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2 毫秒
1.
市管县体制的显著特征,是以市为中心形成一个区域“经济圈”。如何使这个“经济圈”走向国际市场,在世界经济大舞台上大显身手,就需要研究市、县之间的“接口”,即在对外开放格局中怎样增强市管县的整体效应。一、脱节、闭塞和摩擦现象,直接影响着市管县体制下外向型经济的整体效应。市管县体制下,由于外贸体制先天不足,  相似文献   

2.
《江南论坛》2012,(6):10-11
“十一五”以来,无锡全市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主动适应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加快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致力以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有效破解“三农”发展难题,积极创新思路,精心组织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无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一所谓市管县体制,实际上包括“管”和“带”两层含义,即行政上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经济上的带动与被带动关系,这两种关系相比较,更重要的是后者。“管”是“带”的条件和形式,“带”是“管”的目的和内容。以“管”统“带”,以“带”促“管”,“管”和“带”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以实现市管县体制的最终目的,就是冲破条块分割和地域封锁,逐步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不同规模和各种类型的经济区,达到城乡一体,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4.
城乡统筹发展视角下湖南省城乡协调发展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回顾国内外城乡统筹发展理论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格兰杰因果分析模型构建了城乡协调发展评价模型,以湖南省1995—2012年年度数据为实证材料,分析了湖南省城乡协调发展水平,结果表明:城乡统筹度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为进一步促进湖南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有必要立足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角度,遵循城乡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现实需要,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农村与城市同步并进、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对于农村生产、农民生活乃至国家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当前过大的城乡公共产品差距,严重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本文立足于城乡公共产品差距过大的现状,提出了城乡公共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路和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6.
解韬 《广东经济》2009,(10):54-57
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珠江三角洲(以下简称“珠三角”)地区,在体制创新和结构调整进程中,其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步伐明显加快,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城乡就业一体化的新趋势。如何准确把握城乡就业一体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加快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推进城乡就业一体化,对实现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陈荣礼 《环境经济》2004,(12):55-58
东陵区以“生态恢复、生态建设.生态经济”为重点.以“生态优先、以人为本.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本原则.以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目标。全面投入到了创建生态示范区.打造现代化新城区的工作中。  相似文献   

8.
雷丹  李欧亚 《时代经贸》2007,5(10Z):218-219
本文从“省管县”与“市管县”两种行政体制的利弊之比较出发,分析了目前我国推行“省管县”体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在实行“省直管县”后给地方行政体制所带来的一系列新变化,省级政府管理所将面临的挑战及我国政府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行的“市管县”体制日益暴露出来的弊端,阻碍着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也加剧了市县之间的矛盾。区域一体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实施和推行“省管县”体制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和必然选择.是科学发展观理念的一种体现和表征。  相似文献   

10.
创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期以来农村社会公共产品供给严重缺失,已成为农村社会发展和城乡公平的主要障碍,尤其是农村税改后“公益事业怎么办?”已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亟待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党中央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标志着我党执政水平的提高,是中国现代化模式的一个大胆探索和伟大实践。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从我国的实际出发,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公共产品供给机制,落实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方针,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1.
解放以来,无锡农村经济获得巨大发展,取得突出成就。到目前为止,以华西村为代表的农村经济领跑于全省,乃至全国。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构建城乡一体化和协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回顾60年来无锡农村经济的发展,价格机制成为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经济视角》2005,(1):46-50
夯实发展基础,努力破解“三农”难题 首先,要继续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夯实解决“三农”问题的物质基础。其次,要改革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彻底拆除阻碍城乡生产要素交流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壁垒”,构建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和就业体系。第二,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不断增加农产品的附加价值。  相似文献   

13.
统筹城乡发展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是要破解“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和谐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路径在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分治的各种制度,突破制约“三农”问题的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障碍,建立城乡互动、工农互促的协调发展机制,加速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形成城乡地位平等、互补互促、共同发展的社会经济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14.
中国市管县(市)体制的区域结构关系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汪宇明 《经济地理》2000,20(3):18-21
本文在探讨市管县(市)体制发生机制的基础上,分析了市管县(市)体制的区域结构关系模式,揭示了市管县(市)体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上海举办世博会,得到了无锡的全方位支持。根据无锡参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工作方案,无锡将申办“新能源与城市发展”、“科技创新和城市发展”、“城市与农村文化的和谐发展”等主题论坛,举办以“世博在上海、休闲在无锡”为主题的“体验无锡”城市和谐休闲之旅等系列活动,还将积极参与“江苏周”无锡文化活动,  相似文献   

16.
城乡作为典型的区域类型,其差距是区域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形式,因而城乡协调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大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虽然近年来在国家多方面支持下农村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受制于自然条件、现实基础、体制机制等因素,农村经济仍相对薄弱。解决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动能来自于城市。在具体方略上,则应紧紧围绕"人、地、统、同、融"五个字下功夫,做到多管齐下、多策并举。  相似文献   

17.
以城乡关系的协调推进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国经济增长包括城市和农村两部分的增长,经济高质量的增长要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本文从城乡协调度视角探讨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通过构建城乡协调度指标并结合经济史,对改革开放30年来的城乡协调度做出描述与分析,并探究造成我国城乡协调度波动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城乡协调度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从城乡关系而言,二者的差距却越来越大,二元经济结构已经成为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桎梏;我国城乡关系演变与政策变化所引致的制度安排和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密切相关,因此完善相关体制并深化改革就成为了提高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程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县是我国政权结构中的基础单元,承载着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城乡和谐的直接任务,在我国社会经济结构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住。随着人们近年来对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大作用认识的不断深化,改革市管县行政管理体制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呼声愈来愈强烈,成为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十分引入注目的热点问题。湖北省经委课题组撰写的《改革市管县体制的研究报告》围绕市管县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一主题,从我国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入手研究, 对新中国成立后“市管县”形成过程的利弊进行客观分析,紧密结合当前各地对市管县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提出了我国市管县行政管理体制改的新构想。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市管县”体制暴露出加剧市县矛盾、增加行政成本、影响行政效能、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等问题。与“市管县”体制相比,“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在减少行政层级、降低行政成本、发展县域经济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导向下,“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在我国逐步推广,已成为我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以广东省为例,在全面分析“省直管县”改革绩效的基础上,剖析改革存在的各种阻力,积极探索改革实现路径,从而构建符合国情的地方财政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市管县”体制暴露出加剧市县矛盾、增加行政成本、影响行政效能、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等问题。与“市管县”体制相比,“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在减少行政层级、降低行政成本、发展县域经济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导向下,“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在我国逐步推广,已成为我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以广东省为例,在全面分析“省直管县”改革绩效的基础上,剖析改革存在的各种阻力,积极探索改革实现路径,从而构建符合国情的地方财政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