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6年前,牛根生创建了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蒙牛从一无所有开始,发展成为行业老大,其收入达72.138亿元,仅次于伊利乳业的87.34亿元,而蒙牛3.194亿元的净利润却远远把伊利抛在后面。凭此,牛根生进入了2004年《福布斯》富人排行榜,身价1.35亿元。从牛根生身上。我们看到当企业还很弱小的时候,如何与行业龙头博弈,在利用国际资本这把双刃刨时,如何才能不伤及自己。  相似文献   

2.
1998年,牛根生突然被免职,他拎了个包就离开了为之奋斗了20年的伊利。1999年牛根生卖掉自己和妻子的伊利股份,用100多万元注册了蒙牛,开始创业。蒙牛2006年半年报显示,蒙牛2006年上半年销售收入达75.464亿元,同比增长58.7%;净利润  相似文献   

3.
王吉舟  王凡 《新财富》2005,(1):76-85
传奇般创富的内地民营企业家,是香港中环写字楼里永远的话题。2004年,随着“蒙牛乳业”(2319.HK)的上市,牛根生和他的“蒙牛”成了新的代表。陪伴他们登陆香港的,是资本大鳄摩根士丹利。熙熙攘攘参与配售的机构与市民,与其说是直奔“蒙牛”而来,不如说是真奔给大家讲述“蒙牛”故事的摩根士丹利而来。也许你可以把这说成是资本与产业强强联合的双赢案例,但是,资本的本性只为逐利,通过解析摩根士丹利以精湛的财技为“蒙牛”设计的投资迷宫,我们可以发现,其固然令公司原有股东可以实现上市退出;也为牛根生套上了一副枷锁,如果“蒙牛”效益不能保持高速增长,牛根生将有可能丧失对公司的控制枚;同时,对“蒙牛”现金投资仅4.78亿港元的外资系则赚得盆满钵满,2004年12月,仅通过减持1.68亿股股份,外资股东已套现10亿港元。如果“蒙牛”2006年税后利润达到5.5亿元,外资系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价值届时还将更高。这里,让我们从纯粹的资本财技角度,解析“蒙牛乳业”高市盈率的秘密,发掘秘密背后隐藏的摩根士丹利的逐利欲望,从而见证“蒙牛”在中国的资本荒漠中四处碰壁,以及与跨国资本博弈的过程中孤注一掷的艰辛财富故事。  相似文献   

4.
2003年标王的竞争,演出了标王宝座一夜易主的闹剧。伊利出资2.14亿元坐上央视标王宝座还不到一天,就被老对手蒙牛以3.1亿元的总投标额颠覆。2003年,蒙牛着实牛了一把!  相似文献   

5.
月度人物     
《现代商业》2011,(19):14
牛根生原蒙牛集团董事会主席上榜理由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上榜等级(五颗星)简评牛根生说,自己既是伊利集团的创始成员,也是蒙牛的创始人,而这两家企业的年销售额都在300亿元左右,加起来600亿元,在全世界乳业企业中可以排进前五位,无论从企业还是行业的角度,  相似文献   

6.
红黑榜     
《商界》2011,(10):20-22
蒙牛刷新增长纪录 在最新公布的2011年上半年业绩报告中,蒙牛上半年收入增长28.7%至人民币185.79亿元,创下蒙牛近三年来最高增长纪录,虽然与伊利188.69亿元的上半年收入略有差距,但185.79亿元足以大幅领先三元及光明乳业。  相似文献   

7.
2004年黄金段位广告招标会上,蒙牛以3.1亿元的巨额投入成为央视新标王,紧随其后的是伊利,投入2.14亿,此外,三鹿、完达山、维维等乳品企业也参加了竞标。这预示着新一年的乳品大战已拉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8.
牛根生的影响力来自于蒙牛六年来近乎“疯狂”的成长。在蒙牛的招股书上,蒙牛截至2003年底以来的三年,蒙牛集团营收年复合增长率为137.1%,2004年的营收已达70余亿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9.
苏醒 《21世纪商业评论》2005,(11):46-50,52-56
蒙牛“传奇”其实并不传奇。 走出伊利的牛根生说,重新做人不可能,但是重新做企业却是可能。正是这“重来”之举成就了蒙牛6年乳业“搅局者”最终的“领先之道”——紧紧围绕为客户创造价值,让对的事情更具效率,让旧的错误不再重犯——对于蛰伏乳业21年之久的牛根生而言,6年蒙牛史记,简单如“好像重活一次,肯定比上次活得明白”。  相似文献   

10.
媒体     
《中国广告》2004,(1):192-192
央视2004黄金段位广告招标尘埃落定今年上演的是一场乳业大战国内两家知名的乳业企业伊利和蒙牛,在本次的央视招标会上使尽了浑身的解数,在央视广告战中争抢传统意义上的标王宝座。蒙牛宣布,它在这次央视招标会上纠集了15家企业,确认的投标总额达3.1亿元。而同时伊利则与行外的巨头昆仑润滑油联手拿下了2.14亿元的总标额。虽然蒙牛和伊利不一定会真正投放这么多广告,它们会转让其中的某些标版,但这种广告大战已经拉开  相似文献   

11.
2005年12月9日,世界第一大啤酒商比利时英博集团以58.86亿元收购雪津啤酒(超过百年哈啤的50亿元),成为中国啤酒行业最大的外资并购案。雪津仅用5年的时间在1.5个省(福建全省,江西占一半),从1999年销售额2亿元、亏损4千万元,发展到2004年销售额18亿元、利税6.6亿元,创造了一个堪与蒙牛相媲美的经典案例。蒙牛用5年的时间从无到有实现3年销售额达100亿元的“蒙牛速度”(全国性面上扩张),而雪津则用5年时间从濒临倒闭到企业价值达58.86亿元(深度分销高份额占有市场)。  相似文献   

12.
范亮 《网际商务》2004,(9):28-28
外界在评论牛根生领导下的蒙牛集团高速成长时常用的一个词汇是:“奇迹。”这个“奇迹”的轨迹是:3年时间,蒙牛乳业从行业排名千名之外到跻身四强,并成功打造出一个中国驰名商标。1999年,蒙牛乳业成立当年便实现销售收入4365万元;2000年,二期工程投入使用,实现销售收入2.94亿元;2002年,蒙牛的三期工程竣工,销售收入突破20个亿元:2003年更是达到51亿元。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伊利集团健康、快速的发展,也成为了业界讨论最多的话题。2005年伊利集团在大危机后又实现了大增长,主营业务收入121.75亿元,较2004年强劲增长39.38%,连续三年蝉联中国乳业第一名,纳税更是高达近9亿元,比第2名高出很多倍,为国家和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伊利的品牌价值高达152.36亿元,比行业第2名高出了近一倍。同时伊利运营效率行业第一,企业发展非常健康。  相似文献   

14.
邓荣芳 《中国广告》2007,(10):45-47
伊利、蒙牛都以牛奶来自大草原为诉求点,在消费者心智中曾经势均力敌,但在蒙牛赞助神舟五号上天、超级女声之后,伊利被消费者排在乳业的第二位;随着蒙牛与伊利高层的互换,随着伊利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合作伙伴。蒙牛“老大”的形象岌岌可危,此时,蒙牛该实施怎样的传播,伊利又将如何营销?  相似文献   

15.
《浙商》2005,(3):24-24
蒙牛乳业董事长、总裁牛根生最近宣布.将捐出全部股份成立基金会,以支持蒙牛长久发展。作为国内成长最快的企业,1999年创立的蒙牛以365%的年平均发展速度成长,2003年跻身全国乳业三甲。去年6月蒙牛成功在香港主板上市,共募集资金13,74亿港元。  相似文献   

16.
团队的集体跳槽已经不是新闻了,当年有方正集团的助理总裁周险峰携30位方正科技PC部门的技术骨干加盟海信,近期又传出TCL手机事业部高层受万明坚的“感召”而集体跳槽到长虹;此前,陆强华刚刚离开创维时,带着一群人去独自创业;“小霸王”段永平出走后,一大帮原班人马共同创立了“步步高”;牛根生在伊利“下岗”之后,6年打造出了一个更大的蒙牛。  相似文献   

17.
数字     
《成功营销》2009,(6):19-19
15亿为了收拾旧山河,伊利、蒙牛、光明都拼了!根据CTR市场研究提供的数据,今年第一季度饮料行业投放广告前20名中有半数是乳品企业,仅伊利、蒙牛、光明三家的广告投放就已经超过15亿元。  相似文献   

18.
沈玮 《广告大观》2005,(12):156-157
今年央视广告招标已经落下了帷幕,乳品企业伊利和光明分别以2.04亿元和2.25亿元的总投标额名列本次招标前五名,蒙牛的中标额为8000万元。媒体而言,乳业巨头的中标额升至5亿多元,增长幅度接近100%。业内人士指出,此次央视招标拉开了明年乳业竞争的序幕。  相似文献   

19.
当年牛根生被伊利扫地出门,破釜沉舟创造出“蒙牛神话”。如今历史轮回,当郑俊怀团队以同样的心态破釜沉舟时,他们能否再造奇迹?  相似文献   

20.
《糖烟酒周刊》2007,(5):10-10
2006年是光明乳业“回归新鲜”的拐点.更被业界普遍认为是保鲜奶的崛起之年。这一年,伊利和蒙牛分别在他们漠视的冷链领域投入巨额资金.开始将利润增长寄托在高附加值的冷链产品中。蒙牛、伊利是赢在了常温奶的销售上,但常温奶不是光明的主营业务,不是乳业的趋势。虽然常温奶可以继续存在.但新鲜已经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