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均衡经济研究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岂恩斯主义是非均衡经济学,它分为理论与计量两个方面。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非均衡经济存在许多明显的特点,今后非均衡经济理论有很多课题需要研究。  相似文献   

2.
在体制转换时期,我国经济运行由非均衡向均衡转变,但仍属非均衡经济。一方面传统计划体制被打破。企业有了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和一定程度的计划决策权,市场机制被引入经济生活中,价值规律的要求反映在经济活动和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另一方面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仍受到限制,市场机制和价格体系不完善,市场信号扭曲,因而出现了供求小均衡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非均衡部门增长的成因及其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均衡部门增长的成因及其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启示田晓文(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太研究院国立发展研究中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与市场体制全方位“挂钩”的战略转折中,实现了举世瞩目的高速经济增长。与此同时,经济部门间的非均衡增长也在加剧,而最引人注目的非均衡部...  相似文献   

4.
以非均衡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具有人力资本因素的劳动力市场非均衡模型,探讨了引入人力资本因素后非均衡劳动力市场如何变化,以及在不同的非均衡区域的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对人力资本因素的要求和影响,据此提出了相应的经济决策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后,中国实施以非均衡为重点的区域协调政策,优先发展区位优势明显的东部地区,带动其他区域共同发展,最终达到不同地区协调发展目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政策在中国经历了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5点基本特征。极大地促进了东部地区的发展,使资源向东部地区集中,同时对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主要介绍了主流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及增长模式,并结合中国实际进行了简要评论。最后得出结论:中国要走非均衡协调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清算了长期以来“左”的错误,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向现代化经济建设,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30年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开放始于经济体制改革。从初期的“大包干”、“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最终,党的十四大还是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基于发展观演变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及空间格局调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剑林 《经济地理》2007,27(6):896-899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平衡发展观→非均衡发展观→非均衡协调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演变,这些变化和调整,对不同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的中国区域经济空间布局、推进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尤其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有着深刻的逻辑规律,是我国宏观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变的历史必然.文章提出现阶段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可称为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9.
黄如金 《经济管理》2004,(14):90-96
市场非均衡是现代经济的一个普遍特点,在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要采取有效措施自觉地调整市场非均衡状态,保证经济的相对均衡运转,以求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为了矫正市场非均衡状态,政治家、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尝试了各种措施。本文在比较考察的基础上提出,在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技术标准是矫正经济非均衡的有效措施。正确地运用技术标准,一方面可以减少国外竞争商品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另一方面也使国内厂商的供给能力最大限度地贴近市场需求。所以,不失时机地调整技术标准,不仅可以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而且还可以有效地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促进市场从非均衡向均衡的方向运动。  相似文献   

10.
王庆华 《经济纵横》1997,(12):50-52,20
我国经济过渡时期失业的成因□王庆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劳动力市场及市场外部的不确定性,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均衡是极其偶然的,由劳动力供求的非均衡而产生的失业则成为必然的经济现象。当前我国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良好态势下,绝对失业人口的逐年增加,显示出从...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经济学的非均衡分析和西方“非均衡分析”在非均衡的含义、方法体系和政策涵义等诸多方面是根本不同的。马克思主义非均衡分析是全面的、辩证的和具体的;而西方非均衡分析在本质上是局部的、静止的和抽象的。对于两种非均衡分析在中国开放型经济中的应用存在若干误读问题,澄清这些问题,有助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政府行为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一个非均衡发展大国经济体系中,地理区位、经济基础、制度环境、历史文化的差异都会造成不同经济发展存在路径上的差异。在中国经济转轨时期,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形成具有影响,中央政府在对外开放、财税、金融等制度安排的区域差异是造成的区域经济环境差异的原因。换句话讲,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政府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对中国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的研究 ,大多侧重于利益分配及其对改革进程的影响。本文借鉴现代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市场过程理论 ,对演进式的经济转轨过程重新加以阐释 ,指出制度变迁也是一种开放式的过程 ,经济主体不断地寻找非均衡制度状态下的获利机会 ,并且以变革制度的方式来抓住这种机会 ,在制度变迁的过程中 ,经济主体不断地发现知识 ,因而对现有制度的发展和变革也是在不间断地进行的。因此 ,制度变迁是一个不断向目标模式逼近的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尝试总结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历史经验,在批判非均衡发展战略实践的基础上论述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均衡取向。首先,依据均衡与非均衡概念的新古典含义,重新界定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均衡方式与非均衡方式。其次,通过分时期实证描述中国经济发展的制度背景、政策原则和实际绩效,进行非均衡发展战略与均衡发展战略的历史比较研究。最后,说明基于市场深化的中国经济发展均衡战略及其操作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开放经济下的宏观非均衡分析华民黄列(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一、导论自1992年以来,中国开始实施全面的开放政策,外资大举进入中国,特别是来自于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FDI),增长速度十分惊人。这些外国资本不仅弥补了中国经济增长中的资本缺口,提高了国民...  相似文献   

16.
中共三代领导核心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先后选择了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即毛泽东的均衡发展战略;邓小平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江泽民的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尽管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功不可没,但只有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才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最佳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7.
非均衡的经济动态模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旨在按现实世界的本来面目建立一个非均衡的内生经济动态模型。在这个模型中 ,源于部门内和部门间关系的内生变量导致资本市场、消费品市场上产量和价格的波动。市场的非均衡过程、存货调节机制以及经济人的最优行为和适应性行为是基于对现实世界的观察进行模拟的。静态性质及其稳定性是作为一般市场动态过程的特例加以讨论的。  相似文献   

18.
冯国强 《时代经贸》2011,(14):232-233
中国作为经济增长最为快速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在伴随着经济区域性结构的非均衡调整和依赖人口红利的经济增长政策中,农村劳动力区域性迁移的范围不断廷展、强度不断提升。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中国农村劳动力区域性迁移对迁入和迁出两地产生的经济影响。  相似文献   

19.
《经贸实践》2013,(11):6-7
此次公报围绕经济改革,有三大亮点。 第一,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公报强调了市场的决定作用,强调了法律规范的重大意义。从这一圆心出发,未来中国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金融资源,都会向市场化的目标前行。不少人疑惑未来房地产市场为什么没有着墨,相信会有细则出台,既然由市场主导,政府通过税收与货币改革激励机制,远离市场定价机制,做好保障房供应,其他的交由市场选择。  相似文献   

20.
经济增长是经济学的持久性研究主题。但是,在当代经济增长文献中,对影响经济增长的劳资关系却关注不多。这削弱了增长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本文基于劳资关系对生产和分配的影响,在一个由马克思扩大再生产图式发展而来的动态非均衡的一般增长模型中,遵循马克思经济学传统,将劳资关系纳入模型,分析了不同类型劳资关系下资本积累的内在矛盾运动,并说明了不同类型的劳资关系对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产生的不同影响。本文的政策含义在于,当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后,应当构建合作高效的劳资关系协调机制,以保证技术进步带来的 经济增长的持续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