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与检验标准,因此,坚持用科学规划引领新农村建设,进一步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意义重大。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坚持规划先行,按照"适度超前、城乡统筹、科学布局、分步实施"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农村人居环境,从而推动新农村建设。文章从农村建筑存在的问题出发,阐述了新农村居住建筑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攸关"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生活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①"本文论述了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借鉴了江苏、上海、浙江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验,探折了直辖市重庆城乡和谐发展之路的基本思路,即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基本理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现1 1 1>3效应的经济、政治与文化全面发展的创新策略与政策.  相似文献   

3.
农村人居环境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关键在农村.农村是我国最大的国情,进入工业化、城镇化新阶段,“反哺农业,改造乡村”是复兴中华、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桎梏依然没有被打破,城乡发展的差距集中体现在农村人居环境落后上,其根本原因是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今年以来,国务院、省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全面改善村庄人居环境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意见》,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供了方向引领和政策依据.为贯彻《意见》精神,助推早日惠民,笔者就所在地——澄城县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形成此报告,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4.
村镇银行支持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措施。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村资金的投入和金融的支持,村镇银行作为农村金融的一支新力量,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针对当前村镇银行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问题,提出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5.
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按照中央的要求,上海从实际出发,提出了“规划布局合理、经济实力增强、人居环境良好、人文素质提高、民主法制加强”的目标。确定抓住村镇体系建设和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两个关键问题,扎实推进郊区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6.
2006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工作做了全面部署,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努力探索。认真实践。但有很多地方没有全面、科学地加以理解和贯彻,出现了把新农村建设变成变相的农村圈地和住房拆建运动。加快农村城镇化、实现城乡一体化,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农村城镇化建设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好四种关系。  相似文献   

7.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晶 《集团经济研究》2006,(10):109-110
我国在目前基本上已经达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地方政府必须有效的发挥其公共管理职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根据科学发展观和人类发展进程的一般规律,根据中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的发展阶段提出的。在这个过程中,以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为核心的“村容整洁”将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标志着我国在城乡二元结构上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衢州市龙游县把农村住房改造建设作为全面改善民生、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民心工程",按照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全省城乡住房建设工作要求,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因地制宜探索不同的改造建设模式,农村住房条件和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近3年  相似文献   

10.
一线来稿     
房地产管理部门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想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着力加强农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我国村庄人居环境不容乐观。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匮乏和不协调、居住环境脏乱差、农民住房重复建设等问题突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缺陷成为制约农村和农业发展的瓶颈。作为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自身的管理职能,发挥行业优势做好村庄整治和房屋建设工作。1.做好房屋建设技术指导工作。房地产部门帮助农民制定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  相似文献   

11.
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是和谐社会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内在要求,其核心内容和首要价值导向是维护社会正义、实现社会公平。我国既往的城乡公共服务有失公允,国家包揽了城市所有的公共服务,农村公共服务却要农民自己承担。因此,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构建,一要纠正农村公共服务的不公正制度安排,二要制定具体的惠及农村社会的措施,并最终消除农村公共服务的盲区和灰色地带。  相似文献   

12.
程军栋 《价值工程》2011,30(2):311-312
社会保障是基本的民生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针对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存在的城乡社会保障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立法工作滞后、社会保障流动性差、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混乱等问题,提出建立与完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坚持统筹规划,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协调发展、加快社会保障立法进程。  相似文献   

13.
杨帆 《价值工程》2014,(13):320-321
我国明确提出,在2020年之前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制度,为加快我国农村养老保险。从而维护广大农村老年居民的基本生活条件,使其老有所养,妥善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这对于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实现和谐社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潘焕喜 《价值工程》2011,30(7):176-177
社会保障被誉为社会的"稳定器",随着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提出,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是我国近年来农村政策的主要落脚点。在关注农民民生方面,国家正大力实施农村社会保障政策。文章分析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面临的形势,并在分析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5.
公共性的建构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诉求,城市是人类社会公共性的实现空间,城市规划先天地具有公共关怀的优良传统。转型期利益分配格局的调整和与之对应的制度缺陷造成了城市规划公共性的缺失及规划的价值危机,公共性传统的回归与复兴将有助于实现和谐的规划目标与和谐的规划过程,从而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做出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6.
城乡统筹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多年来由于我国城乡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存在差别,导致城乡差距逐步拉大。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迫切需要创新城乡体制机制来实现城乡的和谐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17.
宋翼 《价值工程》2012,31(35):40-41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水平的逐步提升,城市现已经成为人们的主要居住聚落形式。伴随着构建和谐社会伟大战略的提出,以及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人们对于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城市在居住区建设园林景观将大大的提升人们的居住舒适度和幸福感,是有助于提高民生水平,整合调节城市功能,促进和谐绿色发展的重要工程。因此,积极探讨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的设计,应对与解决当前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遗憾,是当下城市发展与规划,构建和谐新城市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的延续和补充,是协调农村社会与其他阶层利益群体利益关系的有效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和实现了全社会在医疗保障上的社会水平,为缓解农村社会矛盾、维持农村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于长立 《价值工程》2012,31(34):321-323
城市的生态宜居性就是指城市所具有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协调发展,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居住、健康发展的自然和人文空间环境。中原经济区主体城市群生态宜居性建设是中原经济区建设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关键,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是吸引高素质的人才的需要,是稳定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原经济区主体城市群生态宜居性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意义重大,建设中需要构建强大的生态经济体系、自然资源保障体系、生态安全体系和支持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20.
李琳潇 《价值工程》2011,30(1):312-312
现阶段,在不断推进民主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完善中国特色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对构建一个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法制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有着重大指导意义的。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之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