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超额剩余价值的实质及其来源问题,是马克思全部剩余价值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基础之上的。马克思在揭示出价值是抽象劳动的凝结,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以及剩余价值只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时劳动的凝结,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以及剩余价值只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时 间的凝结.只是物化的剩余劳动等原理之后,进一步阐明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它是采用先进技术的资本家无偿占有的由雇佣工人的抽象劳动创造的比采用社会平均技术的资本家所多得到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  相似文献   

2.
陈振羽 《经济经纬》2003,13(4):5-8,20
马克思把《资本论》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发现了生产商品的劳动分裂为二重性,生产产品的劳动不分裂为二重性;马克思把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区分开;马克思揭明生产商品的劳动不是在交换过程中而是在生产过程中分裂为二重性;马克思所发现的劳动二重性是物质商品生产的劳动二重性,非物质生产的劳动被排除在外。  相似文献   

3.
钱伯海教授提出“物化劳动创造价值,归根到底是活劳动创造价值,而且是本期活劳动”,并强调“否定物化劳动创造价值,商品二重性就不能成立”,“谁否定物化劳动创造价值,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但是,马克思劳动二重性是一个科学体系,有如一个同心圆体系,同心圆的核心内容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及其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物化劳动只是劳动二重性这个同心圆的外部层次。用物化劳动取代抽象劳动是不对的。劳动者本身的劳动有三处形态,即潜在劳动形态、流动劳动形态和物化劳动形态,只有当流动形态劳动结束时凝结为一个劳动结果,并表现为一种有形体的物质形式或物化劳动,这时才是价值表现,钱教授把劳动表现形式就当作劳动创造价值形式了。另外,钱教授还进一步从量上提出“物化劳动”创造多少价值,但问题是他所讲的量是统计量,是国民经济核算量,然而这种量同理论经济学上的量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4.
近期理论界有同仁认为马克思抽象劳动涵义"自相矛盾",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了"生理学意义上的抽象劳动"和"经济学意义上的抽象劳动"这两个概念,而且还提出"从商品二重性向产品二重性的历史演变"等观点,但这些观点是对马克思"抽象劳动"涵义的曲解。抽象劳动概念具有特定的涵义,它是和商品的价值紧紧联系在一起,并且和商品的价值共存亡。有人提出所谓生理学意义的抽象劳动、产品的二重性等概念,是脱离实际的形式逻辑推演。  相似文献   

5.
论商品价值性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是任何抽象劳动都形成商品的价值,而是具有社会性、交换性和补偿性的抽象劳动才形成商品的价值。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社会性、交换性和补偿性同时存在,三者互为前提,相互联系。抽象劳动的社会性、补偿性和交换性在生产过程和交换过程中形成商品价值性质。商品价值性质的核心是生产者的劳动时间与社会总劳动时间的关系。价值性质范畴有助于深化和发展劳动价值论,为判断劳动是否生产商品和形成价值提供新的视角。依据商品价值性质有助于解释一些经济现象,使劳动价值论更有说服力,从而增强其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一、财务的本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认为: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它生产出一定数量的,满足人某种需要的产品,其生产过程是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又是抽象劳动,它把人类劳动凝结到商品中,其生产过程又是价值的生产过程。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抽象劳动”概念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马克思并没有明确界定抽象劳动概念的适用范围,致使人们对作为商品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的误读或质疑一直没有停止过。明确区分生理学意义上的抽象劳动与经济学意义上的抽象劳动,是准确把握抽象劳动概念的经济学本质的一种积极理论尝试,并使商品经济中的商品二重性与未来产品经济中的产品二重性获得一种新的理论解析,这对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乃至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都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8.
斯密由于不了解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因此便否认生产资料旧价值即c的存在;同时,他又认为抽象劳动创造的价值分解为工资和剩余价值即v+m,因此便得出商品价值最终分解为v+m,即c不复存在的结论,这就是"斯密教条"。它使再生产的研究成为不可能,并被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用于辩护,如西尼耳的"最后一小时说"、巴斯夏的"剩余价值率下降",凯恩斯的"倍数理论",等等。"斯密教条"在中国也有表现。  相似文献   

9.
<正>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各个企业是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的原因是各个企业有其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各个企业有其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是因为它们是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走出这个循环论证的圈子,必须解决一个方法论的问题,就是要以马克思第一次阐述的关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学说作为研究的向导。马克思多次强调,对于商品理论来说,劳动二重性“是对事实的全部理解的基础”,“是批判地理解问题的全部秘密”所在,“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运用马克思关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学说的关键,不仅在于指明生产商品的劳动既是具体劳动又是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尤其要指明生产商  相似文献   

10.
在马克思那里,商业劳动和产业劳动在性质上是截然不同的,后者同生产的社会形式无关,属于生产商品和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劳动;而前者则由生产的社会形式所决定,属于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劳动。在流通领域进行的商品储备和储备劳动,兼具产业劳动和商业劳动的性质和特点,因而是一种具有二重性的流通劳动。作为有待出售商品的储备和储备劳动,是一种商业劳动,不会把价值和剩余价值追加到商品上;而作为有待购买商品的储备和储备劳动,则是一种产业劳动,要追加价值和剩余价值。将一切商品储备和储备劳动都看成是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劳动,同时又把它们全部归并到商业劳动中,这在理论上是一种悖论,且有悖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基本观点和立场。  相似文献   

11.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然而,学术界长期以来并不完全是从马克思提出的劳动二重性原理出发来真正理解价值规律的涵义。笔者认为,只有依据劳动二重性理论,正确把握劳动二重性与价值规律二重性的相互沟通,才能科学界定价值规律的内涵,深刻揭示价值规律的二重性,并从根本上揭露目前理论界流行的各种否定劳动价值论的主张,如“生产要素论”、“科技价值论”的危害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资产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两类,有形资产的价值来源于人的活劳动,无形资产的价值也来源于人的活劳动,它们的价值都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但二者有区别。有形资产的价值来源于抽象劳动中的实劳动,无形资产主要来源于抽象劳动中的虚劳动,其价值的大小可以其节约社会必要劳动来度量。  相似文献   

13.
<正> 对于马克思的抽象劳动论,大致可分为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抽象劳动是指“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的一个方面,它形成价值。是价值实体,因此,这一范畴体现特定的生产关系,是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不是“永恒的范畴”。现在许多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资本论》注释书,大多持这种观点。《经济研究》1980年第9期彭迪先同志的《马克思论抽象劳动》一文(以下简称彭文)对这种观点作了较详细的阐述。《经济研究》1980年第8期有林同志的文章,第11期王干一同志的文章,也属这种观点。与此相反的观点认为:抽象劳动是指产品或商品的劳动中,撇开各种具体形态而剩下的东西(或又称之为“一般人类劳动”,“一般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人类劳动的等同性”……等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划分标准设定在能否创造效用 ,是否用于市场交换这个根本上。将生产劳动归结为自利性市场交换劳动 ,非生产劳动归结为公益性社会服务劳动。从而理清了第三产业及党政军公检法等争议很大部门劳动的性质。同时纠正了理论界对生产劳动界定的偏差。在此基础上 ,重新划定了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范围 ,从而对教师、艺术家、商业店员等分歧很大的劳动的性质、收入来源 ,作出了有说服力的界定。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劳动价值理论实际上存在两个相互冲突的内涵 ,而“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这一著名的论断是建立在将各种具体劳动抽象成单一同质劳动的基础上 ,价值量能以劳动时间作衡量尺度的前提下得出的。但实际上 ,从历史上看 ,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是生产技术持续改进的结果 ,而生产技术的改进必然导致劳动强度或者劳动熟练程度以及劳动协调性的增加 ,这实际上必然会使得劳动的异质化 ,即抽象劳动的量发生变化 ,从而增进单位时间的价值量的创造。因此 ,“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这一论断实际上是难以成立的 ,也是不现实的。  相似文献   

16.
试论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依据新的历史条件,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劳动是为社会生产新价值的劳动,是生产商品--物资产品和服务产品--的劳动,或是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和提供服务的劳动。并提出服务劳动的生产性和非生产性问题,界定了社会主义社会的非生产劳动,阐明了现阶段智力劳动是生产劳动的重要形式及在创造社会财富、生产新价值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由于历史的限制,马克思没有自觉地分解使用价值概念。延伸《资本论》的内在逻辑,可以完善商品元素的分析结构。使用价值的二重性引进了效用与需求的概念,进而导致了需求二重性的发现,导致了商品元素对称结构的设置;对称的规则又导致“资源二重性”代替了劳动二重性”。《资本论》严格的逻辑演绎最终证明了劳动价值一元论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劳动生产力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最重要的、最基础的,同时也是最抽象的命题.在《资本论》的阐述中,价值转化为市场价值,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方法的具体体现.在市场价值这个层次上,超额剩余价值就失去了其自身与本企业劳动的联系.此时,超额剩余价值有两个来源:一是由于个别企业的剩余劳动时间延长所带来的剩余价值的增加;二是来自于同一部门内部其他企业的价值转移.但随着竞争从同一部门内转移到不同部门之间后,市场价值也随之转化为生产价格.在这一阶段超额剩余价值来源于社会总剩余劳动,具体表现为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价值转移.而“成正比”理论的错误就在于混淆了价值规律的不同理论层次.  相似文献   

19.
商品价值具有成本属性,抽象劳动实际上是人们在具体劳动中消耗的生命时光,这是生产商品的终极成本;商品生产追求比较利益和价值增殖,要求排除非劳动因素对交换的影响,这是劳动作为价值实体的一元性的利益基础。从西方国家的实际情况来看,社会劳动和商品价格总量变化具有一致性,可以说明劳动作为价值实体的一元性。  相似文献   

20.
<正> 商品二重性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的学说,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经济学界长期以来对这两个问题的一些观点,如说:劳动二重性的具体劳动及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永恒的范畴;抽象劳动是“适用于一切时代的”。这些论点,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本文就这些方面提出质疑并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