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正> 长时期来,我们重视价值决定而忽视价值实现;对价值决定也只重视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阐述的不考虑社会需要的单个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忽视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阐述的以社会需要为前提的商品的社会必需总量的必要的劳动时间,即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计划价格的制定中,重视生产成本,忽视社会需要。这实际上是把价值决定与价值实现,价格与供求的关系割裂了,理论上并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实际中又不适当地从价格环节助长了产需脱节、经济效益不高等弊病。因此,必须根据马克思的原意,正确理解价值决定与价值实现、价格与供求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我国经济理论界目前对商品价值量决定问题主要有三类观点:"单独决定论"、"共同决定论"和"对立论",而只有第一类观点是符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对市场价值的论述,是一般的抽象的论述,是从静态的角度所作的论述;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对市场价值的论述是特殊的具体的论述,是从动态的角度所作的论述。从以上两方面考察的"市场价值"应该是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从现实社会的商品中抽象出“价值”,并指出,价值由生产该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这完成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阐述了价值决定的一般性意义或价值决定的第一个层次。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给出了价值由再生产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结论。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在论述价值决定的一般意义时舍象掉了竞争等因素。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理论,首先应当全面、准确地把握他的理论,而要做到这一点,不能离开马克思的理论逻辑。离开了他的理论逻辑,就不可能全面、准确地掌握他的理论,马克思的理论就不能得到正确的应用,从而使马克思的理论丧失解释力。  相似文献   

4.
<正>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三卷中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不同表述,是与他由抽象到具体,由简单到复杂的分析方法相一致的。在第一卷中,马克思是从狭义生产过程的角度来分析单个商品的价值决定,“单个商品是当作该种商品的平均样品”来看待的。至于该商品社会是否需要,需要量和供给量是否平衡,以及由此产生的为满足对不同商品的需求量,所需社会劳动按比例地分配在不同的生产领域等方面的问题和因素,马克思作了一些舍象和假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马克思的全部经济理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在马克思的整体理论体系中,才能全面地科学地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包含价值实体形成与价值分配、价格决定与形成以及通过价格实现价值分配的完整理论体系。《资本论》一至三卷正是以价值范畴为基础,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价值实体的形成和分配、价格决定和形成、以及通过价格决定和形成对价值实体在社会各阶级中实现分配。  相似文献   

6.
主张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的同志,都认为马克思说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两种含义:一是单个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2页)二是商品的社会必需总量的必要的劳动时间,即“在社会总劳动时间中,也只把必要的比例量使用在不同类的商品上”(《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  相似文献   

7.
社会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关系问题,学术界尚有不同看法。我认为,它们是价值决定一般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性概念。一、社会价值是马克思在最一般意义上阐明价值决定时所使用的概念。价值理论主要集中在《资本论》第一卷之中。在马克思看来,价值本质上是人们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因此,价值的实体只能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即社会劳动。  相似文献   

8.
价值决定和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正> 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及其关系有些文章认为,《资本论》第一卷中所讲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只是分析单个商品时提出的,只是就生产一个使用价值来说的,不考虑社会需要量。这是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分析以社会需要为前提的商品总量时,就提出了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考察价值决定,不能不考虑商品的社会需要量,因而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要决定价值。  相似文献   

9.
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读书笔记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一、劳动和劳动价值论问题研究的背景1 《资本论》是一部伟大的历史宏篇。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等论著中 ,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进行了精辟的阐述。要研究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 ,必须认真攻读《资本论》。《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心血考察和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写成的科学巨著。马克思原计划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总标题 ,分六册写作 :《资本》 ;《土地所有制》 ;《雇佣劳动》 ;《国家》 ;《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① 1 859年 6月 ,《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出版后 ,他又决定改变他的写作计划 ,着手写作《资本论》三卷本。 1 …  相似文献   

10.
从一定意义上说,市场经济是一种风险经济。当代西方经济学把市场经济活动中的风险概括为经济活动和决策后果的不确定性,是有一定道理的。作为风险经济最深刻的根源,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揭示的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这一内在矛盾性所决定的。商品天生就是带着风险来到世间的,而且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风险的领域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高,并且从局部扩展到全局。 在马克思看来,正是价值形态的发展,使得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得以外化,表现为商品总是“恋爱”着货币,但是爱情的道路又是很不平坦的,往往要通过“惊险的跳跃”才能使“恋爱”成功。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所讲的第  相似文献   

11.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存在两种含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 商品之价值决定于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科学的劳动价值学说的核心,也是它区别于其他劳动价值学说的特点,在此问题的理解上绝对不能含混。自马克思提出形成和决定价值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一概念以来,在马克思主义者中将近一个世纪未发生过什么对它的不同理解。我国在本世纪50年代中期,有魏埙等同志在研究价值规律尤其是价值决定在不同历史阶段中的作用及其表现形式等问题时,首次将决定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方面,是从单位商品的生产上去考察,它是指在一定时期生产此商品的生产部门在平均生产条件下的劳动耗费;另一方面,从社会商品的生产总量上看,它是指用在各种商品生产上的社会劳动总耗费。前者被称为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据说这是《资本论》第1卷第1章第1节中所论述的必要劳动时间;后者据说是《资本论》第3卷第10章及以后某些  相似文献   

12.
恩格斯编辑出版《资本论》第三卷中,首先补写了正文部分,最令人注目的是,恩格斯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2篇所阐述的理论补写了第4章《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同时,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发展新情况也进行了研究,其中最突出的新成果是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阐述的垄断理论进一步阐释,并补充和丰富了马克思的股份资本学说,捍卫了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从而为共产主义理论宝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说,“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资本论》第1卷第103页)。只要价值量相等就可以交换。而且不管是什么人,只要手持一定量的货币,就可以购买它。它不认人,只认钱。谁给的钱多,商品的所有者就把商品卖给谁。这就是我们说的“在商品面前人人平等”。这种只认钱不认人的做法和精神,完全是由商品的本性决定的。因为商品的所有者所以要把商品拿到市场上去,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它的价值。这个道理,并不难懂。  相似文献   

14.
恩格斯在编辑出版《资本论》第三卷过程中,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二篇所阐述的原理,补写了第四章《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在量的规定上补充了马克思的利润学说。同时,恩格斯从资本家对利润的追求进一步论证了生产力的发展受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限制,从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的限制指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恩格斯批判了西方经济学者在价值和生产价格关系上的错误理论,捍卫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和生产价格理论。  相似文献   

15.
《资本论》第一卷具有它的独立性,可以独立存在。恩格斯曾经感觉到马克思打算在《资本论》后两卷论述的一些内容,可以根据第一卷的相关内容推导出来,进一步确立了《资本论》第一卷的独立性。但仅仅阅读《资本论》第一卷,难以理解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利润又如何转化为平均利润。具有片面性的《资本论》第一卷也完成不了完全驳倒全部官方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任务。马克思生前没有出版《资本论》后两卷的主要原因是马克思没有足够的精力,而影响马克思精力的主要因素是经济上的贫困、疾病、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牵扯及反动政权的政治迫害。当然,马克思本人的精益求精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资本论》本质上叙述的是剩余价值的整个生涯,这也是《资本论》全部三卷的整体性之所在,其中,《资本论》全部三卷分别对应剩余价值的生产、流通和分配。只有全部三卷合在一起才具有《资本论》所论述的剩余价值理论的完整性或整体性。  相似文献   

16.
在深入探讨社会主义社会按劳分配原则的贯彻问题时,对复杂劳动者提供的社会培养费用怎样扣除的问题也被提了出来。关于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理论,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一个组成部分。马克思首先论证商品的价值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接着又论证计量人类抽象劳动的单位是什么和说明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数量关系。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中写道;“商品价值体现的是人类劳动本身,是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它是每个没有任何专长的普通人的机体平均  相似文献   

17.
《资本论》这部倾注着马克思40年心血的政治经济学巨著,不仅在思想理论上,而且在社会实践上,对全世界都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推进《资本论》的深入研究和传播,弘扬马克思主义主旋律,在《资本论》(第一卷)出版140周年之际,由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  相似文献   

18.
<正> 商品价值究竟由何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这一直是国内外经济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在我国学术界,迄今主要形成三种不同的观点:一种看法认为,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形成价值,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已经形成的价值能否实现;另一种观点认为,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共同决定商品价值;再一种观点认为,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我对上述几种观点均持异议。我认为,根据马克思的论述,商品的价值只能由均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由均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价值亦可称为均衡价值。诚然,马克思从来没有明确地提出过均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均衡价值这样的概念,但是,只要我们用系统的观点分析一下马克思的杰作《资本论》和其它论著,就不难发现其中自  相似文献   

19.
赵海林 《经济问题》1993,(11):58-61
一、一个需要重新认识的理论问题众所周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一段十分精彩的论述:从商品到货币的转化,“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因为对商品生产者来说,商品价值的实现,商品变成货币,要看商品能否卖出去,“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资本论》第1卷,第12页)。马克思在谈到这个问题时,用生动通俗的比喻指出:“我们看到,商品爱货币,但是,‘真爱情的道路决不是平坦的。’”他把商品与货币的关系比喻为“爱情”关系,是“商品爱货币”(而不是“货币爱商品”)。然而这种“爱情”是坎坷的,道路是崎岖的。在商品转化为货币的道路上,困难  相似文献   

20.
资金的循环过程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企业“作为买者出现于商品市场和劳动市场,它的货币转化为商品,或者说,完成G—W这个流通行为。”第二阶段,企业“用购买的商品从事生产消费。……;他的资本完成生产过程。结果产生了一种商品,这种商品的价值大于它的生产要素的价值。”第三阶段,企业“作为卖者回到市场;它的商品转化为货币,或者说,完成W—G这个流通行为。”(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第31页。)如果在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