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方法贯穿于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始终,其成果可以直接指导、丰富和发展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文章从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方法的定义出发,探讨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方法对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并分析了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方法体系的复杂性,最后从三个层次构建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经济全面步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追求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这对区域经济学理论工作者提出许多亟待研究的新课题,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探索区域经济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形成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及分析框架,实现对中国区域发展实践的有效解释和科学引导。为此,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和《经济研究》编辑部作为牵头单位,联合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面对经济建设实践的大量需求,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获得了空前的快速发展,许多相关学科的学者都加入了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行列,有关区域经济的学术论文、专著和教材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这种快速扩张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学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隐患,如术语不规范、缺乏统一的范式、理论基础薄弱等,以致使区域经济学处于被泛化的境地。因此,如何转变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发展方式,从注重数量扩张转变为质量提高,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和分析范式,将是当前亟待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可喜的是,最近由南开大学郝寿义教授完成的《区域经济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2007年7月版)一书,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有益探索。该书是作者历经10年潜心研究完成的,注重理论原创和分析范式构建,突出基本理论问题探讨,堪称近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学的精品之作。其主要创新和特色是:  相似文献   

4.
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最基层的环节,对县域经济的理论研究所形成的县域经济学,也就归属于区域经济学这个大学科,或者说,是区域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县域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使其成为区域经济学的分支新学科,而且为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和发展增添了新的内容。我赞同加强对县域经济学学科建设的研究,希望有更多的县域经济理论著述出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朱舜著《县域经济学通论—中国行政区域经济研究》,既是近年来我国县域经济理论研究的一部力作,又是我国行政区域经济研究的新作。它的研究内容十分宽泛,理论体系独特,创新之处颇多。概括起来,该…  相似文献   

5.
现代区域经济学主要流派和区域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目前形成了新经济地理学派、制度学派和管理学派等三个主流学派。区域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很快,目前主要在区域经济理论、区域发展机制、区域经济关系、区域经济政策和区域开发等五个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深入推进,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与之对应的中国区域经济学研究呈现出多元化倾向,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6个方面: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区域产业发展研究,区域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区域创新研究,区域规划与政策研究,典型区域发展研究。综述上述成果可以看出,当前区域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内容日益深化、高质量的研究成果逐渐丰富,但是就学科发展而言,在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内容体系等方面尚需进一步的拓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经济学动态》2007,(7):0002-F0002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创新将对加快中国不同类型的区域经济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为了更深入地推进区域经济理论的研究,促进中国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学动态》杂志社和山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决定2007年在中国著名的壶口瀑布和洪洞县大槐树的故乡山西临汾市举办“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创新论坛”。  相似文献   

8.
张志强  席强敏 《经济研究》2019,54(4):199-203
<正>为推动中国区域经济学科持续快速发展,形成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及分析框架,由《经济研究》编辑部和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牵头,联合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兰州大学经济学院、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中山大学产业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共同发起了"中国区域经济学者论坛"。本论坛旨在为中国区域经济学领域的优秀成果与前沿研究提供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与分享平台。2019年3月  相似文献   

9.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区域经济学思想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区域经济学思想,涉及区域差异与贸易、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竞争与合作等,这些思想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诺奖得主的学术观点反映出经济学研究越来越关注区域(空间)问题,区域经济研究越来越转向宏微观兼顾,研究方法更加精细化。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的区域经济学思想对区际贸易及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等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受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区域经济学思想的启发,中国的相关研究应更加关注空间因素,注重对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及现象的研究,使区域经济研究向规范和精细化方向发展,同时关注制度创新研究,建立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历史背景下,区域的高质量发展对于丰富中国特色区域研究的理论体系,探索区域发展的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区域高质量发展可以被视为区域发展的一种高级状态,梳理区域高质量发展理念的形成过程发现,我国区域增长或区域发展的理念经历了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四个阶段。区域高质量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着眼于区域发展中的顽症和新出现的问题,其理论内涵丰富,是在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进入新时代后,我国区域发展逐步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总结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在城镇体系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经济结构升级,生态环境优化,区域政策协调等方面取得了突出进展。  相似文献   

11.
外商直接投资的知识溢出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   总被引:41,自引:2,他引:39  
本文构建了包括国内知识资本、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知识溢出和地区技术进步的分析框架,通过中国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992—2006年的面板数据检验了中国区域R&D投入、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知识溢出对地区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表明:地区自身科技投入是推动地区技术进步的最主要因素;受中国目前引资结构和质量的影响,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知识溢出效应特别是通过FDI企业在当地从事生产活动带来的知识溢出效应并不明显;FDI渠道传递的外国R&D资本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与当地的经济、科技发展水平有着密切关系。在上述结论的基础上,论文对中国FDI引资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空间政策:由区域倾斜到产业倾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空间政策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区域倾斜为主是空间政策发展的初级阶段,产业倾斜为主是空间政策发展的高级阶段。我国建国以来无论是实施区域均衡发展战略、非均衡发展战略、还是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都采取了区域倾斜为主的空间政策来进行空间调控。但是,区域倾斜的空间政策存在着效率与公平时空错位、对市场调控机制的损害和区域一刀切的弊端。产业倾斜可实现提高效率、区域公平和环境友好三大目标的统一,是我国今后空间政策的发展取向。主体功能区划将推进区域倾斜和产业倾斜的结合,是由区域倾斜为主向产业倾斜为主的过渡,在我国空间政策转换阶段,应更多运用产业倾斜的政策手段。  相似文献   

13.
This article has constructed a framework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ional innovation investments, international knowledge spillover due to FDI and regional technological progress. We use the panel data sample in 1992–2006 from China’s 29 provinces (municipalities or autonomous regions) to test the impact of China’s regional R&;D investments, international knowledge spillovers of FDI on its regional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t reveals that the local investment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to promot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for the structure and quality of China’s current FDI, the knowledge spillover effects from FDI, especially through the FDI enterprises’ manufacturing activities, are not obvious; the local gains in its technology development from FDI depends on its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level. Based on the above conclusions we give the correspond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China’s FDI policy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4.
针对区域发展中的诸多问题,需要对区域发展的理念与目标以及发展手段与措施等进行重新设计,以构建符合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三方面要求的发展,即三维结构下的区域发展,提出三维结构下的8种区域发展模式类型。通过构建区域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引入熵权TOPSIS法对山东省17地市发展模式实证分析,17地市以经济—社会双滞后型发展模式和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同发展模式为主。三维结构下的区域发展模式类型的构建及实证分析对于区域发展理论和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刘亚婕  董锋 《产经评论》2020,(1):96-106
产业转移政策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分析产业转移的技术进步效应不仅是对当前政策效果的检验,也是确定政策进一步实施方向的关键。以2008-2016年中国30个省区为样本,选择经济发展水平为门槛变量分析承接产业转移对于地区技术进步的影响,并运用空间面板模型进一步分析区域差异性。结果显示,从全国来说,承接产业转移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对于发展落后的地区而言,承接产业转移会促进技术水平的提高;得益于工业一些部门或生产环节的转出,东部地区的产业技术发展水平大幅上升,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是目前产业转移政策下最大的受益地区,承接外部产业转入,同时加速了地区技术进步;西部地区承接外部产业转入,也会促进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但是效果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估计区域金融发展水平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考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技术进步影响,并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对区域金融发展规模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之间的因果关系做出检验。研究发现,1990年以来中国西北各省区的经济金融化程度均得到提高,但是金融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较弱,全要素生产率对金融规模的响应程度和显著性不高,西北地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形成了各类产业的集群和周边城镇向城市的演进发展,产业集群的"城市化"效应凸显。产业集群与区域城市化进程存在互动影响关联,不同产业集群程度在其城市化进程水平上表现出差异,产业核心所在城区内外的集群平衡性差异导致其城市化进程与产业集群的非完全意义协同性发展。整体而言产业集群对区域的城市化进程有所推进。  相似文献   

18.
It is significant for the study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agriculture to monitor and measurethe trend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with an effective metho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agricultureshould accord with regional population,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ocial progress,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support. This paper establishes the evaluating indicators system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agriculture,evaluates the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Shaanxi Province with a comprehensive multi-indicator method,analyzes the support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for regional agriculture by the resource-development index and theenvironment-development index, and gets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indicators, such as education level, the income gap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the per capita area under cultivation and the consumption of pesticides and chemicalfertilizers per hectare, are the main factors to restrict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and that the pressure of the developmentof subsystems of population, economy and society on the subsystems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turns out to bestronger and stronger.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gets better, but resource become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to restrict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agriculture. In a word, this paper highlights the 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 of sustainableagriculture of Shaanxi and helps identify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9.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several regional cooperation programs were initiated by multilateral and bilateral donors to address concerns about the development gap in the Mekong subregion. Programs such as the Greater Mekong Subregion program of the Asian Development Bank and the Mekong–Japan Cooperation program focused first on improving physical connectivity through transport corridors, regional power development and grid connection, and telecommunications linkages, and were successful. However, as transport and trade facilitation became a priority, the weak institutional capacity of Cambodia, Lao People's Democratic Republic, Myanmar, and Vietnam resulted in a slow progress and is a major challenge to regional cooperation. Other challenges are the pressure on the use of Mekong water resources and the planned construction of mainstream dams, which could threaten the Mekong River Commission's role, the regional rivalry for energy sources, and the lack of attention to unskilled labor issues. The relations between Mekong regional cooperation programs and China are also a main issue to address if cooperation programs are not to become instruments of geopolitical rivalry.  相似文献   

20.
刘杰 《经济地理》2012,32(6):103-10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省市经济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但其内部仍有欠发达地区。促进沿海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差异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依据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基本理论和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 Method,SSM)对山东省菏泽市进行实证分析,揭示菏泽产业结构的演变特征及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菏泽产业结构演进的机理,提出今后菏泽产业结构演进的态势,以期为菏泽市及与其相似的沿海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