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产业发展与市场开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廖泽芳   《华东经济管理》2008,22(3):122-126
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工业起步晚、底子薄,是在与外国企业进行激烈竞争中取得发展的.目前,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已经在国内经济型、中级乘用车、SUV市场立稳脚跟,并且出口到发展中国家国外市场.在技术成果上,已经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动机.在性价方面,自主品牌汽车具有一定比较优势,但存在整体质量不高、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面对国内外广阔的市场前景,中国自主品牌汽车需要进一步增强实力.开拓市场.  相似文献   

2.
姜晨 《北方经济》2008,(14):25-26
本文对民族汽车工业给出了明确的定义,说明其与中国汽车工业的区别,从我国民族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入手,分析我国民族汽车工业面临的挑战--国际化,阐述了国际汽车工业发展的三种模式,并提出了其对于我国民族汽车工业发展的借鉴意义,从面指出我国民族汽车工业应采取适合当前国际国内环境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今年是我国落实“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十一五”时期我国将全面兑现入世承诺。中国的汽车工业目前正处于新的上升期,透过“十一五”规划,我们大胆猜想中国汽车业的未来,汽车产业将继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品牌汽车海外畅销;日新月异的汽车科技创新和日益严格的汽车环保政策,为我国汽车工业的健康发展注入持久的动力。  相似文献   

4.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核心竞争力的标志。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其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和提升不仅是其生存发展的根本,更是推动“转方式、调结构”目标实现的中心环节。本文根据“十一五”时期全国及山东有关资料,结合企业调研情况。详细阐述了山东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意义和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5.
汽车工业,又被称为“工业中的工业”,它是一国工业化的中期进程一个最为重要的产业。近年来中国的汽车企业逐渐开始走出口的道路,与中国的汽车产业发展程度相比,这种出口并不能说明中国已经是一个汽车生产的强国,反而是中国汽车产业真正开始起步的征兆,因为这种出口带动了汽车工业的自主研发的开始。本文通过对中国汽车出口现状和原因的一些分析,指出汽车工业发展中还需要注意的一些关键性问题。  相似文献   

6.
工业企业已成为创新的重要主体,随着企业创新的不断深入,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结合熵权法和灰靶模型,以湖南省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研究2011-2017年期间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得出湖南省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并呈现前期慢、后期快的特点,其中新产品销售情况及创新投入对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拉动作用明显,开展R&D活动的活跃度和有效发明专利产出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根据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构建多元化创新投入体系、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优化科技创新环境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姜晨 《北方经济》2008,(16):25-26
本文对民族汽车工业给出了明确的定义,说明其与中国汽车工业的区别,从我国民族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入手,分析我国民族汽车工业面临的挑战——国际化,阐述了国际汽车工业发展的三种模式,并提出了其对于我国民族汽车工业发展的借鉴意义,从面指出我国民族汽车工业应采取适合当前国际国内环境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8.
《广西经济》2008,(4):60-60
人们说,汽车工业代表着一个国家制造业的水准.而大企业集团的竞争力则代表着一个国家工业的未来走向。 2008年北京国际汽车展4月20日如约而来.依旧是香车、美女.缤纷的视觉盛宴.但除了一份美的沉醉.每一个关心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人都会对我国大汽车企业集团的表现有特别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为科学评价苏州各辖市(区)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能力,在归纳总结国内指标评价体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引入"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挖掘企业原始数据隐含信息,构建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能力综合指数,客观分析各地历年大中型工业企业发展状况。结果表明,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不断深入,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好态势,专利技术进步是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回顾青海工业领域科技创新基础上,立足青海工业发展产业、人才、政策等实际,结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科技创新方面影响和制约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不利因素,探索提出提高青海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的科学方法和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1.
中国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评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国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进行详实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比较结合中国汽车企业实际的评价指标,同时,对中国汽车企业现状原因从产业保护与汽车企业核心竞争力、外资对中国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市场规模与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汽车零部件工业与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开发与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等方面进行实证剖析.  相似文献   

12.
工业企业的创新活力是区域创新水平的重要表现.利用因子模型L对影响工业企业创新活力的7个二级指标提炼公因子,结果显示可以从研发活力与创新动力两个层面对中国31个省市的工业企业创新活力进行综合评价.模型表明:企业的研发投入与产出是影响创新活力的主要因素.通过K?mean聚类分析法,将中国31个省市的工业企业创新活力划分为"较高、一般、较低"3个层面,通过改善区域内企业的创新活动的交易成本,降低研发活动未来的不确定性风险,引进创新型人才将有助于提升区域内的工业企业的创新活力.  相似文献   

13.
蒋德嵩 《新财经》2004,(3):82-85
快速发展的中国汽车市场将为每一个市场参与者带来不同程度的实惠,而作为一家涵盖汽车生产价值链全过程的企业,曙光股份将尽可能地从每一个价值链中获取更多的收益  相似文献   

14.
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任务,要完成这样的历史任务,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工业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工业企业,是我国技术创新的主体,其创新能力关乎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能力,历来为国家宏观管理部门和社会各界所关注。为此,我们在借鉴国内外相关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工业企业创新活动的实际,提出了评价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方法(附后),并对本世纪初我国人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初步评价与分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综述企业创新能力评估方法研究动态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工业企业创新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和方法,并以浙江省大中型工业企业为依据,对浙江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创新能力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初步分析.区域工业企业创新能力评估指标应主要包括企业办技术开发机构、企业科技活动人员、科学家与工程师、研究与开发经费、开发新产品等五个方面.研究表明,浙江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创新能力在逐步提高,2001年后提高速度明显加快.  相似文献   

16.
“职业青年创新创效”是共青团服务民族地区发展,落实西部大开发和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有利于缩小东西部经济差距,提高产业创新能力,深化民族地区企业改革.以恩施州工商业青年职工为对象,通过分层抽样、个案访谈、数据分析,发现问题、提出建议、总结民族地区创新创效的一般规律.结论是要构建组织和谐关系、培育新生力量、建立学习型组织、促进企业和个人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7.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是根本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我们泰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核心企业———泰安锅炉厂的前身原是一个白铁厂,始建于1956年,1968年开始生产锅炉。集团公司现已拥有泰安锅炉厂、泰山前田锅炉有限公司、泰安塑料一厂、太阳新能源公司等6个分厂、子公司,职工3100人,总资产8亿元,净资产3.5亿元。集团先后跨入了全国500家最大机械工业企业、全国500家最佳经济效益工业企业和中国百佳工业企业形象及中国锅炉行业十佳企业行列,连续10年被省委、省政府命…  相似文献   

18.
自主品牌亟待明确定义 我国汽车工业企业在合资的初期,外商的技术封锁很严,中国工程师对图纸一点也不能改,只有国产化时解释图纸的权力.本世纪初,几大汽车企业集团对奇瑞、吉利、长城等内资企业搞产品研发的评价是在"瞎胡闹".2003年国家的创新社会战略确立后,发现汽车行业自主创新在国民经济的各行业中是最差的,因此自主创新成为汽车行业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创新能力是企业的生命基因,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源泉,企业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适应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而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创新的源泉,是推动企业不断创新的关键动力.企业文化创新贯穿于企业创新发展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企业文化创新对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创新是企业的灵魂,是一个企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20世纪60年代起,卓越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企业竞争优势中不可缺失的重要因素,企业整体创新能力的强弱也成为衡量一国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标志.那么,如何实现企业创新呢?在现代精英企业中,一种比较流行的做法是在企业内部构建创新团队.所谓创新团队,是企业内部为特定创新目标构建的,由志趣一致、相互欣赏、相互信任、技能互补的一群业务精英组成的临时性非常设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