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现在有一种理论,说企业家有原罪。我认为这个理论非常有害,它是一个清算的理论,是准备要清算我们的企业家!我们好不容易有25年的平稳,如果再搞一个清算,前途就完了。他们不但没有原罪,而且在逐步的改革中建立了伟大的功勋,我们要保护富人!为什么要保护富人?因为富人得到保护,穷人才可能变富。如果打倒了富人,这个国家就没有富人了,就变成穷人国了!”在8月的一次会议上,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说。  相似文献   

2.
中国房地产界大鳄任志强的划分“富人区”、“穷人区”以及“为富人盖房子”的论调一出现,立刻就引起了掀然大波,尤其是在各媒体及网络上引发了激烈的大讨论,指责声一片。的确,老百姓都在关注房地产现状的时候,这一敏感的话题本身就有诸多的禁忌,何况是在媒体上公诸于世。其实,一年前就有一位福建的房地产商表达过类似的观点,那是2005年4月份记者在福建宁德某房地产公司采访,本文的主人公——蒋宗坚提出来的,只是他的论调没有任志强那么尖锐极端,却也是相当引人注目。当时蒋宗坚表述他的观点的背景正值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抑制房价过快上升与打击恶意炒房。虽然他在地产界的知名度无法与任志强相提并论,但他强调要以一种责任心来说真心话。在时隔一年后的4月5日,记者再次约访了蒋宗坚。就让我们走近蒋宗坚,来听听他的论道。  相似文献   

3.
5月24日,新浪网引《新京报》文章: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日前表示,中国一定程度存在“马太效应”,穷人愈穷,富人愈富。如果把此话套用在中国房地产上,可以这么说,中国的房价让穷人愈发买不起房,而房地产商从房地产暴利中获得更多暴利。  相似文献   

4.
“穷人区”、“富人区”是近期的一个热点争论话题,事件的起因是由于任志强在一个会议上公开表示,中国有“穷人区”“富人区”很正常。其他几位在场的房地产大腕对任志强的观点也很支持,认为“富人区”不可避免。可见在很多开发商眼中,穷人就应该与富人分开居住。那么假设这些开发商的观点是正确的,真将城市分割成几大“穷人区”和“富人区”,最终受益的会是哪些人?又会出现一些什么样的有趣事呢?  相似文献   

5.
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一书里有篇文章叫“谦卑学习班”,这篇短文妙趣横生,讲的是美国富人要学会谦卑的故事。而我们的现实生活却另有一番色调,那就是对还没有富起来的人来说,更要学会谦卑。因为在一般人眼里,对有钱人的心态普遍是一种仇富心理,过去是吃不到葡萄说它酸,现在是吃不到就生恨,恨意绵绵熏微妙、私密,但于事无补。中国古人说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是的,当我们化怨恨为心平气和,化嫉妒为理性,就会发现富人为什么成其为富人,穷人何以成其为穷人的原因,也许这才是打造我们美好生活的动力,是迈向美好、健康、富裕、充实的人生第一步!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有个毛病,富人装穷,穷人装富。那天看报,有一条消息是这样的:当田亮得知自己被排在富人榜的时候说了句——他们怎么不弄个穷人榜呢。我是一个穷人,我不知道穷人之间可以比什么,更不知道如果排个穷人榜其标准是什么。谁会站出来说我比你更穷,因为我没有裤子穿;我比你还要穷,因为我没有房子住……一个衣食无忧、大把大把地赚着钞票的人,一个被称做公众人物的人得知自己上了富豪榜,可以说很多的话,可以说无意义也可以说我不在乎,也可以一笑了之,可田亮却提到了穷人。早些时候看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里面有一句是引用一个作家的话说的,…  相似文献   

7.
石头汤     
《人力资源》2007,(10):77
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暴风雨的日子,有一个穷人到富人家讨饭。“滚开!”仆人说,“不要来打搅我们。”穷人说“只要让我进去,在你们的火炉上烤干衣服就行了。”  相似文献   

8.
有个富人和穷人的故事是这样的:那富人很富,每天回家下车时,都见一个穷已至极的要饭人,守在路边。那富人开始理也不理,邻人都说这富人心不慈善。富人说我这样恰是慈善,他站在这要饭越是要得着,越不想去致富,因为他还活得下去,富招儿都是被穷逼出来的。邻人摇头,说富人站着说话不腰疼,穷人没路,有了路自会去谋生。富人说咱试试看。第二天富人下车,走到要饭的跟前,给他三张大票,说:我最初就是300元钱做小买卖起家,你自己去谋生,干点什么吧,别在这要了。那穷人见钱眼开,满口应诺,从此半月没见,邻人正以为富人这钱给对了时,那穷人把钱花完又回来…  相似文献   

9.
当代经理人:工作之外, 最大的兴趣是什么? 程相武:减肥。不过我这个减肥可不是为了苗条, 是为了身体更健康。因为医生说我如果能瘦点,我会更健康。我减肥的秘诀就是散步。当代经理人:你认为穷人和富人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程相武:我经历了由穷人到富人,由富人变成穷人, 然后又从穷人变成富人的复  相似文献   

10.
幽默     
1、那个女人是谁一个富人想要帮助穷人。但他不认识一个穷人。一天,他在市场看到一对老夫妻,他们显然很穷,所以富人邀请他们到他家住三个星期。这对夫妻非常感动,连声道谢。富人的家非常豪华,到处有仆人为这对夫妇提供可口可乐、上等白兰地、香烟、杂志、书……这种舒服的日子持续了三个星期。一天,富人看见老头独自一人坐在花园里,喝着仆人送来的饮料。“过得怎么样啊?”富人问道,“非常好!”老头答道。“真的很好吗?没有什么问题吗?”“是的,每一件事都非常的好,可是有一件事我却不明白——和我住在一起的那个  相似文献   

11.
谈资     
A穷人愈穷,富人愈富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说,中国一定程度存在“马太效应”,穷人愈穷,富人愈富。这句话很多人都说过。但是从一  相似文献   

12.
傲骨论     
常言道: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礼记》中有一则《嗟来之食》的故事。说的是古时有一个穷人饿得快要死了,一富人丢给他一碗饭,大声地说:“喂,来吃吧。”这个穷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终于饿死了。上述这个穷人无疑具有傲骨,他虽然饿死了,但其精神永存,至今仍被人传颂。苍桑变易,人世更替,历代身具傲骨的人不可胜数。君不见:今日北京大学98级学生陆艳平,她家里十分困难,为了供她上学,几乎连住房也要卖掉。吉林的张国付得知此事,尽管自己的经济并不宽裕,但情愿每月挤出100元钱来资助陆艳平。然而,…  相似文献   

13.
如今已经不流行“阶级”这一概念, 取而代之的是“阶层”。而在不同的阶层中就会出现不同的“圈子”。有人曾把富人与穷人的交际圈子做过比较,发现穷人喜欢走亲戚,于是穷人的圈子里大多是穷人,日子长了便形成了穷人的心态,穷人的思维;富人更喜欢把陌生人变成熟人,具有开拓性,而且在交往中讨论更多的是如何赚钱,如何享受生活。  相似文献   

14.
前不久,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在南京作报告时说:“我们虽然还不是很富,但也要开始学做成熟的富人。”说得很有道理,切中时弊,一针见血。这话其实还应再补充一句,我们不仅需要成熟的富人,同样也需要成熟的穷人,只有大家都成熟了,社会才能安定、和谐。  相似文献   

15.
王瑞红 《人力资源》2006,(4S):78-78
传说有一个穷人,一心想成为一个人见人羡的大富翁,几经努力没有实现心愿,绝望之下找到上帝,要求上帝赐给他财富,让他实现自己的愿望。上帝禁不住他的软磨硬泡,便给了他一袋子品德。那个人见状,失望地朝上帝嚷嚷:我要的是能让我变成富翁的金钱啊!上帝说:没错呀。我给你的是品德。但品德能帮你创造得到金钱的机遇啊!带着些许的疑惑,这个人背着那袋品德回到人间,广泛散布上帝给他的东西,若干年后,他终于成了一个富翁。[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坦诚地说,直销业之在中国,以前基本上是被偏见的浓雾包围着的。一些人在审视“直销”这个新生事物时,不拿显微镜,不用放大镜,而是始终持着一个“偏见”圈,使劲往上去套。你告诉他“直销是流通环节中一个利润区段”,他哑然失笑:“那怎么可能?”你说“人际纽带有时可以担负产品纽带的功能”,他眉毛倒竖:“那不乱套了?”你说“可以动员部分下岗群众以直销的形式参与到商品流动工作中来,让他们通过正当劳动、利用直销的特殊机制获得一定的利润”,他不以为然:“没这样的好事!”当国家有关部门根据中国的国情,在1998年对直销进行紧急暂停,他幸灾乐…  相似文献   

17.
《经营者》2004,(9):64-65
<正> 有人说,警察能给富人特殊保护吗?富豪是否可以向国家特殊部门申请枪支?全国“两会”上,一些富裕阶层的代表委员们的主要话题之一,就是“如何完善私人财产的保护制度”、“企业家安全和企业安全”等等。而被称为中国首富的刘永好则透露,为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四川省公安厅厅长特意为他提供了24小时热线电话,以随时给予帮助。仿佛大规模的“袭击事  相似文献   

18.
“暴利、掠食者、纳税侏儒、没有社会责任感、只愿意为富人造房、要把穷人赶出城市”等等劣评,不一而足——中国的开发商为自己也为住房改革背上了沉重的十字架。开发商俨然已经成了恶俗的化身,犹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就在年前,一开发商甘愿成为靶心,放言“房地产品牌就应该是具有暴利的”,一时间惹得全社会口诛笔伐。  相似文献   

19.
有人说潘石屹是“老狐狸”,谈笑问就将对手搞定;也有人说他善于利用媒体“做秀”。潘石屹扛着人们的议论,在房地产舞台上演着他的如戏人生。  相似文献   

20.
世上就有那么一种人,“心不在焉”,凡事不由心里过,人云亦云,明明球是圆的,有人说从三维空间看是方的,他也跟着说是方的,有人说水可以变油,他也跟着鼓噪说见过、这其实就是心无所主,张三一说,李四就传,还越传越离奇。若是问之:‘“是你亲眼所见2”“不是”又问“您怎么知道的2”回答:“听别人说的”喀2原来都是以耳当目道听途说。这种人自古有之,古时有个矮子看戏,台上演什么他全然不知,是在着两耳听别人议论,跟着说这个戏演得好,那个戏演得不行_清朝诗人赵翼,就写过一首讽刺诗”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说雌黄。接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