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一、背景条件分析2002年12月30日,江苏省政府正式批准了《徐州都市圈规划》,规划的重点是“培育、发展、协调”。徐州都市圈设定范围包括江苏的徐州市、宿迁市、连云港市及其所辖县(市),安徽的宿州市、淮北市及其所辖县(市),山东的枣庄市及其所辖县(市)、济宁市的微山县,河南的永城市。目前,徐州都市圈旅游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首先,从全国来看,中央已明确积极发展旅游等现代服务业,2001年1月国务院召开全国旅游工作会议,确定旅游业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第三产业的龙头,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国家旅游…  相似文献   

2.
整合区域差异、空间极化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深入分析了1995—2012年徐州都市圈服务业空间差异及极化特征。结果表明:1徐州都市圈服务业空间极化程度和发展差异均呈现波动性减弱态势,而空间集聚呈增强之势;空间上形成相对稳定的以徐州、济宁以及连云港为增长核心的"三足鼎立"空间格局,而南部和西部区域边缘化现象明显。2徐州都市圈服务业空间极化格局呈现中心高外围高的核心边缘型格局,且在极化方向上从外围向核心区域的极化程度较弱,服务业发展中心尚未形成。3发展水平、工业化程度、交通通达性、对外开放、市场等因素对徐州都市圈服务业空间极化有促进作用,其中工业化程度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城市竞争力的实质是城市对资源和市场占有的能力,具体表现为资金、资源、人才、服务对象、服务领域等围绕利益最大化原则在空间上的聚集与扩散强度。就此而言,提高城市竞争力决不能就城市论城市,必须把城市放在多维外部空间中去准确定位,并寻找发展的外部动力。从徐州所处的方位去考察,徐州的外部空间依次是江苏东陇海产业带、徐州都市圈、  相似文献   

4.
《大陆桥视野》:徐州在陇海兰新沿线的新一轮经济大发展中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李荣启:徐州位于江苏省西北部,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也是江苏省重点建设的四个特大城市和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之一,具有区位条件优越、交通网络发达、物产资源丰富、产业体系健全、文化积淀深厚、生态优美宜居和投资环境良好等  相似文献   

5.
全面客观地评价京津冀都市圈,既要看到其优势条件,也要看到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扬长避短,才能推动都市圈实现快速发展《。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研究报告》在全面分析研究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6.
通过构建工业碳熵与区域碳熵概念模型,运用数据包络分析等方法,基于低碳视角,探讨了2000—2015年徐州都市圈工业结构转型特征及优化路径。发现:(1)徐州都市圈优先发展行业产值比重呈上升趋势,且呈现由以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为主演变;适度发展行业以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限制发展行业以资源、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且产值占比呈下降趋势。空间上,三类行业均呈核心外围格局且集聚程度有增强之势,且优先发展行业由中心城向外围工业技术梯度逐次降低。(2)徐州都市圈高效率行业呈现由资源、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演变为劳动、资本密集型行业为主,低效率行业以资源、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3)行业上,徐州都市圈工业可划分为高效率优先行业、低效率优先行业、高效率适度行业、低效率适度行业、高效率限制行业、低效率限制行业等6种类型;空间上,可划分为高效率优先行业集聚区域、高效率适度行业集聚区域、低效率适度行业集聚区域、低效率限制行业集聚区域等4种区域类型。据此,从行业与空间2个视角提出都市圈工业结构转型及布局优化调控路径。  相似文献   

7.
彭明唱 《大陆桥视野》2011,(14):94-95,98
经济全球化和都市圈经济发展给城市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城市竞争力已成为国家或区域竞争力的关键。笔者通过对江苏省徐州市城市竞争力状态进行考察和分析,提出提升徐州城市竞争力的几点思路。  相似文献   

8.
《大陆桥视野》2006,(1):I0007-I0008
江苏天能集团公司为国家大型二档企业,省级企业集团.原煤炭部及国家安监局命名的质量标准化公司,列“2005年全国煤炭工业企业100强”第57位.在徐州市属企业中名列第四。公司位于江苏省徐州市.徐州作为江苏省规划建设的四个特大城市和三大都市圈中心城市之一,区位优越.交通便捷。  相似文献   

9.
在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城市中,徐州作为陆桥东端的第一个腹地城市,具有独特的城市特色、发展优势和城市名片。徐州是一个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淮海经济区的地理中心、经济中心,也是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四个特大城市和三个都市圈核心城市之一。在全国区域经济格局中,徐州具有显著的东靠西移、南北对接、双向开放、梯度推进的战略区位特征。特别是已经开工建设的京沪高速铁路与即将建设的徐兰客运专线均在徐交汇,不久的将来徐州将成为全国重要的高速铁路枢纽城市,综合性交通枢纽的地位会更加凸显;另外,伴随着观音机场作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的正式获批和境内一批高速公路的加快建设,徐州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五通汇流”的立体交通网络正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10.
基于微观企业间关系的层面,研究都市圈要素整合过程中如何判定核心企业及其在网络链接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认为核心企业是处于都市圈要素流动网络关键位置的节点核,并运用节点的强度、强度分布以及相互关系、加权的聚类系数等参数体系来对节点核进行判别,这种判别方法考虑了节点的绝对权重和相关权重。最后,以徐州都市圈内典型产业的发展为例,总结了区域内节点核产生的4种途径,分析了节点核促进产业衍生、控制价值链、产生知识溢出、提高产业竞争力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大都市区:长江三角洲区域城市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勇  朱磊 《经济地理》2005,25(1):71-74,78
文章首先论证了大都市区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此基础上指出长江三角洲区域已经进入大都市区形成和发展阶段,分析了动力机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推进大都市区有序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2.
都市区发展及其空间形态塑造是学界多年来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也是区域空间规划的重要内容与方向之一。本章从解析都市区的概念入手,提出了建构邵阳都市区的基本理念与“一核三星、一带两轴”的空间结构,为保证空间发展的有序推进,还就推进邵阳都市区协调发展的策略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徐州市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应用能值理论.对徐州地区生态经济系统进行了分析.主要涉及能值投入率、能值使用强度(能值密度)、人均能值使用量、人口承载力、电力能值使用量比、能值一货币比、环境负荷率、净能值产出率、可持续发展指数等9个指标及其发展趋势,并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有关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结论表明,徐州市是资源输出型的生态经济区域,经济发展仍处于欠发达阶段.还有较大的经济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4.
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机制——以徐州市为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仇方道  顾云海 《经济地理》2006,26(6):1022-1025,1050
在对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方法分析了1988—2003年徐州市经济与环境协调状况,得出徐州市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呈现出“U”型加倒“U”型的波浪型曲线特征。进一步研究表明,徐州市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对污染物排放总量、产业结构对污染物组成、产业布局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经济增长方式和区域产业转移对生态环境状态的影响等方面,生态环境也对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经济增长速度等产生反馈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背景下构建中原都市圈的设想及整合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是21世纪城市化进程中的主导趋势,文章论述了构建中原都市圈的设想及意义,结合中原地区城市发展现状,通过SWOT分析,提出了中原都市圈整合的总体构想和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6.
"新区域主义"与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章总结了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新区域主义”的主要特点:①关注区域特性,研究方法注重系统分析与实地调研;②直面区域和城市发展中的各种社会问题;③综合平衡社会公平、环境保护、经济增长的发展目标;④重视物质规划以及不同层次物质规划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之间的密切配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新区域主义”对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发展目标及区域规划方面的启示,并探讨了区域协调发展的组织实施。  相似文献   

17.
提出都市圈循环经济竞争力的内涵和效益+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济南都市圈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证明处于成长发育期的都市圈循环经济竞争力空间结构呈核心—圈层结构和点轴结构具有科学性,都市圈循环经济竞争力空间结构既有一般规律也有多样性;要重视各循环经济竞争力指标之间的协调,优化都市圈循环经济竞争力空间结构,以实现都市圈循环经济竞争力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18.
长三角都市圈统一技术市场及其运行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对长三角都市圈16座城市技术交易市场的发展现状进行聚类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长三角都市圈技术交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构建了长三角都市圈统一技术市场结构模型,从交易主体行为制约机制、技术中介组织机制、统一信息系统运行机制和统一市场监管机制等方面对长三角都市圈技术交易市场运行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及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杨卫丽  李同昇 《经济地理》2011,31(1):123-128
随着西安市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迈进,其农业也由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农业转型。利用区位商法,对西安都市圈各区县农业内部的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确定了西安都市圈各区县的优势产业。根据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的发展态势,对西安市都市农业空间布局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三圈三带西安都市农业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0.
汉杜陵是西安主城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区域功能和空间发展战略对西安城市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在充分阐述区域自然环境条件、文物遗址资源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区位条件,借助于SWOT分析法,构筑了SWOT矩阵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汉杜陵区域的功能定位与空间战略布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