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2 毫秒
1.
主要观点 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前三季度粮食价格呈现上涨-回落-再回升的态势。 当前粮食价格的波动是市场正常的供求适应性波动,粮食价格上涨仍属于"恢复性"上涨。 预计2004年第四季度粮食价格将在高位保持稳定,但是受周期性因素的影响,粮食价格将会呈现一定程度的波动,各地区粮食价格差异将会因运输等因素而扩大。 今后两年的政策重点仍应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和提高粮食产量为主,关键是保持粮食价格的稳定。 从长期来看,应该尽快完善国家对粮食的宏观调控体系,建立国家扶持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粮食流通体系,完善国家粮食吞吐调节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调节粮食价格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价格调控政策应确保粮食的长期基本自给,稳定粮食市场,有效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完善粮食价格调控政策应遵循三个原则: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实施宏观调控,宏观目标与微观目标相统一,综合运用各种调控手段。完善粮食价格调控政策的重点是: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健全储备粮的吞吐调节机制,实施"宽进严出"的粮食对外贸易政策。  相似文献   

3.
曾伟 《经济学家》2023,(3):109-119
我国是世界粮食进口大国,国际粮食价格对国内粮食市场和粮食安全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基于长周期视角,分析了1964—2022年间国际粮食价格大幅上涨的特征和驱动因素。自1960年代以来国际粮食价格大涨共发生6次,分别发生于1972—1974年、1977—1981年、1994—1996年、2006—2008年、2010—2012年、2020—2022年,每次持续时间最短20个月,最长超过44个月。全球粮食价格大幅波动的根源和诱因表明,自然灾害和极端气候、地缘政治和地区冲突、贸易限制和供应链受阻、资本炒作和投机是国际粮食价格波动进而引发粮食危机的重要影响因素。总结这六次价格大幅波动规律,供求失衡是国际粮价波动的客观基础,资本炒作和投机是国际粮价短期急剧波动的重要推力,原油价格通过成本效应和替代效应与粮价共振等成为国际粮食价格波动的共性特征。为防范国际粮食价格上涨对国内输入性、传导性风险,应立足国内着力夯实粮食供求基本面,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着力解决粮食供求结构性矛盾,加强粮食期现货市场监管预警打击资本炒作和恶意投机,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提高国际粮食供应链韧性。  相似文献   

4.
影响粮食价格波动除了宏观因素外,还存在一个被高度简化甚至被完全忽略的“黑箱”——粮食产业的市场结构和产业内部情况。各种宏观经济中的如石油价格、农资价格、工业用粮需求的增加、国际资本的投机等诸因素通过被简化的“黑箱”对我国粮食价格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国际粮食价格的波动趋势及内在机理:1961-2010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国际粮食价格波动是影响我国粮食价格和物价总水平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1961-2010年的长时期数据分析表明:1961年以来国际粮价波动经历了6个周期,且呈现出从极其平稳到剧烈波动、再到相对平稳、最后到剧烈波动的变动轨迹。国际粮价波动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已发生了结构性变化,1961-1999年供给、需求和库存对粮价波动的解释程度为89.50%,但2000-2010年金融和能源成为影响粮价波动的主要方面,其解释程度达到98.08%。2000年以来,国际粮食的消费品属性逐渐弱化,而投资品和能源品属性显著增强,以金融因素为主导、金融化和能源化相交织已成为当下影响国际粮价的核心因素,这种格局与美元发行缺乏实体经济吸纳和外部制衡机制紧密相关。从上述研究结论出发可引申出稳定国内粮食价格、实现粮食安全目标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章论述了我国稳定粮食价格的数量界定,即年度间波动不超过5%;一年中波动不能超过50%。并重点阐释了我国粮食价格稳定长效机制的构建,主要有:坚持18亿亩耕地红线,大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粮食科技投入,加快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继续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完善我国粮食生产补赔政策,完善我国粮食储备制度,创新粮食保险制度,强化粮食风险调节基金等。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粮食供给格局已从紧平衡转化为部分品种阶段性过剩,现有临时收储与托市收购的粮食价格支持政策弊端凸显,改革粮食价格支持政策势在必行。比较优化收储、目标价格和收入补贴等三种具有代表性的粮食价格支持政策改革方案,提出构建"2+2"粮食价格支持政策框架,即继续完善大豆目标价格制度,适时推出玉米目标价格政策以替代临时收储政策,对稻谷、小麦继续实行最低收购价制度并加以完善。同时,推进农业补贴制度、粮食储备制度、粮食进出口调控等相关配套政策改革。  相似文献   

8.
赵坤 《发展研究》2011,(5):13-15
从本世纪初开始,粮食价格持续攀升,并于2008年中期达到顶峰。当时全球多个国家因粮食问题发生动荡,而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暂时掩盖了粮食问题。由于全球需求下跌,粮食价格迅速回落,但不到两年粮价就再次攀升至高位。人口增长、膳食结构改善等因素引发的粮食需求增长并非国际粮价飙升的主要原因,而耕地减少、农业投入不足等供给因素和利用粮食发展生物能源等人为因素才是国际市场粮价飞涨的根本原因,同时自然灾害和国际投机资金炒作加大了粮价波动。这种局面要求我们更加重视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在国际因素的影响下,全国农产品价格波动呈现出波动频率增加,波动范围渐广的特征。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政府更是重视对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的调控对策。然而,目前中国农产品价格的调控政策主要集中在对农产品供给的管理政策。单一的管理政策已经无法适应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多重影响因素。因此,优化对农产品供给的管理政策,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才能更好地管理黑龙江省农产品价格的异常波动,保证人民的生活质量,推动黑龙江省经济的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当前粮食市场形势与宏观调控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我国粮食总产预计超过4900亿公斤,实现连续三年增产,总量供求矛盾进一步趋缓。2006年前三季度粮食价格整体上运行平稳,但11月份以来,由于国家粮食宏观调控政策的积极作用,加之国际粮价上涨的拉动和玉米等粮食加工发展的支撑,粮价合理回升,进入高位运行。但2007年粮食价格存在下行压力,农资价格继续呈上涨势头,对粮食发展、农民增收构成较大压力。建议继续坚持和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积极有效发挥粮食宏观调控作用,保持市场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国际粮食价格变动体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007年之后价格不断高涨,且波动较大。粮食价格波动主要是由季节性波动和随机性波动引起,其中随机因素影响更大。四类主要粮食品种的国际价格水平都与价格的波动幅度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即价格越高,波动越大。四类粮食价格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联,大米、玉米、小麦三者在价格波动幅度上显著正相关,大豆价格波动幅度则与大米、玉米、小麦三者的波动幅度不存在显著相关性。因此,当粮食价格较高时,应警惕粮价大幅波动;当某一类粮食价格大幅变动时,应警惕其他粮食的价格及整体粮食价格的大幅波动。  相似文献   

12.
从粮食政策的目标、粮食价格政策、粮食补贴政策、粮食进出口政策、粮食储备政策等五个方面分析了发达国家的粮食扶持政策,总结出他们的共同之处和经验,提出了两点政策建议,即:(1)充分使用绿箱政策,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有效保护;(2)各种粮食扶持政策并举,建立和完善粮食扶持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3.
由美元贬值引起的农资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替代生物能源需求增加、国际投机资本流动等派生因素,对粮食价格的直接、间接推动作用,根据中国粮食现状,现阶段应采取敦促美元升值、提高粮食单产、提高科技对粮食贡献率以及密切关注国内粮食期货价格波动等因素,努力保证中国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4.
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既损害生产者利益,也损害消费者利益,必须通过政府对农产品价格的宏观调控,保持农产品价格的稳定。我国农产品价格调控存在粮食最低收购价的确定缺乏市场依据及联动、农业补贴效率低、被动出台应急价格调控方式、部分政策缺乏协调性、农产品市场化配套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通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多种调控手段相互配合、将价格支持体系与农业政策性银行联系起来、建立农产品进口监测与产业损害预警系统和快速反应机制等措施来完善农产品价格调控体系。  相似文献   

15.
龚芳  高帆 《经济学家》2012,(2):51-60
本文试图借助对粮食政府价和市场价的比较分析,基于"价格-主体-行为"的框架对我国粮食价格的波动机理进行新的诠释。我国粮食政府价与市场价分别呈现出6—8年和2—3年的波动周期。在影响机理上,前者受国内物价水平和国际粮价影响显著,其贡献度分别约为75%、25%;后者受供需、货币以及国内外价格水平影响显著,其贡献度约为50%、40%和10%。市场主体的参与程度以及行为特征是导致此种价格机理差异性的根本原因,在某种程度上我国粮食价格形成过程表现为政府与多种微观经济主体交互作用的产物,而政府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在特定阶段的约束条件下,政府借助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来实现其粮食增产、粮价稳定和农民增收等组合型目标。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分析了1985—2009年中国粮食价格波动特点的基础上,从粮食的生产与消费两个角度研究粮食价格波动的原因,得出短期内粮食价格受粮食产量的影响不明显,粮食需求的增长在长时期内是拉动粮食价格上涨的动力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行粮食价格政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贤恩 《技术经济》2007,26(9):78-83
我国现行粮食价格政策面临许多问题,应借鉴主要发达国家与地区对粮食价格干预政策的经验,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格与种粮直接补贴政策,增加种粮农民收入,推进粮食产区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8.
粮食价格预警模型与风险防范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予新 《经济经纬》2007,(1):125-128
随着我国粮食购销市场化的加速推进,影响粮食安全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多.笔者在对粮食价格运行状态的类型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构建了粮食价格预警的控制论模型,分析了粮食价格调控系统的构成.这一系统包括模型系统和专家系统两部分.模型系统又包括信息采集系统、信息分析与推断系统、风险识别系统、信息输出与警报系统、预控对策系统等.笔者还设计了三种粮食价格定量调控模型,并对构建粮食价格风险防范机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分析了1985-2009年中国粮食价格波动特点的基础上,从粮食的生产与消费两个角度研究粮食价格波动的原因,得出短期内粮食价格受粮食产量的影响不明显,粮食需求的增长在长时期内是拉动粮食价格上涨的动力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我国粮食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等托市收购政策施行以来,在保护和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降低粮食生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增强国家粮食宏观调控能力、稳定粮食市场价格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政策运行过程中逐渐出现市场扭曲和效率损失越来越大、主粮高度自给率与大量进口形成矛盾、产业链下游粮食加工业受到冲击越来越大、品种和地区差价不合理及不同地区支持水平不均衡等问题。为此,客观分析粮食托市收购政策的实施效果,有助于认清托市收购政策的现实环境,对新常态下完善我国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