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孙士焱 《价值工程》2007,26(5):75-77
通过分析价值管理中的顾客价值管理体系模型,得出在房地产开发企业中影响顾客价值创造与提升的七大指标。这七大指标的确立与排序,为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分析顾客价值、提升顾客价值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从而保证企业最大化利用资源并获得持续经营的动力。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 ,财务管理研究已从结果分析转向源头分析。从源头分析 ,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创造价值” ,由此产生了新的“价值管理”(valueman agement )概念。“价值管理”的目的在于为顾客创造价值 ,通过顾客价值的不断提升使企业在不断竞争的市场中处于不败之地。一、价值管理的目标 :为顾客创造价值创造价值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倡导为顾客创造价值 ,有利于树立企业形象 ,符合新经济条件下企业组织结构变迁的内在需求。顾客价值是顾客所得和顾客所弃之间的差额。顾客价值 ,一方面体现在企业商誉等无形资产中的价值。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3.
价值链与提升企业价值创造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琦 《价值工程》2002,(4):9-11
本文探讨企业价值链的作业价值、产品价值、企业价值、顾客价值以及它们的关系。企业应围绕创造顾客价值与企业价值的目标 ,关注顾客需求、降低产品成本、优化作业流程、识别目标顾客等 ,来提升企业创造价值能力与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朱俊  廖英 《价值工程》2007,26(7):56-59
增加顾客价值是提高顾客满意度的有效策略,但当前措施仅仅以企业为中心,忽略了顾客的积极作用。本文从“顾客中心的管理”要求出发,通过分析顾客与企业存在的价值认知缺口,提出全面顾客参与能够有效地消除这种认知缺口,从而实现它们之间的价值融合。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改革开放推动了整个经济体系的转型并使其不断增长。从计划经济转变成为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解放出房地产的市场价值。土地是国家的宝贵资源,房产是社会、企业和个人的重要资产。房地产的价值与它能发挥出的经济效益成正比。  相似文献   

6.
房地产行业是城市化发展最直接的经济行业,从地方政府的房地产GDP到国家相继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核心都是因为房地产已经从最初的单元价值影响到整个社会产业体系的多元价值。房地产市场的此消彼长以及房地产企业与政府的博弈,让曾经悄无声息仅存于研究论证的产业地产逐渐进入公众视野,一批以产业地产模式进行多元价值经营的企业,也开始在近乎苛刻的新房地产市场中崭露头角,持续不断地进行自我发展。卓达集团以"多元价值型"产业地产模式,走出了一条产业开发民生地产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对行业提供了普遍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的商铺年缴纳的房产税额是以房产原值一次性减除30%为计征余值,税率为1.2%或按年租金的12%征收,大量的存量房计税依据远远低于房产现在的市场价值,已经不能真实地反映房产的实际价值。国际上流行的是按房屋的评估价值来征税。按评估值征税,能比较客观地反映房地产价值,随着经济的发展及房地产市场的变化、房地产价值的上下波动,评估价值也会相应作出调整,体现了公平的原则。笔者以为,我国的商铺房地产统一按评估价值计税,是必要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对企业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证实了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之间存在着相关性。但是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之间的相关性并不相同,它们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形成一致的结论。文章以109家房地产上市公司为例,利用SPSS对影响企业价值的各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认为房地产企业的价值与资本结构存在正相关关系,并从资本结构、资产负债率等方面对房地产企业如何完善资本结构、提升企业价值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经济全球化、新经济和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企业需要通过创造更多顾客价值来走出经营和营销困境。企业顾客价值创造需要以基于顾客价值的产品创新为先导,通过价值网创新进行增值的顾客价值传递,提高顾客满意度,赢得市场和经营绩效。  相似文献   

10.
顾客参与下的顾客价值:体验经济的观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俊  廖英 《价值工程》2007,26(4):57-60
要为顾客创造价值,必须正确理解顾客价值。目前对顾客价值的理解并不能解释一些顾客参与现象。我们以体验经济新视角,对顾客参与下的顾客价值进行研究,介绍了顾客参与和体验经济涵义,总结了顾客价值涵义的代表观点。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顾客参与下的顾客价值认知模型;并认为,在体验经济的环境下,顾客参与能够提高产品价值和关系价值,并产生体验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中国城市住宅市场的结构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价商品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构成了目前中国城市住宅市场的供应体系.依据中国30个主要城市的房地产开发统计数据,选择吸纳率作为评价住宅市场供需均衡状态的指标,利用固定影响变截距模型,重点研究了商品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供给结构的城市差异性.研究发现,在城市住宅市场中,经济适用住房市场和商品房市场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作为具有政府资助性质的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存在典型的地域性特征,其政策的设定和实施会对整个住宅市场产生影响,地方政府应在利用比较全面的住宅市场指标体系进行综合分析基础上,制定适合本地的经济适用住房政策.  相似文献   

12.
论政府对房地产发展的适度定位与任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政府应适度发展房地产市场,并通过建立判断房地产市场是否过热、数量是否过多、价格是否过高的理论依据解决市场是否存在泡沫的争论问题,通过调整开发结构解决中低收入居民购房问题,通过加强管理引导克服政府管理缺陷,提高建设水平,文中最后对房地产发展趋势与政府对策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3.
强化政府住房保障责任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晟 《价值工程》2012,(27):272-274
从2000年房地产改革以来,我国房地产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房地产价格不合理持续上涨、房地产投机性需求日益增加、市场运作不规范等突出矛盾和问题,对此国家也曾出台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本文立足于强化政府住房保障责任的必要性,分析了政府住房保障责任淡化的表现及后果,并进一步提出通过强化政府住房保障责任,建立多层次住房保障制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桂林是中国著名旅游城市之一,城市环境的改善派生了大量的购房需求。由于桂林城区的房价在全国房价水平中处于中低位,因此其房地产产品具有良好的增值预期,吸引了大量资本进入桂林的房地产市场,使当地房价持续保持稳步上升的趋势。文章结合房地产开发价值链的特点,探讨桂林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机理、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5.
2011年初以来的房地产调控,通过限贷、限购,迫使开发企业主动降价以缓解现金压力,同时通过保障房和体制建设实现房地产长期稳定发展。调控是利益重新分配的反复博弈过程。从博弈论视角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开发企业及购房个体具有不同的行为集合与支付函数。本文认为,中央政府的房地产调控存在常态化趋势,而随着博弈的深入,各开发企业之间的博弈将经历不同的阶段,体现为不同的博弈型态,最终是否走快速周转策略、走刚需路线,将成为开发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保障房建设在房地产及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房地产供应市场化的过程中,市场主体的不断增强导致了房地产资源的分配出现了严重不均的状态,于是,国家对房地产业进行了数次调控。当前的保障房建设规模的迅速扩大是国家对房地产业宏观调控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在保障房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应实现保障房建设自身的有序发展,另一方面亦应关注商品房建设的健康发展,最终使房地产资源的配置得到优化和国家整体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飞速发展,但是房地产税收制度相对于市场变化,明显存在政策制定上的滞后性,无法有效地对该产业的资源优化配置作出良性引导。通过界定土地节约集约使用的衡量标准,简述我国房地产业土地开发利用现状;进而从促进土地节约集约的角度,对个人住房征收房地产税的政策效应作出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黄万成 《价值工程》2014,(21):209-210
金融政策的调整对房地产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这一点在许多国家已经得到证实,在中国也逐步成为政府调节房地产业发展的手段。近年来,个人住房贷款政策随着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出台而随之变化,本文研究中国个人住房贷款政策调整在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并对如何促进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做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自1998年停止福利分房、推行住房商品化以来,中国房地产市场全面复苏。近10年来,在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下,全国各城市地价、房价均出现大幅上涨,尽管从2005年开始,政府不断进行宏观调控,但仍然难抑上涨趋势。本文以杭州为例,运用房地产市场正反馈交易理论探讨城市房地产市场非理性运势形成机理及其破难建制,为政府宏观调控房地产市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1998年的住房分配货币化,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宏观经济的景观,作者在进行了一系列分析后指出,目前这次房地产增和不是经济发展带动的,而是相反,近年来的经济增长是房地产带动的.中国经济处在一个下降的周期里,通过制度改革启动了房地产高潮和新一轮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