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重庆市土地租赁户农作物选择机制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威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通过对重庆市自耕模式和土地流转模式下主要农作物收益和成本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土地流转成本—收益胁迫下农户农作物选择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威胁。研究方法:成本收益分析。研究结果:在区位条件好的地方,土地租金占农户现金成本的比例高达61.77%;土地流转成本—收益胁迫下,农户最优选择是种植收益率更高的马铃薯、茄子和萝卜等蔬菜作物,压缩稻谷、玉米等粮食作物;土地租金压力测试表明蔬菜作物可承受压力远大于粮食作物,这使得粮食作物缺乏竞争力;土地流转增多将减少粮食作物种植比重,并威胁地区粮食安全。研究结论:为保障粮食安全,建议地方政府应根据各种农作物的成本收益对粮食作物种植大户提供政策补贴,通过农业保险等市场化手段解决经济作物种植风险。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识别了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生产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然后采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微观农户数据,实证检验了不同地形下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对农户种植结构调整与要素投入的影响,并用江苏、浙江两省的市级宏观数据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在不同的地形上存在明显差异,具体而言,在平原地区,由于耕地适宜机械耕作,老年农户家庭会增加机械化程度较高的粮食作物的种植比例;而在丘陵山区,由于农业机械难以替代劳动力,老年农户家庭会增加经济效益较高的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与此同时,我们还发现随着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平原地区和丘陵山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机械替代劳动力现象。  相似文献   

3.
[目的]农业种植结构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所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采用农户实地调查数据,分析机械化水平对农户种植总面积、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例的影响,以期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为解决传统回归方法中内生性和样本选择偏误问题,运用工具变量法和样本选择修正法探究机械化水平对农户种植结构的实际影响。[结果]机械化水平对农户种植结构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机械化水平每提升1%,农户种植总面积增加0.428%,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增加0.435%,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就增加0.111%,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例增加1.104%。[结论]机械化水平对农户种植面积有稳健的正向效应,特别是对农户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正向效应更大。与样本修正后工具变量估计相比,普通最小二乘估计会严重低估机械化水平对种植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微观因素影响棉花生产波动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分析微观主体的农户行为入手,利用C-D函数对历年来中国棉花生产的波动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农产品价格的变化会带来农作物经营结构的调整以及产量的波动,化肥投入量的增加对棉花单产有明显的正向影响,可比劳动价格的变化对单位面积劳动投入量影响明显,20世纪80年代以来技术进步对棉花单产的增加影响十分明显,自然灾害的影响能通过农户对非受灾农作物的集约经营得到部分抵补.文章最后指出改善微观基础才是提高宏观有效供给能力的关键,并从农产品价格、投入要素价格、技术进步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等方面促进宏观层面棉花增长潜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优化土地种植结构,进而整合农业生产资源,逐渐成为各地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文章基于江西省2018年"中国乡村振兴战略智库数据平台建设项目"的入户调查数据,分析了种植结构、区位因素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1)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比会显著促进农户家庭收入及农业收入的提高,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比越大,其对农户家庭收入及农业收入的贡献越大;(2)不利的地形对农户的农业收入具有显著负效应,即丘陵山地会显著抑制农业收入的增加;(3)家庭实际经营的耕地面积越大,农户家庭收入及农业收入越高,但其工资性收入会明显降低;(4)家庭总人口数对农户家庭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户主年龄会显著抑制农户家庭收入、农业收入及工资性收入的增加。基于以上分析,提出调控农村耕地资源,促进种植结构优化调整;发挥区位条件优势,因地制宜引导生产经营;增强农户人力资本,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完善农地产权保护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保障。农地“非粮化”问题日益被学界关注,但较少有研究分析农地确权对农地种植结构的影响。基于中山大学公布的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2016年数据,采用IV-2SLS模型以及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农地确权对农地种植结构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农地确权总体上会正向显著影响农户粮食作物种植。(2)农地确权通过影响农业生产要素配置,进一步影响农地种植结构,农地流转、家庭劳动力配置在影响机制中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农业资本投入为遮掩效应。农地流转、家庭劳动力投入正向影响农地粮食作物种植比例,农业资本投入负向影响粮食作物种植比例。(3)农地确权对农地种植结构影响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差异,对未发生过农地调整的村庄农户粮食作物种植行为影响更显著。因此,农地确权会诱导农地种植“趋粮化”,而不会带来“非粮化”问题。完善农地流转市场、适当鼓励外出劳动力返乡,将有助于抑制“非粮化”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持农村土地政策稳定性,避免频繁的耕地调整,可以有效保障农地确权政策效应的发挥。  相似文献   

7.
历史时期四川凉山彝族地区主要农作物的种植与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圣钟 《中国农史》2006,25(2):12-21
目前对四川凉山彝族地区农作物的种植与传播历史的研究相对薄弱,本文针对历史时期四川凉山彝族地区主要农作物的种植及传播过程进行了探讨,认为历史时期主要农作物种植趋势是地域范围逐渐扩大,但过程相对缓慢;在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两大类农作物中,粮食作物的种植与传播较经济作物更为广泛;清代是凉山彝族地区农作物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的时期;外来作物在凉山各地始种时间有先后,不能笼统地界定其传入凉山的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土地流转费用迅速攀升的背景下,系统研究土地流转费用上涨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方法]使用2012—2016年江苏省物价局调研的微观农户数据,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了土地流转费用上涨对土地转入户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土地流转价格上涨对土地转入户的农业生产决策和农业生产方式会产生显著影响。具体而言,面对土地流转费用上涨,土地转入户会调节粮食作物种植结构,表现为减少粮食作物种植比例而增加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同时,土地转入户还会调整作物种植品种,表现为减少普通粮食作物种植而增加优质粮食作物种植。此外,土地转入户在农业生产中还会优化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结构,表现为减少劳动力的使用而增加机械的使用。[结论]面对土地流转价格上涨,土地转入户会基于利润目标来采取相应的农业生产策略,因此土地转入户的农业生产收益会在一定范围内有所保证,但需要警惕的是土地流转价格上涨会使土地转入户减少粮食作物种植比例而增加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当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发生较大逆转时,这会影响我国粮食产量。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四川省石棉县黄果柑种植农户的微观抽样调查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实证分析了地理标志使用对农户生产行为的影响,并探讨了农户使用地理标志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第一,地理标志的使用对农户采用环境友好型技术、施用环境友好型肥料和农药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也显著增加了农户的农资投入,但对农户增加地理标志产品的种植面积和劳动投入的影响不显著;第二,户主性别、户主受教育年限、黄果柑收入占总收入比例、是否科技示范户、农户果园坡地地形条件对农户地理标志使用有正向影响,但户主种植经验对农户地理标志使用有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从供应弹性的视角看我国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建立Nerlove模型,利用1978—2011年的数据分析了我国稻谷、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籽和棉花等六种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原因。结果表明,上期供应和上期自身价格是影响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的主要因素,价格变动对农产品供应具有正向影响,但影响程度因品种、地区及时间跨度而异;大部分农作物在主产区的生产短期内对价格变化的反应不如全国总体显著,粮食作物短期供应弹性小于经济作物。在上期供应、作物自身上期价格等因素的长期交互作用下,小麦、玉米和油菜籽的长期供给表现出更大的弹性,而稻谷、大豆和棉花的长期供应弹性较低。不同作物的供应弹性差异从供应反应的视角对我国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提供了解释。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我国农业生产面临劳动力工资上涨冲击的背景下,从耕地地形条件约束下的机械-劳动要素替代难度视角出发,系统剖析劳动力工资上涨和要素替代难度对农户生产投入和结构(包括机械投入、种植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表明,劳动力工资上涨不仅促使农户直接以机械投入替代劳动,而且会努力调整耕地和劳动力配置结构来缓解劳动工资上涨冲击的压力。工资上涨促使农户相对更多种植易于机械化的粮食作物,也会促使劳动力更多转向非农产业。但是,劳动力工资上涨对农户这种生产投入结构调整的影响程度会受到耕地地形条件约束下的机械-劳动替代难度的影响。劳动力工资上涨增加机械投入和提高粮食种植比例的作用在坡耕地比例较高地区都会被削弱。因此,促进农户结构调整、缓解劳动力工资上涨对农业成本和竞争力的冲击,不仅需要关注农户结构调整行为本身,而且需要密切关注要素替代和结构调整实现条件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农户种植决策是诱发农业结构调整的微观基础,研究农户种植决策的影响因素,不仅有利于了解农业种植结构,也对该区域推进和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文章基于新疆察布查尔县21个行政村228户农户的问卷调查数据,应用Logistic模型,从农户家庭特征、个体特征、生产特征及收入特征等4个方面实证分析了影响农户种植决策的主要因素。[结果]对农户种植决策行为影响显著的因素有家庭总人口、耕地面积、地形部位、总收入等,其中,耕地面积和地形部位对农户种植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家庭总人口和总收入对农户种植意愿有显著负向影响;常年从事农业劳动人数、户主文化水平、地块位置、地块总数以及对于农业技术服务态度没有通过检验,无法得出这几个变量与农户种植决策之间的关系。[结论]影响农户种植决策的因素除耕地面积、总收入、家庭总人口及地形部位外,还会受到政策、农户自身种植习惯、农业技术等影响,农户对农业技术知识的匮乏是影响该县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广西种植业结构的合理性及其效率水平,文章利用2003~2012年间广西14个地级市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及其它农作物所占比例、广西种植业机械总动力、广西农村施肥量、广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及种植业从业人数等数据,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法,在全面考察广西种植业全要素效率的基础上,着重对广西静态种植业结构效率与动态种植业结构效率进行分析,发现广西种植业结构不合理,种植业结构效率处在较低水平且严重失衡,种植业效率逐年上升但全要素效率却逐年下降。建议在现有广西种植业各农作物种植比例的基础上,即2012年广西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及其它农作物比例为1:1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广西经济作物及其它农作物种植面积,减少桂北、桂中、桂南地域自给型水稻种植面积。同时结合广西独特的自然环境与地域条件,找准中国与东盟两个市场的需求,扩大红水河两岸及以南地或低丘陵旱作农业区糖料蔗的种植面积,减少右江河谷的甘蔗种植面积,增加右江河谷的龙眼、荔枝、香蕉、小西红柿的种植面积与南菜北运蔬菜供给区的桂北、桂东及右江河谷的秋冬菜种植面积,适度增加各市名特药用作物的种植面积,调整种植业结构,发挥特色农作物优势,以提高广西种植业结构效率。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全国9省2704户农户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农地产权、要素配置对种植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农地产权稳定性的改善会抑制农户种植农作物,但对种植经济作物的抑制作用显著强于对种植粮食作物的抑制作用,且不显著降低粮食种植户的粮食播种面积;(2)随着农地产权管制的放松,纯务农劳动力占比越高的农户,务农收益最大化的动机会激励他们越倾向于种植经济作物;(3)兼业农户与"离农"农户具有相同的行为目标,即务农成本最小化,强化地权稳定性将诱导这两类农户更倾向于种植粮食作物;(4)随着粮食生产中机械使用程度的提高,农地产权稳定性的改善能够提高粮食生产绩效。本文研究认为,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地权稳定性的改善以及农业机械使用程度的提高,均会诱导农户更倾向于种植粮食作物,从而表现出种植结构的"趋粮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过去45年曲周县种植结构变化特点,研究种植结构变化的驱动力,为该区域种植结构调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文章收集了1971—2015年曲周县统计年鉴记录的作物播种面积,结合曲周县开展的关于种植结构变化驱动力的农户调研,应用二元Logistic模型,从农户自身特征、家庭特征两个方面实证分析影响农户种植决策的客观因素;同时运用数量统计法分析影响农户种植决策的主观因素。[结果]近45年来,曲周县主要粮食作物小麦和玉米的播种面积占作物总播种面积比例基本稳定;棉花播种面积变化较大,蔬菜瓜果的播种面积迅速增加,增长率达1189%;而高粱、谷物、大豆、薯类、油菜、花生和芝麻等作物的播种面积占比持续减少。年龄和教育水平对种植结构调整有显著影响,引起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为经济利益、机械化和省力技术、年龄。[结论]近45年来,曲周县作物种植种类减少,小麦和玉米占主导地位,棉花次之,瓜果蔬菜呈稳步增加趋势;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相结合导致种植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鄂豫两省份农户的微观调查数据,基于农户主观心理因素中的风险态度和客观环境因素中的传播距离的视角,探究了他人正面评价和负面评价对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及其差异。研究发现:第一,他人正面和负面评价均对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行为有显著影响,但负面评价对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行为的负向作用明显强于正面评价的正向作用,且技术评价更容易对种植规模小和受教育水平低的农户的技术采纳行为产生影响;第二,风险态度对技术评价影响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行为发挥了调节作用,即风险规避会显著抑制正面评价对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行为的促进作用,但会显著加剧负面评价对其技术采纳行为的负向作用;第三,农户与他人的空间距离越近、社会距离越远,正面评价对其绿色防控技术采纳行为的促进作用也越强,而空间距离和社会距离均未显著改变负面评价对其绿色防控技术采纳行为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7.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首要任务,由于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种植,因此,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必然会影响农民收入。基于湖北省1978—201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表明,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比重变化对农业收入都有显著正向影响,且程度相当。在粮食作物内部,小麦种植比重有稳定正向影响;在经济作物内部,油料、棉花和蔬菜有显著影响。本文据此对湖北省种植结构的调整提出了建议:要保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整体播种面积保持稳定;非优势粮食作物要向优势作物分流;要因地制宜重点发展优势经济作物;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要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  相似文献   

18.
<正>据巴西分析机构Celeres称,在2016/17年度生长季节期间,巴西农户种植的大豆、玉米和棉花中有93%是转基因农作物。巴西农户种植约5250万公顷玉米、大豆和棉花农作物,其中4900万公顷是转基因农作物。对大豆和玉米作物而言,转基因品种的种植比例可能已经达到上限。2016/17年度巴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古典经济学理论解释了规模化程度差异下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生产效率的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随机前沿函数测算三组不同规模化程度种粮大户的技术效率并用效率损失模型估计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三组农户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认为,低、中、大三组规模农户平均技术效率分别为0.78、0.78、0.77;人力资本对三组农户技术效率均有影响:年龄和技术培训对小规模农户技术效率有负向影响,对中、大规模农户技术效率有正向影响;社会资本主要影响中、大规模农户技术效率:村内强关系网络、组织化程度、信任和团结提高中、大规模农户技术效率,参与公共事务对大规模农户技术效率有正向影响,村庄外部强关系网络降低大规模农户的技术效率。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1995—2013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分析灌溉设施、等级公路、等外公路对中国及东中西部地区种植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国家层面,灌溉设施、等外公路对中国粮食种植有促进作用,加入WTO降低了粮食作物的种植比例;在省际层面,灌溉设施能够提高中西部地区的粮食作物种植比例,但对东部地区粮食作物种植有负向影响;等级公路对中西部地区的粮食作物种植有负向作用;等外公路促进了中部地区的粮食作物种植。建议在全国范围内重点建设灌溉设施和等外公路,并将投资重点向中西部地区灌溉设施倾斜;在运用国际市场保障国内食品和粮食安全的同时,防范粮食进口对本国粮食生产的不利冲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