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价值工程》2013,(7):312-314
居住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城市居住小区是满足居民居住需求的基本载体,其规划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徐州市为例,综合考虑人居环境的内容和内涵,建立徐州市人居环境舒适度评价指标体系,从人居硬环境和人居软环境两方面考虑,列出5个准则,20个因素作为调查和评价的因子,用社会调查统计法对城区内有代表性的居住小区进行综合评价。并得出结论徐州市区人居环境总体处于起步阶段,最后提出各居住地域的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2.
王园园 《国土经济》2007,(2X):62-65
文章对人居环境的相关概念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在人居环境尺度链中选取社区尺度作为研究层次,构建了城市社区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并以济南市市区的5个区(长清区除外)为例,运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对5个区的人居环境的等级进行了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张宜范  梁峙 《价值工程》2012,31(31):61-63
通过分析当前农村土地资源日益减少的现状,剖析了其现象产生的原因,同时通过调查徐州市棉布村的土地规划利用对提升村民生活质量产生的影响,探讨了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农村土地合理规划与利用对村庄发展的意义。认为当前农村只有通过合理征地有偿搬迁、建设集约化住宅区、特色田园区、养殖区和乡镇企业工业园等方式对土地利用进行合理规划,整顿村容村貌,才能真正优化农村人居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4.
青岛市居住小区环境质量差异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居环境是以人类居住为目的来建造的环境,而居住小区又是人类居住的集中所在地。当前,青岛市居住小区人居环境建设正面临着由于城镇化加速发展而带来的巨大压力和挑战。选取青岛市6个主城区为研究范围,在科学性、针对性、稳定性和动态性等原则的指导下,选取了4项系统指标和20个单项指标作为青岛市居住小区人居环境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通过对问卷的设计、发放、收集和整理,利用层次分析法及所构建的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出每个小区的分值,在分析的基础上,对所调查的小区进行优、良、差分类、分析和评价,从而对青岛市的居住小区人居环境质量空间差异进行评价研究。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大连市特殊功能区——文教区中10所高校的调查分析,构建了基于政府客观统计数据的人居环境质量与学生主观认知的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与层次分析法对主客观数据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表明,人居环境具有价值性与宜居性,大连市高校人居环境满意度总体较高,人居环境质量参差不齐,但二者之间具有很高的一致性,且与大连市高校发展现状相符;人居环境具有系统性与整体性,单一属性对高校人居环境质量与人居环境满意度并不起主导作用;人居环境具有区域性与变化性,高校人居环境质量与人居环境满意度既存在区际差异,也存在区内差异,且不同高校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差异也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秭归县为了三峡工程建设的需要进行了搬迁,其优良的人居环境建设质量事关三峡工程巨大防洪、发电以及航运等综合效益的发挥。随着国家投入的结束和城市主体功能区定位的确定使得秭归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压力剧增,也使秭归人居环境建设面向新的战略选择与挑战。本文通过对秭归人居环境建设的调研,从秭归人居建设中的人口、产业以及空间布置等角度分析,提出人口、产业、空间布局三位一体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7.
杭州老城区人居环境的保护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晨   《城市问题》2002,(4):37-42
近几年 ,杭州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然欣喜之余 ,杭州人居环境特色的日渐衰微又不禁令人担忧。尊重和保护杭州残存的有地方特色的人居环境已迫在眉睫。本文以河坊街、南山路、中山路等街区的人居环境现状评价为基点 ,管中窥豹 ,分析杭州近年在老城区人居环境建设方面出现的主要问题 ,并对杭州城市建设中人居环境的保护与发展做了一些思考。文章呼吁要慎重地对待老城区的改造 ,减少建设性破坏和过多的突变  相似文献   

8.
人居环境评价方法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国内外人居环境评价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发现人居环境的研究已经由以往宏观层面指标体系的构建、选取一定的方法来进行评价,转向了关注城市的交通、职住分离、交通通勤等微观视角的深入研究,并进一步地系统综述了人居环境研究的主流评价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法、结构方法模型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GIS分析法等。人居环境的评价是不断发展的,其理论内涵也会不断地延伸、其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也会随着时间和研究地域单元的不同而变化。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建立研究所需的大数据库,加强跨学科的融合与渗透,对人居环境的微观视角深入研究,探究不同类型区域人居环境的演变规律是未来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李昊  徐辉  翟健  耿艳妍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5):70-76,101,封2,封3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入中后期,城市发展进入建设高品质人居环境,创造美好生活的新阶段.城市体检工作通过对城市人居环境的全面、客观评价,有利于发现城市问题、推动"城市病"治理和人居环境改善,也有利于提高城市治理的精细化水平.基于对相关研究的总结,对面向高品质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城市体检工作内涵进行了分析,梳理了主要工作内容、核心原则,提出了重点技术方法,包括构建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开展人本视角的体检评估、加强多源数据耦合和信息技术应用、开展多空间尺度的城市体检等方面.最后,以海口市城市体检项 目为例,探索总结了城市体检的关键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城市人居环境定级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我国开展的人居环境评价研究进行了回顾,提出对城市内部人居环境进行定级的思想:将人居环境进行评级,体现人居环境空间差异,让人居环境级别落实到具体的街道和小区,从基层做好人居环境建设工作.对人居环境定级方法进行了探索,提出城市人居环境定级原则,然后根据城市特点建立城市人居环境定级指标体系及权重.在此基础上,经过因素分值计算、定级单元划分、单元因素分值及其总分值计算对人居环境进行初步定级.最后通过意见征询和实地校核,确定最终定级结果.  相似文献   

11.
兰州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在提出兰州市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的基础上,综合分析、评价了兰州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水平、发展的持续性及其系统的协调状况,并据此对兰州城市人居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针对目前西南地区人居环境历史文化研究的缺失,对研究现状进行了反思,在评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新时期需要什么样的地域人居环境历史研究,提出了西南山地人居环境历史发展的整体研究框架:以"序列与结构"并重的方式反映地域历史演变过程;解析城市空间及其深层结构,探寻演变规律;结合现代城市建设,讨论其影响及价值,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提出西南山地城市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13.
王哲  宿晨鹏 《价值工程》2010,29(24):94-94
旨在通过对国内外生态住区的发展现状研究,探讨在生态住区的建设过程中,如何以城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妥善地处理建筑与环境、住区与城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应急避难场所是保障城市安全的一项重要公共服务设施,其空间布局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为市民提供服务的效果。以徐州市为例,基于GIS的网络分析法,构建了五个指标分析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布局的合理性。结果表明,徐州市应急避难场所总体布局相对合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服务重叠率偏高;各组团应急避难场所的空间服务范围大致相当,服务人口的数量有较大差异;分区尺度上,居民接近应急避难场所的机会相对均等,需要调整应急避难场所布局的分区较少。相关结论可为徐州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调整与优化及新建设施提供可靠的布局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城市微气候循环的构建,以局地气候的良性循环实现建成环境对大气候环境的动态适应与优化,进而借助气候舒适度实现城市低碳节能的目的。本文基于微气候循环,一方面通过对重庆市的山地城市住区建设实践进行评价,对其与地形、自然环境、微气候的相互影响进行分析,总结评价山地住区布局微气候适应性;另一方面,以"热度"、"通风"、"湿度"、"日照"四项影响山地微气候循环的制约要素作为评价因子,总结住区山地布局适应性、山地建筑特征和山地绿化组织三个层面的低碳生态规划模式,通过构建生态绩效的"三维耦合模型",提出"山地城市低碳生态住区规划模式",以达到最终实现住区内热度、通风、湿度、日照四项微气候因子的互补循环,进而达到额外能量微消耗、生态环境微冲击、二氧化碳微排放的山地低碳生态住区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6.
农村人居环境优化系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标在于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文章针对我国目前新农村建设的一些现状和出现的问题,对村镇人居环境的内涵的界定、优化原则进行了分析,并运用系统优化的思想,以县或乡镇为基本地域单元,提出了一套农村人居环境优化系统.农村人居环境优化系统包括安全格局子系统优化、村镇规划、社会经济子系统优化、基础设施子系统优化、环境卫生子系统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子系统优化六个方面,通过安全格局网络图的编制和优化指标的达标验收,实现农村人居环境的优化,构建城乡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7.
当前,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脱节现象日益明显,这在城市新区建设和工业园区的发展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我国工业化尚未完成,城市化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在新一轮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有机结合,实现"双轮驱动"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我国城市群经济整合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基于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群发展两个视角分别从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发展、区域分工与合作、城市群内部的产业集聚与扩散、城市群内部的企业扩张和内部的网络化组织的促进作用等几个方面就城市群经济整合进行了理论上的阐述论证.最后,论文从城市群内部的产业整合、市场整合、基础设施整合和区域协调机制的建立等四个方面进行城市群经济整合实证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ways in which business improvement districts are being introduced into UK cities. In advancing this analysis, the focus here is on the means through which one or two Manhattan business improvement districts have been constructed as ‘models’ of urban management, taken out of their particular local/regional and national contexts and introduced into a diverse set of local political economic contexts in UK cities and towns. Examining the way business improvement districts have become a policy in motion, the article sketches out the emergence of entrepreneurial urban governance arrangements in the UK as part of the state's changing spatiality in the industrialized economies of Wester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I argue that these changes make UK cities and towns increasingly receptive to the business improvement district model of downtown management. Seeking to move beyond the sometimes rather one‐sided representations of policies that find themselves on the move, the article seeks to connect the ‘exporting’ and ‘importing’ zones of policy transfer, arguing for an open and permeable conceptualization of these places. It draws on work in Manhattan, New York to unpack the nature of the political–economic relations that business improvement districts were part of, before moving on to examine the dynamics of policy transfer and the early days of the introduction of this downtown ‘model’ into UK cities.  相似文献   

20.
徐州都市圈城市体系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2005年统计数据,运用分形理论及GIS技术,从规模结构、空间结构、职能结构三方面,对徐州都市圈城市体系的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徐州都市圈城市规模等级结构明显,城市首位度高,小城市发展滞后;城镇密度分布呈带状延伸的特征,空间结构呈较典型的港城"双核结构";城市职能结构单一,类型趋同,资源型城市比重大,属于工矿型城镇体系。最后提出优化徐州都市圈城市体系结构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