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产业结构随之不断发生变化,尤其是工业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产业集聚趋势体现得更为明显,产业集聚受到地域经济差异的影响,聚集程度以及发展产业会有所不同。我国地域广阔,对于产业集聚程度因地区各有差异,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本文借助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知识,从产业集聚与不同区域的经济之间相联系,产业聚集与中国地区差异之间的影响展开分析,并针对产业集聚对促进我国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促进中东部地区快速发展,带动西部地区平稳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为我国整个行业以及和各区域的均衡发展提供有利基础。  相似文献   

2.
综合经济圈     
综合经济圈综合经济圈是空间经济布局的一种地域单元。主要从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经济技术条件、经济发展方向和市场建设的相似性或互补性出发,组成具有内在经济联系的地域,是在打破行政分割,发挥各级中。心城市功能和发展城市、地区与企业间的横向经济联系的基础上实...  相似文献   

3.
关于陕西产业集群特征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是国内外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是产业经济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所谓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的地域集中了大量的具有产业关联的企业,以及相关服务、管理和科研等支撑机构,在此特定空间范围内共享包括专业人才、市场、技术和信息等诸多产业要素,从而使产业和企业间产生共生效应,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力,因此获得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双重效益的现象。[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认为,任何一个社会的经济活动,总是在一定的区域中进行的,总是以地表的一定地域空间为载体的。经济社会资源在地表的一定地域空间中,按照一定的配置方式和运行机制,在相对效率和比较利益的基础上,实现产业的区位重组,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这种理论指出了区域发展政策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相对效率和比较利益。  相似文献   

5.
明确区域农业优势是确定区域农业发展战略的主要依据综合农业区划要求从一个地区的总体出发,在查清农业资源的基础上,揭示这个地区的地域分异规律,对自然、经济和技术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划分农业区,并提出区域发展战略。很明显,一个区域的农业发展战略正确与否,决定着这一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和速度。一个成功的战略决策,不仅可以使农业中的各种产业之间,各产业中的各种产品的生产之间的联系加强,相互促进,更重要的是,它可以  相似文献   

6.
农业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和地域转移。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趋势,劳务输出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地域转移的重要形式,应受到充分重视并积极发展。如果不正确处理好劳务输出与发展本地经济的关系。一味地强调和重视农村劳务输出的重要性,忽视其阶段性、适度性和合理性,就可能导致劳务输出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因面临资源因素和人的因素的制约而陷入困境。本文以对金堂县竹篙区的实际调查为依据,就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 (一) 金堂县劳务输出重  相似文献   

7.
科技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有的未来》中正式使用了可持续发展概念,并为世界各国和地区接受使用,对开展国际性的环境保护合作起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其基本含义是,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与社会的结合,强调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的结合,使经济、社会、人口、环境与资源可持续发展。一、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是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具有特定的地域构成的经济社会综合体。在现代社会,区域经济已超越了地域范围,经济行为在不同的地域空间中相互渗透。区…  相似文献   

8.
产业集群视角下的农业产业化障碍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全球化现象,不仅普遍地存在于发达国家或地区,也存在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既存在于高新技术产业,又存在于传统产业。然而在国内外众多的成功产业集群中,以农业产业为主导的成功产业集群并不多见。这一现象引起了我们对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种种问题的重新思考。本文试图运用产业集群理论解释农业产业化尽管在特定地域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但为什么没有能发挥相应的集群效应,使农业产业化不仅步履艰难,而且难以实现预期的目标。一、产业集群理论概述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有着悠久的历史。有学者认为,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9.
简要分析了闽南地区历史乡村振兴发展背景,提出“地域社会圈”的理论能够推动乡村振兴发展。通过对闽南乡村聚落特点的适应性、村民生活空间需求、产业发展特点及闽南乡村传统空间利用等方面的探讨,发现了“地域社会圈”适用于闽南乡村振兴建设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并以厦门市青礁村的改造方案举例说明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10.
以城市和乡村这两种不同类型的人类集居地域对比为基础,从乡村旅游的本质和特性着手,探讨其在我国城市反哺农村中的产业优势与产业适宜性。认为乡村旅游通过吸引城市居民直接到农村地区异地消费而巧妙地实现城乡之间财富的隐形调拨,是平衡地区经济的天然杠杆;乡村旅游主要以乡村环境和物产以及遍在性的山水和风土民情为物质基础,从而使得绝大多数农村地区都具备发展条件,堪称为农村地区"量身订造"的新型产业;乡村旅游还因就地取材和游客主动上门而能获得既靠近原料地、又靠近消费市场的产业布局效应;乡村旅游业发展条件的门槛较低,是落后的农村地区可进入性较好的产业。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2014-2018年安徽省16个市的面板数据,通过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产业集聚对安徽各市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安徽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特征,产业集聚具有鲜明的区域差异特征,同时产业集聚能够显著带动省内周边城市经济增长。为了促进安徽各地经济快速发展,缩小地区差异,应强化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为产业集聚和地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做强主导产业,提高产业集聚程度,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建立区域协调机制,促进区域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全域旅游是旅游资源富集、不适宜大规模工业化地区的一种发展新方式。全域旅游需要区域内部有高密度的多样景观,协调统一的区域主题以及适中的区域尺度。四川盆地西南边缘的洪雅县利用优越的区域内在条件,将生态农业、田园风光与乡村旅游相融,将森工、水能开发、食品加工与旅游联动,将道教文化与养生旅游、本土文化与民俗旅游相结合,将环境保护和生态养生旅游相统一,形成一系列以旅游为核心的产业关联雏形。依托域外大景区整体提升县域旅游形象,实行点、轴、面串联推进景观的全域统筹,突出绿色主题的差异化发展,促进旅游全域协同发展,并探索出全域旅游的产业关联与地域统筹协作模式。实践表明:这类区域全域旅游可以采用因地制宜的政府主导、资源综合利用的产业关联、差异化发展的地域协同、地域文化挖掘与人文景观营造的特色提升等策略。针对该县全域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今后应采取更新观念与强化政府主导,以产业链间的横向关联推动产业聚变,以分层次/类别统筹开发促进全域协同,坚持生态优先和强化环境保护等对策。  相似文献   

13.
推进山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是一种自然产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必然具有鲜明的区域性、阶段性和差异性。基于这一规律,不同地域、不同时限,农业产业化经营必然呈现出不同的外在形态。山区作为一种独特的地域空间的社会经济结构,如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笔者认为,主要应在主导产品规模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管理体制企业化三个方面交织构成和体现。  相似文献   

14.
出于对空间经济效率的追求,重视研究不发达地区的产业政策是题中之义。本文的目的不是叙述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而是对已经出现的某些政策倾向进行更深刻的理论思考。 思考之一:怎样认识资源优势论 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集中反映在该地区的分工发展的程度上。不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要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从根本上说,必须提高自身的分工发展程度。社会劳动的地域分工,受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的差异所制约,这表明自然、资源条件的重要性。因  相似文献   

15.
城镇化是由工业化引起的,伴随着现代化发展过程而产生的一种在空间地域上人口由农村向城镇的迁移过程,是农村经济向城镇经济的转变过程。城镇化在区域经济和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城镇化水平已成为一个地区经济实力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6.
论郊区城市化过程中第一产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郊区第一产业的特征第一产业在经济学上是指其产品取之于自然的产业,它又可分为农林牧渔等行业。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它的稳定发展是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地处城市郊区的第一产业由于地理区位的特殊性,和一般地区第一产业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其...  相似文献   

17.
<正>当前我国围绕资源型地区转型常抓不懈,但资源型地区生态治理滞后,区域间发展失衡,区域内传统产业与新型产业“长短腿”现象严重,未形成和谐的区域经济体系,产业调整和空间格局优化始终是“两张皮”,导致生态空间恶化、生产空间拥挤、生活空间狭窄。而西部资源型地区由于资源种类繁多、品质各异,但产业链短、价值链低端,是中国资源型地区中资源开发利用最为复杂的地区。支持西部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是补齐民生发展短板,确保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形成资源节约、环境优美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构建尊重自然、发展绿色的生态体系,还自然以和谐、宁静、美丽。《基于包容性增长视域的西部资源型地区产业空间重构及协同发展研究》一书,在此背景下,以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新经济地理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为基础,立足于国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和西部资源型地区因地制宜的产业布局新思路,总结了我国西部资源型地区转型历程的经验、教训,并基...  相似文献   

18.
资源型城市的区域空间可分为域外地域空间、市域基质空间和城市实体空间。国内主要从区位条件、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探讨资源型城市的域外地域空间;从产城模式、基质空间特征和空间发展模式探讨市域基质空间;从空间结构及演化、实体空间重构与"市矿系统"探讨城市实体空间。国内既有研究以个案实证研究为主,缺乏规范的系统研究和理论探索;研究空间尺度单一,缺乏多空间尺度嵌套研究;以静态定性分析为主,动态定量探索不足。未来应围绕资源型城市国土空间管控、多空间尺度嵌套和产业转型与实体空间重构协同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数字乡村建设的阿里县域指数,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乡村数字化发展影响乡村产业振兴的实际效应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广西县域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水平相差较大,存在空间集聚现象,显著的HH区为桂西地区,显著的LL区为桂北地区;乡村数字化发展对广西乡村产业振兴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其影响存在空间差异,呈现从北到南依次递减的特征;乡村数字化发展主要通过数字基础设施与经济数字化两方面对乡村产业振兴产生影响,且其更能推动经济欠发达、财政能力薄弱、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地区的乡村产业振兴。  相似文献   

20.
在新旧动能转化的大背景下,山东省逐步进入经济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如何科学制定山东省产业优化升级战略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问题。选择山东省区县作为基本空间单元,以2008—2017年山东省社会经济数据为依据,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分析等计量经济学方法,探讨山东省产业升级的地理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显示:从整体上看,山东省产业升级具有正的空间相关性,产业结构升级水平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是集聚分布的;消费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出口贸易以及政府规模与产业升级具有空间正相关性,对产业升级有促进作用;不同区县的消费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出口贸易和政府规模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有差异。为推动山东省产业结构向更高质量发展,加快优化升级速度,应针对不同地区采取差异化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