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秋根  杨倩 《当代经济》2023,(5):94-100
ESG投资是一种弘扬经济可持续发展、倡导社会责任投资的投资理念,在机构投资者的关注以及我国政府的推动下,这种投资理念逐渐在国内被接受。以2017年7月至2022年6月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在Fama-French五因子模型的基础上加入ESG因子,构造了六因子模型,对上市公司ESG评级与其股票收益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ESG评级更高的上市公司,其股票收益率越高;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ESG评级对市场具有更强的正向筛选作用。有助于了解ESG责任投资理念在中国A股市场的接受度,并为我国的市场监管者和投资者提出了监管和投资建议。  相似文献   

2.
田鹏 《生产力研究》2023,(12):135-140
近年来,在政府政策与我国市场的共同作用下,综合考虑环境保护(E)、社会责任(S)和企业治理(G)的ESG投资理念受到投资者的广泛推崇。文章基于ESG投资理念,采用2016—2022年沪深A股数据和华证投资ESG评级数据,根据ESG评级将股票样本分为领先型、平均型和落后型三个组合。构建CAPM模型、Fama-French三因子模型与包含ESG因子在内的四因子模型,研究依据企业ESG表现对股票投资收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投资者投资ESG表现良好的企业可以获得超额收益。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进行动态测度,量化分析美国货币政策对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溢出效应,以及重大突发事件冲击的影响。结果表明,美国货币政策不论是价格型工具还是数量型工具,均会对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产生负面溢出效应;相比于平稳时期,美国货币政策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期对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负面溢出效应更大,金融危机、新冠疫情等重大突发事件增加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美国价格型货币政策在2015年股灾期间对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冲击力度最大,而数量型货币政策在新冠疫情时期的冲击力度最大。新形势下,我国政府应将美国货币政策对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外溢效应纳入风险监测体系,有力推进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长效体制机制建设,实施差异化管理防控手段,尽可能降低不同阶段美国货币政策的外溢效应。  相似文献   

4.
李增福  冯柳华 《财经研究》2022,(12):151-165
近年来,企业ESG表现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实务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文章基于2008-2019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考察ESG表现对企业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研究发现,ESG表现促进了企业获得更多的商业信用融资。机制检验表明,ESG表现能够通过强化产品市场竞争优势、加强外部监督、提高企业声誉和抗风险能力促进企业获得更多的商业信用融资。从时间维度上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后,ESG表现对企业商业信用融资的促进作用更强,这与整个社会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相关。异质性检验发现,ESG表现对企业商业信用融资的促进作用在供应商集中度较高以及信贷规模较小的企业中更显著。经济后果检验发现,ESG表现所带来的企业商业信用融资效果提升了企业的实体经济投资,表现为创新投入的显著增加和固定资产投资的显著提升,进而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文章揭示了ESG表现服务实体经济的具体效应和途径,为我国持续推进ESG建设和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5.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降低了脱贫的质量与效果,加大了返贫的概率,在后疫情时代如何防止返贫现象的发生是现阶段的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政治任务.本文以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例,结合相关文献及有关数据,归纳梳理了返贫的原因及疫情对返贫的影响,同时对后疫情时期返贫的治理进行探讨,从助力产业扶贫,强化产业升级;促进多渠道灵活就业;加大医疗救助力度,完善风险灾害补偿机制;加强政策保障制度;建立返贫预警机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策略六个角度提出对策,从而破解返贫风险,巩固脱贫成果.  相似文献   

6.
选取上市满三年的证券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从财务指标与投资回报表现两个维度对上市证券公司的基本面表现进行科学的分析评价。在此基础上利用经典的Markowitz投资组合选择模型构建投资组合,并采用2012年投资组合与大盘指数的最新日收益率数据,对其收益情况进行比较验证,首次证明了在上市证券公司中构建的投资组合的收益可以跑赢大盘,证券股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这对投资者进行证券投资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翌秋  谷智超 《技术经济》2024,43(2):129-145
企业践行ESG是否会因占用资源加剧破产风险,造成与ESG原本可持续发展理念直接相悖的事实结果?对此,本文以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并开展实证检验,在当前广泛研究的ESG与企业收益的关系基础上,从破产风险视角进一步权衡改善ESG带给企业的风险和收益。研究发现:企业改善ESG表现可以降低代理成本、缓解融资约束进而有效缓解破产风险;且该作用在非国有企业、高管持股比例高和所在地市场化程度高的企业中更加明显;较高的ESG评级波动会削减ESG表现原有的破产风险降低效果,反映出明显的ESG评级不稳定将弱化改善ESG表现向市场释放正面信息和赢得利益相关者支持的效果。本文建议企业积极主动贯彻ESG理念,政府加快健全企业ESG相关信息披露制度工作进度,社会公众给予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更多支持与关注,旨在助力形成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推动企业践行ESG理念。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2014年OECD国际投入产出表结构嵌入全球贸易分析数据库GTAP10,通过对全球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中进口品的来源及在国内的流向进行划分,实现与WWYZ模型的连接。在此基础上,将就业、消费、通关时间和投资等四个因素作为冲击变量,模拟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宏观经济和产业格局的动态影响。研究发现:宏观层面,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在长短期内差异显著,短期内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球主要经济体的GDP和进出口总量明显下滑,在经历短暂反弹后,长期内全球经济将逐步回归到基准情景下的增长水平。产业层面,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球服务业和农业产出在短期内降幅较大,长期则会逐渐恢复;制造业产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相对有限,但在长期内,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新冠肺炎疫情将促使中国加速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并逐步成为全球价值链供需的核心,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最后,本文就促进经济增长、转型升级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传染性疾病作为一种短暂而剧烈的结构性冲击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以及政策选择因全球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受到广泛关注.基于包含上下游生产结构、不同类型企业以及异质性金融摩擦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研究发现,疫情冲击是对供给与需求同时产生影响的综合冲击,这一特征对评估其经济影响非常重要,并能解释疫情以来中国消费下滑幅度大于生产投资且恢复较慢的特征事实.结构性减税政策对经济的稳定效果显著优于宽松货币政策且福利损失更小,但两种政策组合使用可以带来更好的福利结果.这是因为货币扩张在稳定需求的同时恶化了信贷资源错配,结构性减税则部分纠正了信贷错配,而政策组合使用能充分发挥两种政策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EUA和CER已成为碳期货市场最重要的两种交易商品,文章基于BP检验将2008—2017年两资产连续期货数据分为三时期;通过VAR模型,以线性、非线性格兰杰检验和脉冲响应及方差分解方法研究两者的因果关系;进而运用GARCH-Copula分析各时期动态相依结构;基于Copula函数,结合蒙特卡罗方法计算EUA资产及投资组合的风险值。结果表明:(1)各时期两者间均存在单向或双向的先导关系,且联动性逐渐降低;(2)EUA序列用ARMA-GARCH-t模型拟合较好,而CER的非对称波动更倾向于ARMA-GJRGARCH-N模型;(3)三时期最优连接函数分别为t-Copula、Gumbel Copula和时变RG Copula,且尾部相关系数依次减小;(4)投资组合风险显著低于单个EUA资产风险,且风险降低比例较大。这些结论为以碳期货为投资主体的投资组合策略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随着ESG投资理念的普及,ESG投资成为评估企业的重要组成.研究作为国民经济主体之一的矿业企业的ESG投资与这种投资对矿业企业市场价值的影响作用对于提升我国矿业企业的竞争力具有重要价值.为此,开展两个方面的研究工作.一方面,选取十家国内典型矿业上市企业,借鉴ESG投资评估指标体系,通过剖析这些企业披露的年报与社会责任报...  相似文献   

12.
吴振宇  唐朝 《经济纵横》2021,(10):33-43
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严重冲击,但随着疫苗接种速度加快,全球经济正在逐步恢复.应对疫情的大规模财政和货币救助政策在短期内会推高经济增速,但未改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增长的总趋势.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全球经济增长面临的结构性问题有所恶化.随着救助政策效力下降和逐步退出,全球经济增长中枢可能下移.受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改善、财政货币政策协调性增强、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框架调整、流动性向实体经济传导效率提高等因素的影响,疫情后全球通胀水平将高于疫情前.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金融安全网持续强化,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金融动荡进一步增强了各国危机应对能力.然而,疫情后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背离程度加大,风险进一步累积.全球将处于金融风险与危机应对能力均上升的脆弱平衡状态.在金融安全网保障能力不均衡、危机应对工具不足和疫情后发达经济体经济政策转向的影响下,新兴市场将面临更大金融风险防控压力.  相似文献   

13.
黄松  李燕林  王梦飞 《经济地理》2022,(11):204-215
基于2019—2021年在线平台截面数据,文章对珠江—西江经济带城市间旅游线路信息及其流空间特征进行全面测度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新冠肺炎疫情前(2019年)和新冠肺炎疫情期间(2020、2021年),省会城市之间、省会城市与非省会城市之间旅游线路信息流向与流量特征的差异十分明显,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则基本一致。新冠肺炎疫情之前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城市聚集总量的变化相对较小,排序靠前的城市均在广州、南宁、崇左、百色、佛山中产生,但输出总量排序的变化相对较大。(2)2019—2021年广州的旅游线路信息规模持续独占第1梯队;南宁在2019年居第3梯队,2020、2021年上升至第2梯队。反映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旅游线路信息一定程度向省会城市聚集。崇左、百色在2019年居第2梯队,但在2020、2021年规模持续缩小,反映特色旅游资源城市的旅游线路信息规模对疫情等因素敏感。(3)2019—2021年第1、2、3大旅游线路信息优势流呈现的主从关系特征,均对疫情作出反应。尽管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一定程度打乱了2019年形成的旅游线路信息主导型城市、次级主导型城市(包括次级主导聚集型和发...  相似文献   

14.
武鹏  杨科  蒋峻松  王海林 《财经研究》2023,(6):137-152+169
ESG理念与我国新发展理念不谋而合,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解题思路。文章从信息决策有用性视角,以2010-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企业ESG表现与盈余价值相关性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企业ESG表现显著提高了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机制检验表明,ESG表现通过能力转化(增强企业内生增长能力和降低经营风险)、信息传导(提供非财务增量信息和吸引分析师关注)和企业声誉(提升企业声誉)这三种机制来提高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异质性分析发现,ESG表现能够提高可持续盈余和非可持续盈余的价值相关性,但对前者的提升作用更强,且企业ESG表现提高盈余价值相关性的作用仅显著存在于盈利公司。文章揭示了ESG表现影响资本市场的具体效应和内在逻辑,对我国进一步推动ESG体系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5.
隋建利  杨庆伟 《财经研究》2021,47(8):139-154
在极端风险事件冲击下,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与中国金融市场间的风险传染效应愈发显著.文章运用DCC-GARCH模型,刻画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与中国金融市场间的联动效应,基于Granger-Geweke因果关系检验方法构建动态因果网络,在极端风险事件冲击下测度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与中国金融市场间的风险传染效应,并追溯中国金融市场的外部风险来源.结果表明:(1)在极端风险事件时期,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与中国金融市场间的联动效应显著提升.在新冠肺炎疫情时期,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与中国金融市场间动态条件相关系数的概率分布曲线,呈现分布区间扩张、分布中心右移以及峰度迅速下降的态势.(2)在极端风险事件的冲击下,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与中国金融市场间的风险传染效应增强,在新冠肺炎疫情时期,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与中国金融市场的交互冲击具有非对称性,中国金融市场对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影响力十分有限.(3)追溯中国金融市场的外部风险来源可知,能源、贵金属以及工业金属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冲击强度高于其他商品,中国股票市场与汇率市场承受的外部冲击较强.文章为中国防范国际金融风险传染提供了理论支持与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6.
唐棣  金星晔 《经济研究》2023,(9):190-208
本文提出一个基于行为主体的自律性和社群性特质来理解为什么投资者奉行ESG理念的新框架。本文认为,把投资者奉行ESG理念理解为一种社会偏好或亲社会行为的流行观点,无法理解ESG理念这一社会目标是如何生成的,也无法体现ESG的重要性,而且其具体的分析对象特征与ESG并不相符。针对社会偏好框架的局限性,本文提出投资者自身具有自律性和社群性的特质,决定了投资者经过自主反思,发现ESG是自身归属之所在,是自身的构成性目的,也是整个投资者群体的共同目的,从而奉行ESG理念。其中,自律性是指投资者具有自主反思、自主发现的特质;社群性是指投资者的自主理解包含着比单纯的个体更广泛的主体。本文基于2015—2020年联合国负责任投资组织(PRI)数据,给出了投资者自律性和社群性的度量,实证研究了投资者自律性和社群性属性对投资机构ESG水平的影响。实证发现,投资者的自律性和社群性对ESG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本文的政策意义在于,构建了一个辨识投资者的创新性框架,有助于深入理解投资者,从而在推进可持续发展、公正转型及碳达峰碳中和的进程中,政策的制定和市场规范的设置,需要更进一步激发投资者的固有特质,发挥投资者...  相似文献   

17.
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对需求端与供给端都造成巨大的冲击,评估此次疫情对我国就业的影响及机制分析变得重要.基于统计比较和使用DID模型,我们研究表明:(1)新冠疫情爆发前,我国总体失业率基本稳定,地区间失业差异趋于缩小;2020年疫情爆发后,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出现明显上升,但其影响在下半年趋于缓解.(2)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对我国就业市场产生显著不利的冲击,但对我国31个大城市就业的不利冲击要相对小于总体城镇.新冠疫情导致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总体上升0.31个百分点,导致全国31个大城市调查失业率总体上升0.218个百分点.新冠疫情爆发4个月后我国就业受到的不利影响开始减小.(3)新冠疫情对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经济活动均造成不利冲击,进而对我国就业造成显著不利的影响,且对我国服务业经济活动产生的不利冲击更大.据此,需要严格防控国内疫情反弹,提升一流的营商环境,对受疫情不利影响的企业和劳动者提供优惠政策支持,出台人力资本政策支持建立国家高端人力资本储备池,拓展数字贸易、数字平台等就业创业.  相似文献   

18.
证券投资基金的功能缺陷与委托代理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现代投资组合理论问世以前,一般的投资理念认为,只要投资于多种资产或证券就能达到分散风险、获得较好收益的目的。现在我们知道,分散投资固然重要,但并不等于没有规律的随机分散,即投资组合的有效实现必须依靠投资专家的代理经营和对投资比例、风险与收益概率、组合后的风险程度等方面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以深圳证券交易所20家上市公司为实证分析对象,系统阐释证券投资组合规模与风险的关系,提出投资组合规模包括7-10种股票,能够使投资投资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这一分析结论,对投资投资组合选择具有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通过医疗资源配给取得新冠疫情防控阶段性成果的背景下,本文基于健康生产函数视角,研究了医疗资源储备水平对新冠疫情防控效果的影响及其最优规模.结果显示:第一,提高医疗资源储备水平能降低新冠感染率、缩短疫情防控时间,但对病死率没有影响.在保持其它因素不变的条件下,执业医师人数和床位数每增加1%,每十万人的感染人数分别下降0.47人次和0.43人次,疫情防控时间分别缩短4.5天和3.7天.第二,医疗资源数量与新冠感染率呈"U"型关系,与疫情防控时间呈倒"U"型关系,且当前医疗资源水平略低于其最优规模,这与全国统一的防疫制度安排有关.第三,医疗资源数量对新冠感染率的影响具有较强异质性,对疫情防控时间影响的异质性较弱.本文还发现,执业医师人数是比床位数更重要的防疫资源.以上结论为我国今后在面对大规模流行疾病时,医疗资源储备和配给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