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伟 《经济学家》2023,(3):109-119
我国是世界粮食进口大国,国际粮食价格对国内粮食市场和粮食安全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基于长周期视角,分析了1964—2022年间国际粮食价格大幅上涨的特征和驱动因素。自1960年代以来国际粮食价格大涨共发生6次,分别发生于1972—1974年、1977—1981年、1994—1996年、2006—2008年、2010—2012年、2020—2022年,每次持续时间最短20个月,最长超过44个月。全球粮食价格大幅波动的根源和诱因表明,自然灾害和极端气候、地缘政治和地区冲突、贸易限制和供应链受阻、资本炒作和投机是国际粮食价格波动进而引发粮食危机的重要影响因素。总结这六次价格大幅波动规律,供求失衡是国际粮价波动的客观基础,资本炒作和投机是国际粮价短期急剧波动的重要推力,原油价格通过成本效应和替代效应与粮价共振等成为国际粮食价格波动的共性特征。为防范国际粮食价格上涨对国内输入性、传导性风险,应立足国内着力夯实粮食供求基本面,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着力解决粮食供求结构性矛盾,加强粮食期现货市场监管预警打击资本炒作和恶意投机,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提高国际粮食供应链韧性。  相似文献   

2.
国际粮食价格的波动趋势及内在机理:1961-2010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国际粮食价格波动是影响我国粮食价格和物价总水平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1961-2010年的长时期数据分析表明:1961年以来国际粮价波动经历了6个周期,且呈现出从极其平稳到剧烈波动、再到相对平稳、最后到剧烈波动的变动轨迹。国际粮价波动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已发生了结构性变化,1961-1999年供给、需求和库存对粮价波动的解释程度为89.50%,但2000-2010年金融和能源成为影响粮价波动的主要方面,其解释程度达到98.08%。2000年以来,国际粮食的消费品属性逐渐弱化,而投资品和能源品属性显著增强,以金融因素为主导、金融化和能源化相交织已成为当下影响国际粮价的核心因素,这种格局与美元发行缺乏实体经济吸纳和外部制衡机制紧密相关。从上述研究结论出发可引申出稳定国内粮食价格、实现粮食安全目标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粮食价格波动的区域福利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苗珊珊 《经济问题》2015,(2):114-119
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利益失衡问题一直备受各界关注。利用1978~2011年粮食价格、产量、消费量等方面数据,在对主产区和主销区粮食价格和相关参数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麦诺特粮食价格福利效应模型考察粮价波动作用下主产区和主销区的福利差异及其机理。结果表明:1978~2011年间,粮食主产区总福利年均变化值为0.513%,大于主销区总福利年均变化值-0.008%;主产区总福利改善了16.923%,主销区总福利恶化了-0.262%。粮食价格波动促使主产区的总福利得到改善,主销区的总福利恶化。最后提出在粮食价格波动过程中政府应发挥产销区各自资源禀赋优势,加强产销区的利益协调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通货膨胀与粮食价格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结构二元化向一元化转变的过程中,农业特别是粮食产业会由于社会资源的有限性向工业倾斜,进而产生较大的波动,一旦粮食供应量的增加不能完全弥补其需求量,就会出现粮食供不应求的局面,从而造成价格的上涨。粮食价格作为百价之王,它的变动也许会造成连环式的影响,从而推动整个宏观经济物价水平的上升,造成通货膨胀。为探讨粮食价格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借助计量分析软件,实证分析了粮食价格对通货膨胀的影响。通过研究认为,粮食价格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是显著的,呈正相关,两者互为格兰杰因果。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分析了1985—2009年中国粮食价格波动特点的基础上,从粮食的生产与消费两个角度研究粮食价格波动的原因,得出短期内粮食价格受粮食产量的影响不明显,粮食需求的增长在长时期内是拉动粮食价格上涨的动力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我国粮食价格变动的经济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淑萍 《财经科学》2011,(8):93-102
粮食价格变动的经济效应体现为对粮食产量、农民收入、物价的影响。从粮食市场价格形成的机制看,成本与资源禀赋决定粮价的长期走势,中期以市场自发调节为基础,政府干预为主导。本文通过对粮价与粮食产量、粮价与农民收入、粮价与物价之间的协整性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得出结论:粮食价格上涨能显著地刺激粮食增产、短期内激励农民增收,统计意义上粮食市场价格上涨不会引起物价上升,政府要继续利用粮食价格手段支持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今年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上涨不是引起通胀的主要原因,不能轻率地抑制农产品价格。  相似文献   

7.
2007年爆发了世界范围的粮食危机,在此次危机中,我国粮价没有受到巨大冲击,因为我国有95%的粮食自给率做后盾,但随后的国际高粮价对我国粮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分析近年来我国粮价波动,除了受国际粮价影响外,还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粮食产量增长率、政府政策、粮食库存量、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通货膨胀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GDP等.本文主要探讨我国粮价波动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粮食产量增长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GDP对我国粮价有显著影响.最后给出后危机时代我国粮价政策.  相似文献   

8.
粮食生产的周期性分析●刘凤芹谢适汀一、问题的提出由于粮食品种的特殊性,粮食生产呈现明显的周期性变化。周期性的生产导致粮食价格大幅度波动。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调节)粮食价格的变化,一般是3—5年一个周期。每逢粮食大丰收时,必是粮价急剧回落时期,相反当粮...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国际粮食价格变动体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007年之后价格不断高涨,且波动较大。粮食价格波动主要是由季节性波动和随机性波动引起,其中随机因素影响更大。四类主要粮食品种的国际价格水平都与价格的波动幅度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即价格越高,波动越大。四类粮食价格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联,大米、玉米、小麦三者在价格波动幅度上显著正相关,大豆价格波动幅度则与大米、玉米、小麦三者的波动幅度不存在显著相关性。因此,当粮食价格较高时,应警惕粮价大幅波动;当某一类粮食价格大幅变动时,应警惕其他粮食的价格及整体粮食价格的大幅波动。  相似文献   

10.
从2006年9月以来,我国部分地区小麦、玉米及制品价格上扬.最后两个月,粮食价格大体上升4.5%左右.粮食是民生之本源,粮价是百价之根基,粮政是治国之要举.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分析了1985-2009年中国粮食价格波动特点的基础上,从粮食的生产与消费两个角度研究粮食价格波动的原因,得出短期内粮食价格受粮食产量的影响不明显,粮食需求的增长在长时期内是拉动粮食价格上涨的动力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赵坤 《发展研究》2011,(5):13-15
从本世纪初开始,粮食价格持续攀升,并于2008年中期达到顶峰。当时全球多个国家因粮食问题发生动荡,而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暂时掩盖了粮食问题。由于全球需求下跌,粮食价格迅速回落,但不到两年粮价就再次攀升至高位。人口增长、膳食结构改善等因素引发的粮食需求增长并非国际粮价飙升的主要原因,而耕地减少、农业投入不足等供给因素和利用粮食发展生物能源等人为因素才是国际市场粮价飞涨的根本原因,同时自然灾害和国际投机资金炒作加大了粮价波动。这种局面要求我们更加重视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3.
通货膨胀预期与粮食价格动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根据粮食价格"超调"假说研究通货膨胀对短期粮价和工业品价格变动的不同影响。理论模型认为,存在通货膨胀预期时,粮食价格一般先于工业品价格上涨,不过这种时间先后关系不应解释为粮价上涨导致了工业品价格上涨,而仅是因为粮价能够更快根据通货膨胀预期做出调整。"超调"假说还认为,一般而言粮价波动领先于工业品价格波动,粮价波动幅度也会大于工业品价格波动幅度;而且,货币扩张和通货膨胀被预期到的时间越早,粮价的变动越平缓。以上理论结果得到了中国1988-2006年数据以及向量GARCH模型经验结果的支持。  相似文献   

14.
来稿摘登     
利用期货指导粮食生产 梁卫斌 我国在粮价放开以后,每年约有1500亿公斤粮食进入市场交易,但是9亿农民在市场的“海洋”中难以自由“航行”,卖粮难、收购难和粮价波动不仅影响着广大农民的生产与收入,也给政府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期货市场作为一种高级的市场交易方式,具有回避价格风险和价格发现两大功能,发挥期货价格对粮食生产的指导作用,是解决卖粮难、买粮难和稳定粮价的一条可行思路。  相似文献   

15.
粮食价格波动的成因及调控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市场供求、生产成本等内部因素和国内政策、国际市场传导等外部因素共同影响粮食价格波动。而粮价的波动又会影响生产投入、农民收入和上下游产业。需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和粮食直补政策的联动机制,健全粮食价格调控体系、完善粮食宏观调控机制等方面完善粮食价格调控体系。  相似文献   

16.
曹怀朋 《经济师》2006,(10):64-65
粮食价格形成机制要以市场调节为主体、以国外进口为补充,转变政府职能,加快粮食购销市场化进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健全粮食价格调控机制,建立价格安全机制和粮食价格服务保障体系。从而构建系统化、间接化的粮食价格稳定机制。  相似文献   

17.
随着生物燃料作为替代化石能源需求量大增和粮食价格不断攀升,亟需寻找理想的替代原料民以食为天,粮食供需的变化和国际粮价的异常波动,无不牵动着民众的神经。近年来,每一轮粮食价格的全球性上涨,尽管原因很多,但以粮食为原料的生物燃料饱受诟病,引发人们对粮食作物用于非粮用途的粮食安全的担忧。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粮食价格的改革虽然有了长足的进展,但仍然存在许多新问题: (一) 粮食合同订购价明显偏低,难以调动农民食种粮积极性。据统计,市场价高于定购价的幅度,1985年为29.5%,1986年为24.3%,1987年扩大到31%(上半年数),1988年高达1倍左右。这势必影响合同定购。普遍存在的征粮难就是例证。 (二) 粮食与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剪刀差扩大。  相似文献   

19.
去年,我国物价上涨幅度高达21.7%。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各级政府一定要抓好菜篮子,管好米袋子,力争使今年物价涨幅控制在15%左右,以保证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这成为今年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就粮价来讲,出现了事实上的“价格双轨制”。为平抑粮价,政府决定由城市国营粮店对居民每人每月供应定量平价粮食,如平价销售特H粉每500克0.97元(市场价格为每500克1.10元左右)。同时为保证国家的粮食储备,今年向农民收购小麦的订购价为每500克0.54元(小麦市场收购价每500克为0.90元左右)。这样,今年的粮食购销过程中,…  相似文献   

20.
2008年是我国《价格法》实施10周年。价格总水平调控是《价格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稳定市场价格总水平是国家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众所周知,“粮食为万物之首,粮价是百价之基”,粮价波动可能会使肉禽蛋奶、食用油等食品价格产生连锁反应,甚至使社会公众产生较强的心理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