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采用文献法和比较法,对中国耕作制度的历史演变进行梳理和总结,探讨当前中国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的现实背景,归纳轮作休耕国家试点和地方试验的做法,分析传统耕作制度对轮作休耕的经验意义,提出完善轮作休耕制度的思路。研究发现:(1)中国主要经历了撂荒耕作、休闲耕作、连作耕作和复种轮作4种耕作制度,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土地用养结合模式及相关的一整套技术措施。(2)目前高度集约化的复种轮作制使耕地产能严重透支,耕地总体健康状况堪忧。(3)中国实行轮作休耕可从传统的用地养地模式中汲取经验,但并非简单的复制。(4)实行轮作休耕制度需要综合考虑国内外制度基础和政策环境,需要在区域操作模式、技术路径、时空配置等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2.
土地所有权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实现农民土地的个人所有权是我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动力,是根据地农业发展的基础,也是解放初期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原因.传统公有制的"公社化""集体化",取消了农民个人的土地所有权,使农业生产受到挫折.土地个人承包制度突破了传统公有制的束缚,使农村改革获得很大的成功,但仍然没有回归土地的个人所有权.只有把土地所有权落实到个人,并实行现代公有制的管理,才能彻底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3.
永佃制是中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土地产权制度,它的产权结构在理论上具有激励土地流转和集中的功能,但在传统农业社会,永佃制不但没有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反而使小农经济得到强化和延续.中国现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依然是一种小农经济的土地经营制度和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实行农场化经营是中国农业摆脱小农经济束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理想而可行的变革方向,推进农场化经营需要对现行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和农业经济组织形式进行改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4.
农业企业家作为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培养农业企业家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当前,农业企业家的培育面临着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大好时机,但也存在着观念、土地制度和经营资本等因素的制约,因此要转变观念,注重教育培训,创造有利于农业企业家成长的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以培育和造就更多的农业企业家。  相似文献   

5.
一、战后农地改革的成功对日本农业现代化起了巨大促进作用与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日本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自己的特点,这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1.战后日本的农地改革,确立了以自耕农为核心的农民土地所有制,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农村的社会生产关系,成为日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前提。二战后,由于日本政治、经济上的原因迫使资本为了谋求自身的存在和发展,不得不采取排除地主制的措施,进行土地改革。日本政府在1945年11月24日颁布的《日本农地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6.
《诗经》里的不少诗篇都反映出了周人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在耕作技术上注重土地的垦植和开发,以休耕制和耦耕的盛行为特点,而且生产工具也有所改进;在播种技术上已经懂得定疆理界,翻地松土,培治成垄,做好选种工作及其掌握播种时间;在培育技术上能够采取除草培土、施肥、浇灌等措施,以保证禾苗茁壮生长;在防护技术上注意除草、灭虫,高筑墙垣以防禽兽啄食践踏。这些环节的适当把握对于农业收成多寡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同时真切地反映出农业技术的得力可靠,也昭示出了周代农业文明的进步程度。  相似文献   

7.
农村改革由集体制向家庭制转变是带来绩效极大增进的制度创新。未来的制度创新必须坚持这一方向,农业因具有内部规模经济不显著,劳动的监督和度量都极为困难等特点,而成为一个适宜于家庭经营的产业。发达国家经济中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农业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事实表明,家庭经营并非农业进入现代经济的制度性障碍。农业中的进一步改革应该在家庭制基础上,使农地产权制度更趋完善。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目标是强化生产者激励和有利于规模化经营。就前者来说,农地产权制度应该能够通过使个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的内部化激励,刺激生产者节约和有效地使用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仅仅解决了劳动激励和监督问题,但家庭制农业除此之外还有诸如计划、投资、技术和经营笔笔内容,仅停留在联产承包制上则解决不了这些领域中的激励问题,田  相似文献   

8.
在以农业为主的中国古代社会中,国力的竞争实质是农业经济的竞争。秦国在秦简公时为了抵御强大的魏国侵凌,在井田制的基础上实行"初租禾"政策。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实行土地制度变革和奖励农耕的政策,通过发展农业,增强了秦国的争霸实力。秦汉以后,中国历代封建政府所推行的农业政策,实质上是战国时期秦国农业政策的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的倡导,不断推动中国保险业进行结构调整以及创新.相互制保险作为一种成熟的农业保障形式,在我国的发展一直停滞不前.而农业保险发展面临困境,急需这种“新”模式的助推.通过分析农业保险公司(阳光农险、安华、安信、国元)的三年财务数据,得出结论:相互制保险公司具有一定的经营优势.但同时相互制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仍面临着许多制度障碍.通过对各经营环节的分析,为相互制保险公司的发展提出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三国两晋十六国时期的土地制度,呈现出先分后合,之后再度分野的发展脉络。北方曹魏土地所有制存在双轨制现象,一方面通过屯田以应对军事斗争需要,另一方面仍然致力于私有小农经济的恢复。南方东吴土地制度更多体现为国家政权主导下的土地国有制。西晋占田制是曹魏屯田制瓦解的必然结果和法律确认,一方面确立小农私有制,另一方面承认地主土地所有制即庄园经济的既成事实。西晋灭亡后,南北土地制度再度分野。南方东晋政权为换取世家大族的支持而有意识地强化西晋占田令中的荫客制度而形成“给客制度”;在五胡统治下的北方,私有小农经济丧失殆尽,庄园经济却因其封闭性和地方性而得以存活。  相似文献   

11.
撂荒、弃耕一直困扰着我国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而土地过度开发引起的地力下降、环境破坏是不争的事实;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休耕是把撂荒、弃耕以及二调新增的耕地与退耕还林、土地整治有机结合的有效方式,可恢复地力、修复环境。应继承我国休耕的优秀传统,并借鉴欧美休耕的先进经验,建立计划和市场有机结合的撂荒、弃耕、闲置、退耕还林、二调新增耕地与休耕转换的有效机制:运用计划手段把休耕纳入国土规划,并把撂荒、弃耕、闲置、退耕还林、二调新增耕地纳入休耕计划;运用退耕还林等休耕补偿和撂荒、弃耕、闲置赔偿以及土地收回等市场手段,把休耕市场化。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农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从产生到不断完善有着需求诱制性制度变迁特征。农业生产的特性以及家庭经营的独特优势使农业家庭经营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了从小规模家庭经营走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历史过程,而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促进农民合作社、公益性服务机构和经营性服务组织的建设,为普通农户和规模经营主体提供统一服务,实现服务的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适度规模经营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农"问题是当前困扰我国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大问题。在家庭承包制下,农民家庭的土地过于分散、规模太小,已经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制度性障碍。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逐年下降,农业生产兼业化趋势加强、粗放式经营的现象日趋严重,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也影响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当前适度规模化经营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趋势,可以通过农户承包地互换、转让,村集体反租倒包及土地股份合作制等模式来实现土地合理、有序流转,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适度规模经营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土地托管是广大农民顺应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在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后积极探索土地经营的一种新模式,是加快土地经营权流转、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的有益尝试。供销社顺应“三农”工作形势,推进以土地托管服务为切入点的服务规模化,探索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有效解决当前“谁来种地”“怎样种地”问题。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变迁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制度创新不足,缺乏可行性强的农业保险发展模式是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制度瓶颈.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首先应该受到其制度的约束,当然也包括大环境所导致的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本文以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为依托,从宏观层面对我国农业保险制度的变迁进行了系统地分析,探索并总结了我国农业保险制度的变迁历史及特点.  相似文献   

16.
从北方旱灾看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中的制度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段时间北方的持续旱灾使我国冬小麦的生产遭受严重打击,灾害面前鲜见保险踪影,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定住问题再次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本文首先对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当前发展现状进行了概述,然后从制度经济学中制度缺失的角度分析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中诸多问题产生的制度根源。最后,根据以上分析的结论从制度构建的角度提出了相关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运行中产生的一个问题是土地经营细碎化,无法取得规模经济.目前理论界有观点认为使农地产权私有化,可以促进土地流转和集中,从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获得规模经济.通过对日本和中国台湾的农地制度变迁与土地经营规模变化的研究,表明农地产权私有并不必然产生农户土地经营规模的显著上升,土地产权的私有化既不是土地经营规模扩大的充分条件,甚至也不是必要条件.可以考虑在维护我国现行农地制度及其产权安排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产权改革,完善农地承包经营权功能,克服农地承包经营权的产权残缺,在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前提下,鼓励以多种形式流转农地承包经营权和发展多种规模经营主体、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是宏观经济调控不可或缺的手段,但前者是通过刺激或抑制投资、消费与出口以熨平短期经济波动,后者是通过提升劳动、土地、资本以及制度与技术等要素效率以促进经济长期增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供给侧要素改革,结构性强调的是各要素改革的协调性和联动性.制度滞后与缺失并存、技术创新有待全面加强、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土地流动难度加大、资本增量不够且存量未盘活是当前我国农业供给侧存在的主要问题.因而,制度与技术创新、劳动力素质提升、土地流转加快以及金融增量扩大与存量盘活等途径是其改革的本质内容.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传统农业土地资源价值与农业旅游土地资源价值的比较,分析农业旅游土地资源价值的增值原因及表现形式.根据土地增值论分析农业旅游开发后土地资源价值增值原因,认为在农业旅游开发过程中,以往年土地农业平均年收益为依据对农业土地资源价值进行评估,缺乏科学性,应该在此基础上加上由土地自身因素形成的休闲价值的增值部分.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点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农业现代化面临的最大制约因素就是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本分析了我国农业刺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难点,指出解决问题的主要对策在于推进城镇化进程、挖掘农业内部的就业空间、发展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乡镇企业以及消除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体制与制度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