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力资本理论是西方发达国家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人力资本理论有着广泛的影响。高等教育作为人力资本的重要源泉,与经济发展成高度的正相关。本文针对当前我国东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从人力资本的视角探讨了高等教育对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试图通过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来推进我国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进而实现我国各个地区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东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差距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对20世纪末我国地方财政对高等教育支持能力、东西部地区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经济承受能力的差距,产业结构升级、市场经济发达程度导致东西部地区对高等学校毕业生安置能力的差距,国家高等学校招生政策导致东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存在的地区差距等进行了实证分析,揭示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东西部地区差距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遵循评价体系构建基本原则,从高等教育生态承载力理论内涵出发,构建省域高等教育生态承载力评价体系。评价体系涵盖了生态弹性度、资源与环境承载力、承载压力度3个系统层,并基于改进熵权法对中国省域高等教育生态承载力进行评价及空间格局分析。研究发现:承载压力度、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对高等教育生态承载力影响作用最大;中国高等教育生态承载力空间格局差异显著,表现为地区间和地区内不均衡发展;地区间和地区内生态弹性度差异最为明显,多数省份存在明显长短板共存现象。据此,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为我国高等教育生态系统高质量发展指明路径。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高等教育产业的投资价值为研究对象,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首先介绍东西方高等教育产业投资渠道.在此基础上对其投资收益分别进行个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比较分析以及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效益比较。针对我国教育经费不足和资源配置及投资效率低下的现状.本文认为.应对我国高等教育投资战略与模式进行改革,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金博 《改革与开放》2023,(5):25-35+42
文章构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与综合评价法,对黄河流域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估。结论显示,黄河流域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现缓慢上升趋势,上、中、下游地区的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数呈现“下游>中游>上游”阶梯式特征,黄河流域高等教育各维度指数由小到大依次为教育投入、教育基础、教育参与、教育环境、教育成果。  相似文献   

6.
文章分析了国外高等教育主要融资渠道和美、英、法三国高等教育投资模式的特点,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融资渠道的拓展和我国高等教育投资模式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许青云 《特区经济》2008,235(8):99-101
文章对加拿大高等教育作了简略介绍,并就这一情况与我国进行了分析比较,最后就其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大力发展阶段,尤其经济发达地区,提出了早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和要求。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了.学生数量增加了,怎么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一严肃的课题,迫使人们不得不冷静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王志强  王秀兰 《发展》2002,(6):57-57
教育作为一种稀缺性资源,在西部地区稀缺性尤为突出。根据WTO有关条款规定,鼓励甲方成员国向乙方成员国提供远程教育课程和服务。境外教育资源的介入,远程教育尤其是网络教育,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方式。有效弥补了西部教育资源的短缺西部地区教育资源缺乏是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师资力量参差不齐,西部地区教育资源短缺尤为突出。目前我国西部地区尚未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有些地区尚未普及六年义务教育。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处于典型的精英教育阶段,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外出求…  相似文献   

10.
西部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理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我国东、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区域差距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急需解决的现实课题。面临新的发展机遇,21世纪的西部高等教育必须采用跨越式的发展方式,积极进行教育创新,努力缩小地区差距,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1.
罗晓梦 《魅力中国》2010,(14):163-163
90年代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高等教育质量和现代大学建设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羔。因此,高等教育评估政策应运而生,本文对高等教育评估政策的实施过程及目的进行了介绍,并就现行的高等教育评估政策的不足作出了分析,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以便引导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政策更加趋近于完善、合理.从而更好的指导我国的高等教育建设。  相似文献   

12.
罗晓梦 《魅力中国》2010,(16):211-211
90年代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高等教育质量和现代大学建设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高等教育评估政策应运而生,本文对高等教育评估政策的实施过程及目的进行了介绍,并就现行的高等教育评估政策的不足作出了分析,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以便引导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政策更加趋近于完善、合理,从而更好的指导我国的高等教育建设。  相似文献   

13.
盛世高 《发展》2007,(1):160-161
一、创建"五名工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选择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阶段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的专业数和培养人才数也与日俱增,2005年全国高校在校生人数已达2000万.虽然我国高等教育总体水平发展迅猛,但地区间发展极不平衡,差距明显.2003年上海、北京两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均超过了50%,率先进入了高等教育的普及阶段.东部地区的经济支撑能力强,办学条件优越,属于高等教育的高发展潜力地区;西部地区的经济支撑能力弱,办学条件紧张,属于高等教育的低发展潜力地区.而地处西北的甘肃高等教育更是远远落后于中东部地区,2003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仅为13.2%,低于全国17%的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14.
薛珑 《中国集体经济》2007,(20):187-188
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通过提高人力资本的存量和科研成果的开发及应用,直接推动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因此决定了国家政府是投资普通高等教育的主要力量.文章从实证的角度建模分析论证了我国政府投资普通高等教育的投入产出效率问题,既肯定了政府投资普通高等教育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又指出了目前我国政府投资普通高等教育的效率比较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内生比较优势与我国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产业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晓红 《改革与战略》2010,26(3):114-117
文章在分析中国西部地区的外生比较优势及其演化趋势的基础上,从内生比较优势的视角探讨欠发达地区长期比较优势的源泉。分析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基于外生比较优势而选择资源型产业尤其是矿业作为主导产业不具发展的可持续性,我国西部地区应着力于内生比较优势的培育。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在国内存在比较优势,但与国际经济教育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文章将江苏省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发展情况与国内其他地区和美国、澳大利亚相比较分析,发现江苏省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在国内存在基础设施、贸易规模等方面的优势,而与美国和澳大利亚两国相比存在教育质量、教育理念、宣传手段等一些比较劣势,进而提出借鉴美国和澳大利亚成功经验发展江苏省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针对性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我国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然而,西部地区大部分地处老、少、边、山、穷地区,由于历史、社会和自然条件等多方面原因,虽然高等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但与我国其他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改善高校布局;增强高校吸引力;提高高校水平,是发展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8.
韩志新 《新西部(上)》2009,(10):187-187,186
本文首先论证了高等教育学科结构和经济发展协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其次分析了几种常用的综合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经济发展协调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9.
曲云羽军  李含 《中国经贸》2011,(24):151-153
本文以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选取中小板上市公司为样本,借助实际税率法计算我国中小企业所得税负;对中小企业进行所得税负行业及地区间比较,并评价现有所得税制对我国中小企业所得税负水平的影响;分析我国中小企业所得税负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而提出减轻我国中小企业所得税负担的对策,以期帮助中小企业解决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20.
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地区差异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本文运用Panel Data模型,对中国各地区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计量分析,发现东部、中部、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对GDP增长率的贡献由高到低呈梯次分布。因此,我们提出了中国应进一步“因地制宜”发展高等教育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