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商业银行盈余管理手段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银行业的迅速发展,商业银行的数量不断增加。同时由于金融危机等众多原因,银行业的监管备受关注,商业银行盈余管理问题也受到了重视。本文主要就盈余管理手段进行综述,以期促进相关方向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谢露  王欣  张敏 《金融研究》2016,433(7):134-149
本文运用2002-2014年间我国商业银行的数据,实证检验了银行业区域竞争程度对商业银行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商业银行的区域竞争程度越高,银行的盈余质量水平越低。进一步,从银行规模和上市情况来看,随着竞争的加剧,规模较小的商业银行以及非上市的商业银行更倾向于进行盈余管理。同时,区域竞争对商业银行盈余质量的负向影响在由小所进行审计的银行中更加显著。本文的研究不仅丰富了商业银行盈余质量的影响因素及银行竞争的经济后果等方面的文献,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深化利益相关者对我国商业银行盈余质量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选取我国A股上市的商业银行2005年至2010年的年度盈余数据,利用直方图和统计检验来研究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盈余管理行为,探索银行管理当局是否会为了避免负盈余而进行盈余管理.每股收益的直方图显示,银行管理当局会为了避免负盈余而进行盈余管理;统计检验也进一步支持了这个结论.我国上市商业银行通过把小额负盈余转变为小额正盈余来进行盈余管理  相似文献   

4.
以2001~2010年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从盈余管理的角度,以异常贷款损失拨备作为审计独立性的代理变量,以未预期费用作为经济依赖的代理变量,验证了审计师在银行业的经济依赖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未预期审计费用、总费用和非审计费用率对异常贷款损失拨备没有显著影响,而未预期非审计费用则对异常贷款损失拨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总体而言,审计师在为上市商业银行提供业务过程中,过高的经济依赖,促使其接受了客户的盈余管理偏好,审计独立性受到损害.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2010—2020年商业银行为研究样本,构建面板回归模型,实证检验盈余管理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盈余管理对银行风险承担具有促进作用。相对于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盈余管理对城农商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力度更大;相对于上市银行,盈余管理对非上市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力度更大。(2)信贷配置在盈余管理与银行风险承担的关系中承担着中介作用,盈余管理通过提高银行信贷配置规模促进银行风险承担,“盈余管理-信贷配置-银行风险承担”的传导渠道有效。(3)审计师变更对盈余管理与银行风险承担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即审计师变更会减弱盈余管理对银行风险承担的促进作用。(4)银行监管对盈余管理与银行风险承担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即银行监管力度的提高会减弱盈余管理对银行风险承担的促进作用。本文结果为规范银行盈余管理行为及防控银行业信贷风险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部分商业银行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这与商业银行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有关,这一现象在我国金融界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对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的内涵、动因、常用的手段等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防范盈余管理的相应对策,对加强商业银行的监管、提高其会计信息质量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银行业本质在于辅助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实体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银行业的获利能力。这一逻辑关系证明,利率市场化推进程度应以"对实体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作为最终评价指标。同时,"银行业经营"还扮演着连接上述两方面中介的角色。在银行业经营模式构建中须重点关注中小商业银行,应完善中小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增强中小商业银行的识别能力、强化中小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内控机制、增进中小商业银行的植根特质。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业的主力军,商业银行改革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随着我国银行业的改制及对外开放的纵深发展,银行业的风险日益凸显,特别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尤为突出,因此构建完善的商业银行监管体系势在必行,尤其是要完善和加强商业银行的法律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9.
关于商业银行业务模式创新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业银行业务模式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商业银行盈利水平呈现下降趋势,人们往往将其归结为存贷利率差缩小的结果。实际上,由于商业银行业务的同质性,以及银行业监管机构往往将经营绩效上佳银行的一些业务标准和业务方式作为“最佳做法”(Best Practices)推广于银行业,使得商业银行业务模式出现越来越趋同的情况,加剧了银行业的竞争压力,降低了银行业的盈利水平,在一定意义上也增大了商业银行经营风险。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2008-2014年中国上市商业银行数据为样本,研究公允价值选择权的运用与盈余波动的关系,发现运用公允价值选择权整体上使盈余波动显著增加,违背了会计准则的制定初衷;仅运用于金融资产与同时运用于金融资产和负债的盈余波动增加没有显著差异.不同信息环境下公允价值选择权运用的盈余波动效应的进一步研究表明,信息披露质量较高的上市商业银行盈余波动显著增加,而信息披露质量较低的上市商业银行盈余波动增加并不显著;信息披露质量低,且同时对金融资产资产和负债运用公允价值选择权的银行表现为最低的盈余波动性.文章结论支持修订的CAS37,认为对CAS22与IFRS9持续趋同应相当谨慎.  相似文献   

11.
陈超  魏静宜  曹利 《金融研究》2015,426(12):46-63
本文研究我国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的影响因素及其盈余平滑行为。我们发现当期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与下一期不良贷款的变动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同时,贷款损失准备被用来作为盈余平滑的工具,城市商业银行和非上市银行的平滑盈余现象更为明显。对于非上市的城市商业银行,发行债券或发行总量越多,使用贷款损失准备进行盈余平滑的程度越大,而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商业银行使用贷款损失准备进行盈余平滑的行为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我国商业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属于中等集中度的市场,新兴商业银行的兴起使得商业银行业市场行为更加合理化和规范化,也促使了商业银行业积极寻求向E领域拓展市场份额。商业银行的市场绩效有很大的改善,主要表现在商业银行资产利用的综合效果有所增加,盈利能力不断加强。  相似文献   

13.
杨子强 《中国金融》1998,(8):27-27,32
必须正视我国银行业的流动性风险中国人民银行河南省分行杨子强对我国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现状的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已由改革前的单一银行制度发展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以及外资商业银行多种商业银行并存的商业银行体系。在商...  相似文献   

14.
韩伟  徐晶 《中国外资》2011,(22):52-52
我国银行业向外资银行全面开放,使得我国银行业面临着国内同行业与外资银行的共同竞争。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环境也由单一的政府约束转变为来自国内、国际的双重规则约束。严峻的竞争形势,迫使我国商业银行急需寻找到能增强自身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使其在国际银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欲将在对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实证分析基础上,提出全面提高商业银行竞争力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银行业改革的深入,我国商业银行网点布局格局出现了较大的变化.本文主要探讨银行业改革以来,我国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网点布局变化的趋势和现状,探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宋涛  许芯 《现代金融》2013,(12):37-38
商业银行由于其经营业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其盈余管理与一般企业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本文基于内外因辩证关系哲学原理的视角全面分析了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的内因和外因,在分析动因的基础上,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黄宪 《新金融》2000,(2):7-11
我国银行业正处在向商业银行制度转化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制度的构建不仅是银行追求自我效益的商业化过程,而且必须包括存在一个有效的银行业市场组织结构。银行业的市场有效性是判断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前提。经过近15年的探索和试验,我国银行业不断加大了银行业的竞争强度,不少人认为银行业的竞争过于激烈了,但也有不少人认为我国银行业基本上还处于垄断状态。因此,对我国银行业经营绩效的判断缺乏必要地前提。如何看待我国银行业竞争现状?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组织结构应该追求完全竞争状态、寡占状态、还是垄断竞争状态?这是我国金融界和政府决策需要回答的。本文在分析如何判断银行业市场有效性原则上,进行银行业竞争强度的国际比较,讨论我国银行业竞争强度的现状和市场组织结构模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银行业经历了快速加杠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结构性高杠杆特点较为突出,表外资产相较于表内资产杠杆率更高,中小型商业银行较之大型商业银行杠杆率更高,这也决定了其将成为去杠杆的重点。始于2016年的去杠杆降低了银行业的资产规模增速,中小型商业银行因去杠杆更明显而在银行业总资产中的占比降低,银行业资产结构也呈现金融同业资产占比减少等变化。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银行业总资产增速会降低至与名义GDP增速相匹配,不同类型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增速变化会呈现不同的特点,银行业资产结构中金融同业资产占比将较为适中。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了贷款损失准备在商业银行风险管控中的作用,以及盈余管理行为对这种作用的有效性的影响。研究发现,贷款损失准备能够有效应对商业银行风险:在当期贷款质量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商业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越多,其未来一期的个体风险和外溢风险就越低。而盈余管理行为则削弱了贷款损失准备的风险应对能力:商业银行受盈余管理行为影响而未足额提取的准备越多,其未来一期的个体风险和外溢风险就越高。本文的结论对于会计准则和监管规则的优化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面板VAR模型及2004~2009年9家上市商业银行的数据,研究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与银行贷款行为、盈余管理策略的动态调整.研究发现,从中国代表性上市商业银行的经验证据来看,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与净利润率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影响了商业银行的贷款能力和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这证实了盈余管理行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