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对两大政策配合模式的适用性分析宏观调控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模式可归为两大类,一类是以西方国家为代表的政策取向模式,基本上可分为五种,即双紧模式、双松模式、一松一紧模式松财政紧货币和紧财政松货币和双平搭配模式;另一类是以我国为代表的职能取向模式,可划分为两种,即重视财政政策而忽视货币政策的“大财政、小银行”模式,重视货币政策而忽视财政政策的“小财政、大银行”模式。究竟目前我国应该采取怎样的搭配模式,这里结合我国实际,对上述两大类模式逐个分析。1关于政策取向模式。双紧搭配模式虽然能够…  相似文献   

2.
2004年国内经济增长将呈现上升趋势,但是由于2003年经济尽管属于正常增长,却事实上已经出现了过热的苗头,所以在2004年,需要更加注意的是抑制经济出现的局部过热,防范经济出现全面过热。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财政、货币、计划政策,应由扩张转为收缩。在这方面,2003年上半年开始,短期宏观政策已经开始转变,一系列收缩性的财政、货币和计划行政措施初步出台。在不同的宏观经济形势下,我们的税收政策要有不同的选择。在判断我国经济在2004年乃至未来的二三年中,经济增长处于上升态势的前提下,为了防止经济出现过热,税收政策应宜“紧”,不宜“松”…  相似文献   

3.
目前学界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缺乏理论基础,用于指导政策实践令人担忧。连续和常态是研究宏观经济问题的理论前提和现实基础,而经济波动就是经济运行偏离常态,财政宏观调控的方向是使波动回落常态,由于当前经济处于比较接近常态的水平,因此财政政策就不应当再延续1998年开始的扩张性的政策,而应当逐渐退出。针对经济局部过热的情况和存在全面过热的趋势,应当采取“从紧”的财政政策。  相似文献   

4.
对于当前经济是否过热问题,目前国内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是货币供应适合于增加内需和抑制通货紧缩的需要,没有“过热”的问题,对这轮增长要保护好,不应踩刹车;二是肯定出现“过热”,主张采取适度从紧的总量政策;三是主流观点:局部出现“过热”的苗头,但还不能说是全面“过  相似文献   

5.
经过20年的超高速增长,中国经济正面临新的挑战,那就是经济增长速度不断下降。 对此,中国政府采取了千方百计扩大内需的策略,力图使整个经济运行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如何正确选择宏观经济政策,正在引起广泛关注。 通货膨胀如何转化为通货紧缩 我国于 1993年下半年开始整顿金融秩序。从那时开始,一直实行了 4年半的金融财政“双紧”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消除了突出的金融风险,解决了投资膨胀问题,保持广社会稳定。 当然,也要承认实行“双紧”宏观经济政策,存在经验不足的问题,主要是“紧缩”力度过猛,时间过长,竟把通…  相似文献   

6.
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出现多次过热和高速发展。但这种过热和高速发展很难维持下去。当经济高速发展到高涨阶段后,中央政府就不得不采取收缩政策或调整政策,高速度迅速下降,过热的经济出现衰退和萎缩。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政府采取收缩政策的主要原因是遇到了“基础瓶颈”的制约。“基础瓶颈”的存在,也使得我国经济运行一直是在剧烈的周期波动中实现的。“基础瓶颈”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  相似文献   

7.
当前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矛盾是有效需求不足,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战略选择。扩大内需应是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双向启动。“十五”期间应采取财政与金融“双轮驱动”的政策来扩大内需。  相似文献   

8.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财政讨论综述柳建中,郭晓明近一年来,我国经济学界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财政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现将讨论中涉及的主要问题综述如下。一、财政政策问题第一种观点认为,紧财政松货币是最佳选择。紧财政理由在于,唯紧缩政策才能清除财政赤...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 ,通货紧缩成为经济学家和政治家们经常讨论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个问题 ,初探我国当前的通货紧缩现象。1货币发行性通货紧缩货币发行主要包括货币供应和贷款规模 ,我国于1993年下半年开始实行金融财政“双紧”政策 ,即货币供应紧缩和贷款规模紧缩 ,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紧缩有些过头。1994年货币供应量以1993年末的货币流通量为基数 ,按1994年货币贬值21 4 %(有说21 7 %) ,GDP按可比价格增长11 8 % ,排除货币流通速度变化因素计算 ,需要增加2095亿元 ,而1994年实际增加货币供应量1424亿元 ,…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存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实质上是一种固定汇率制。最适货币区域理论是关于汇率机制和货币一体化的理论。经济转型期金融活动深度不够以及宏观经济预期的不确定性表明我国固定汇率制度安排的必要性,而最适货币区域理论则提供了这种制度安排的一些可能性解释,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一直以积极财政政策为主导,芒德尔-弗莱明(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财政财政作用大于货币政策)有助于我们多角度理解这一现存的宏观经济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1.
作者认为,现行抑制通货膨胀政策的制定,主要是依据宏观经济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这一事实,通过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达到新的总量平衡。实际上,引起总量失衡的经济方面的原因主要是经济结构失衡。因此,抑制通货膨胀,必须把实现经济结构优化作为出发点,而现行的财政与货币的双紧政策并没有切中这一要害,而且副作用明显。作者提出,抑制通货膨胀应制定总量紧缩、个量松动的政策。  相似文献   

12.
<正> 近年来,由于过热的经济发展,管理上的松驰,加之实行“流动资金统管”后,企业定额资金由钢性的财政拔款,改为弹性的银行贷款后,资金占用与日俱增,资金效能逐年下降。尤其是“双紧”政策以后,使得资金供需矛盾更加激化。企业资金短缺,连环债累清不减,造成资金流转中的秩序紊乱。要想走出目前这一困境,笔者认为: 1、应保持适当的经济速度,坚持以销定产。  相似文献   

13.
通货紧缩是一种货币现象,但其原因绝非单纯货币问题引起的,而是供求严重失衡,无效供给过剩,有效需求不足的表现.1998年以来,我国经济呈现出通货紧缩的明显特点:总体价格水平持续下降,经济增长速度不断下滑,货币投入速度明显放慢.这些问题的产生从总体上说是前些年积累下来的微观问题、结构问题的集中再现,而微观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又要在体制方面找原因.具体讲,总体价格水平持续下降,主要与治理1993年通货膨胀运用的“双紧”调控政策有关,也与我国商品市场供给全面过剩,农民收入增长过慢,  相似文献   

14.
<正>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甚至超高速发展,出现了持续的超出“温和”范围的通货膨胀。这种情况把许多经济学家的注意力吸引到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问题上。不少人的判断是社会总需求已经大大超过社会总供给,因而宏观经济管理的首要任务是控制社会总需求过度增长,以保持总供给和总需求基本平衡。从1985年开始,国家实行财政和货币的双紧政策,以约束总需求增长。但是,实际执行中的“一刀切”不可避免地迫使经济增长速度骤然下降;到1986年第二季度,几乎跌到零增长水平。于是国家不得不重新调整政策,防止“滑  相似文献   

15.
2004年4月以来,政府采取宏观调控。对此,理论界、经济界、企业家众说纷纭。忧心忡忡者说:名为“宏观调控”,实为“行政控制”,如果宏观调控政策继续保持目前的状态,中国经济难免会有急转直下的危险,股市长期低迷不正说明了这点。盲目乐观者说:中国经济并未出现全面过热,政府现在采取的措施,只是亡羊补牢,宏观调控给人一种“救火”的色彩。  相似文献   

16.
一、我国实施从紧货币政策的背景 1.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应用已经非常成熟,它主要是货币当局通过对货币方面的调控来影响一国经济,达到经济稳定增长目的。在西方主要有两大理论:一是凯恩斯主义的“相机抉择”机制,即政策实施和经济状况反向操作,经济过热则紧缩货币,通过缩减信贷规模和提高利率水平从而抑制过热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自1997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呈现出了低增长与通货紧缩并存的势态,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前景与潜力。面对严峻的现实,国内许多学者从西方经济学的主流思想出发寻找原因,认为造成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力主采用凯恩斯主义的调节政策,刺激国内有效需求的扩张,进而实现经济的复苏。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当局也由过去实行“双紧”的财政、货币政策转而推行积极的财政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导向,已经由应对金融危机时的积极扩张转向抑制通胀稳定产出的适度紧缩。本文从货币政策、汇率政策、财政政策三个政策实施的角度,对中国近期宏观经济政策选择的动因、实施方式、可能效果等因素进行了梳理、分析,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已经由宽财政、紧货币的调控态势转向了财政货币双退出,同时,汇率政策由稳中有升日益转向加速升值,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的自主性受到国际因素的诸多干扰,因此需要对大国宏观经济政策选择的协调问题予以更多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未来几年我国经济增长展望□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祁京梅倪广来改革开放18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若干次由热到冷的周期性波动。1984年和1985年经济超常高增长,导致了1986年的“双紧”政策;1988年耐用消费品工业遍地开花,抢购风潮席卷全国,19...  相似文献   

20.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普遍采取了货币与财政双宽松的刺激政策。这在一定时期内有效地抑制了全球经济下滑;但与此同时,由于大规模举债,各国政府的债务负担大大提高,特别是对欧洲一些本来就债台高筑的国家而言更是雪上加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