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现代物流业是与制造业关系最密切的生产性服务产业,自然成为航空工业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升级的桥梁和纽带。本文拟就从认识国家宏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入手,分析发展现代物流产业与航空工业转变发展模式的内在关系,探讨中航工业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模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2.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作为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城市社会群体分化的空间表征,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而变化。我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经历了传统社会、近代社会、计划经济时期和经济转型时期几个主要阶段,各个阶段城市社会空间的形成因素及结构特征有所不同。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具有自身的规律性,社会经济形态的变革是演变的宏观背景,城市社会结构的变迁构成演变的内在动因,居住空间分异格局的变化是演变的外在条件,渐进性和继承性是演变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3.
西安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格局及其机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社会经济形态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第三产业已经成为许多大城市的支柱产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一种中间投入性产业,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对城市空间的重构产生了巨大影响.首先把西安市区划分为8个区段,以<西安黄页2008>中统计的6621个经济活动单位为主要样本,利用GIS技术对各个区段生产性服务业的密度、结构进行划分,并分析了其形成的空间格局,揭示出西安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发现西安市生产性服务业呈现出大区域集中、小区域分散,集中与扩散并存的空间格局,最后探讨了西安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格局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4.
中国城市内部就业—居住空间结构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北京市和深圳市为研究对象,利用经济普查和人口普查数据,对城市就业居住空间分布与特征以及就业—居住空间结构(匹配)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发现就业与居住空间分离是基本态势,总量上的就业—居住匹配度在27%和53%,而划分第二和第三产业后的就业—居住匹配度下降到22%~36%之间。将就业和居住分别来看,两个城市在总体上均呈现出就业的空间集聚度高而居住的空间集聚度相对较低的特点。从不同产业空间的集聚程度分析,则呈现出第三产业集聚度高于第二产业的特点。这些共性规律对于认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一般规律具有重要的启示。而两个城市空间结构的差异则与城市性质、产业结构以及劳动力结构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5.
邵晖 《城市问题》2011,(8):50-54
城市产业空间结构是城市经济结构的表现形式,是城市空间结构最为核心的内容,它的演变历程是城市成长变迁的历程,其演变机理也折射出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以分工为切入点,对产业成长和生产组织结构的演变以及其在空间上的表现———城市经济结构的变迁进行研究。撇开各行业的特殊性,将各个产业的区位选择联系起来,在一个统一的框架内研究城市各产业的区位选择及变迁,揭示城市产业空间结构演变的本质和机理,并分析其所体现出的普遍性规律。认为在分工深化的过程中,随着企业功能的不断分化,不同功能之间的联系成本决定了功能空间的结合或分离,联系成本和区位成本共同构成了企业的空间成本,而企业的区位决策即是要寻求空间成本的最小化。  相似文献   

6.
新产业空间的不断涌现、演化与发展影响着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改变着城市的经济活动和社会空间结构。国内外有关专家对新产业空间的产生与发展和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的发展和实践做了相应的研究。新产业空间的演进带动了城市空间形态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本文旨在通过对新产业空间和城市空间结构发展变化的研究,来探析新产业空间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博弈关系。  相似文献   

7.
区域空间结构优化重组政策研究——以长江流域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经济转型中区域空间结构动态演进过程的角度,分析了长江流域区域空间差异形成的多重因素,认为促进长江流域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应积极推进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重组。针对引起长江流域空间结构差异化的具体原因,提出现阶段应结合不同层次城市区域的空间结构特征和空间关系机制,以城市区域为空间结构重组的基础性功能单元,构建集区域空间价值最大化、空间联系优化、空间竞争力重塑和空间创新能力挖掘等目标于一体的区域空间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8.
城市分工明确是城市群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随着城市群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间产业分工由以工业水平分工为主,向以工业垂直分工为主,再向以功能分工为主演进。作为城市群城市间产业分工的高级阶段,城市功能分工具有产业依赖性、规模等级性、时空动态性三个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核心城市生产性服务功能与外围城市生产制造功能之间的分工、核心城市高新技术生产制造功能与外围城市低技术生产制造功能之间的分工、核心城市高技能生产性服务功能与外围城市低技能生产性服务功能之间的分工三种基本形态,并受到生产成本差异、通信技术进步及应用、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区域经济一体化、集聚经济、行政体制、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为了促进中国城市群内协调高效发展,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二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三要推进城市群发展规划立法保障。  相似文献   

9.
城市分工明确是城市群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随着城市群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间产业分工由以工业水平分工为主,向以工业垂直分工为主,再向以功能分工为主演进。作为城市群城市间产业分工的高级阶段,城市功能分工具有产业依赖性、规模等级性、时空动态性三个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核心城市生产性服务功能与外围城市生产制造功能之间的分工、核心城市高新技术生产制造功能与外围城市低技术生产制造功能之间的分工、核心城市高技能生产性服务功能与外围城市低技能生产性服务功能之间的分工三种基本形态,并受到生产成本差异、通信技术进步及应用、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区域经济一体化、集聚经济、行政体制、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为了促进中国城市群内协调高效发展,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二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三要推进城市群发展规划立法保障。  相似文献   

10.
刘剑 《上海企业》2010,(5):60-6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以及全球背景下的生产力提高和产业转移,西方发达国家逐渐从工业经济时代过渡到以第三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为主的服务经济时代,并向创意经济时代迈进。城市在这一发展和变革中也面临着新一轮的转型。自英国经济学家、创意理论家坎农提出创意城市的概念以来,世界上有越来越多的创意城市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如英国伦敦、法国巴黎、美国芝加哥等等。  相似文献   

11.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落实党中央精神的重要举措。加快边疆城市城镇化建设是协调区域发展、平衡东西部差距的重要任务。通过完善空间结构、修复城市生态、完善城市功能、加强历史文物保护、塑造城市风貌、推进城市改造等多种方式提升城市成长空间,为城市带动周边乡镇融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2.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心城市引进东盟FDI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东盟引进FDI一直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心城市利用外资的一支重要力量。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心城市利用东盟FDI存在着行业结构、产业结构、地区结构的不均衡。因此,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心城市应紧抓新的机遇,明确其总体发展的思路和重点发展领域,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应采取多样化措施,共筑平台,实施区域中心城市带动发展战略,加大力度引进东盟FDI。  相似文献   

13.
从城市经济学角度来说,城市功能是城市作用于外围经济地域系统的能力,产业发展引起了城市功能的变化。本文从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视角分析了城市主导功能、城市功能的空间结构以及城市功能的区际协调。  相似文献   

14.
面对全球化过程中台北市的都市现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 2 1世纪开始的此时此刻 ,全世界的城市和社会都共同正在经历一个在我们自身结构内的巨大历史性转化。在这样的转化核心环绕着资讯技术所组织起来的技术革命。立基于新技术的基础设施 ,经济与传播的全球化过程已改变了我们生产、消费、管理、告知和思考的方式。所有层级的策略性支配的活动 ,都是在全球决策和交换网络中被组织 ,从金融市场到视听讯息 ,世界是不对称地相互依赖着。而这样的不对称互赖关系经由新资讯与传播技术 ,全球、即时地联系起来 ,这就是我们要面对的结构性转化所透露的新世纪 ,资讯时代、全球经济、与网络社会。文章针对作为全球城市 (globalcity)的台北市 ,在面临全球经济中的再结构与都市再结构的巨大变局时 ,就它的都市政策研拟首先要面对的现实课题 ,提出分析 ,换句话说 ,这也是一个正在横渡全球化恶水中地方政府 ,摸索它的新角色转化时必须先面对的地方真实情境。  相似文献   

15.
国外城市转型的趋势及经验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转型是城市发展道路及发展模式的重大变革。芝加哥、伦敦、新加坡等许多世界先进城市在自身发展的道路上都经历过城市转型的历程。本文概括了国外城市转型的四个基本趋势,即创建生态城市,打造智慧城市,建设文化城市,构建集约城市;简述了国外城市经济转型的三种主要模式,即以芝加哥为典型的产业多元化模式,以伦敦为代表的产业升级替代模式,以新加坡为典型的产业高端化模式;总结了国外在城市转型中的经验,以期对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的我国城市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发达国家城市正向功能专业化转型,企业组织形式变革直接导致了城市的功能转型。在功能专业化背景下,城市间将出现更多的信息联系、决策联系以及资本联系,更需要面对面的交流。一些城市专业化高端功能,成为区域的控制中心,另一些城市则承担价值链的低端功能。本文基于全球500强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数据,探讨中国城市功能专业化趋势。在1979~2008年间,跨国公司在地理和功能上都显著地进行了扩张。跨国公司相同功能和互补功能集聚在相同城市,跨国公司的渐进式多次投资导致了公司内不同功能在相同城市的地理集聚。本文结果表明,中国城市尤其是在城市体系高端的城市具有吸引价值链高端功能的竞争力,呈现一定功能专业化趋势。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内部的功能布局提供了考察城市经济转型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17.
消费型城市的增长方式及其影响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型,投资与出口作为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两大引擎的作用逐渐弱化,而消费作为拉动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第三大引擎的作用日益显著.消费需求不仅在城市经济结构调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更对传统城市规划的理念与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并深刻影响着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本文阐述了消费型城市的概念,提出其特点,并以北京市为实例进行分析,最后对中国消费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普遍问题及解决方案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新疆绿洲城镇的孤岛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文献分析对城镇孤岛效应的内涵、经济本质和理论基础进行归纳,提出了新疆绿洲城镇孤岛效应的理论观点。通过文献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考证:新疆绿洲地理系统有显著的孤岛效应,空间上的封闭性与分散性导致了城镇经济的孤岛效应;通过分形数据考证:新疆城镇体系仅有局部分形特征,表明城镇系统结构的孤岛效应。那么缓解绿洲城镇孤岛效应的基础是交通与通讯,本质和关键则在于城镇产业的合理选择与区域分工。  相似文献   

19.
The increasing threat of climate change has created a pressing need for cities to lower their carbon footprints. Urban laboratories are emerging in numerous cities around the world as a strategy for local governments to partner with public and private property owners to reduce carbon emissions, while simultaneously stimulating economic growth. In this article, we use insights from laboratory studies to analyse the notion of urban laboratories as they relate to experimental governance, the carbonization agenda and the transition to low‐carbon economies. We present a case study of the Oxford Road corridor in Manchester in the UK that is emerging as a low‐carbon urban laboratory, with important policy implications for the city's future. The corridor is a bounded space where a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comprised of the City Council, two universities and other large property owners is redeveloping the physical infrastructure and installing monitoring equipment to create a recursive feedback loop intended to facilitate adaptive learning. This low‐carbon urban laboratory represents a class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mula for coupl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ith economic growth, using innovation and partnership as principal drivers. However, it also has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in reworking the interplay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and local governance, while reinforcing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and uneven participation in urban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20.
现代服务业与城市转型关系的审视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城市转型升级的对应关系,是后工业社会以来学界研究的重点问题。在综合考察国内外相关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城市转型对应关系、互动关系进行了梳理,并探讨了现代服务业发展对城市化进程、城市转型的作用机制,提出了当前我国城市围绕转变发展方式的主线、以现代服务业的大发展来加速城市转型升级、构建服务经济体系的实践性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