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意识形态与外交政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意识形态是影响对外政策的重要因素之一 ,应该从三个层次上认识意识形态概念 ,即世界观、思想和信念体系以及政策的掩饰和包装。意识形态作为看世界的方式 ,作为整合社会不同观念的工具 ,作为对外政策的合理化“证明” ,在具体政策影响上是潜移默化的。意识形态有其深刻的作用 ,但是不应超越历史 ,忽视历史内容的必要限度 ,而应从历史中去寻找根由。以美国为例分析对外政策中的意识形态可以发现 ,美国对外政策中存在着“天定命运”、“美国例外”和自奉的“利他主义”等几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意识形态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有时清晰 ,有时模糊 ,但都不是凭空而来的 ,而是具有深厚的精英或大众的认同基础 ,因此 ,必须客观而细致地辨析和认识美国外交政策中的意识形态因素。  相似文献   

2.
吴明 《魅力中国》2010,(31):226-227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概念主要是在社会现象与社会心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革命阶级的意识形三个层次上使用的;意识形态具有反应性、阶级性、虚假性,意识形态没有历史。虚假性是意识形态的主要特征。马克思抓住这点加深了对意识形态批判力度,为我们研究意识形态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3.
倪跃达 《魅力中国》2010,(5X):99-99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是唯物主义历史观总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目前学术界存在激烈争议的一个热点问题。通过对经典作家的文本研究,本文以唯物史观为背景,分别从作为"虚假意识"的意识形态、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作为革命阶级思想的意识形态三个层面对其概念进行阐释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法国“68事件”的失败使阿尔都塞开始从“理论”转向“现实”的意识形态新探紊,由此产生了“意识形态及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在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和国家机器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为我们研究意识形态问题开辟了新的视角。但阿尔都塞并没有坚持意识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观,把人沦为了意识形态的玩偶,陷入了客观唯心主义的泥淖。  相似文献   

5.
文章认为,在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一改它往日的形式,披上了“和平”的外衣。对此,我们必须高度警惕,西方世界所主导的全球化,实际上是一个意识形态的陷阱。在“淡化”与“强化”意识形态的问题上,我们应该坚持辩证的思考和理性的自觉,并积极寻求意识形态控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代表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要求的思想观念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整个上层建筑或社会意识形态的“精神的太阳”,是党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反思的必然,是党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权威评价,因而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科举制意识形态整合的价值目标、制度形式和内在机理。认为作为我国传统社会最为重要的制度设计之一,科举制除了发挥选拔官员的功能外,还充当了传统社会中关键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发挥意识形态整合功能。科举制有其特定的意识形态整合价值目标,并通过一系列具体制度形式将这些价值目标转化为整个统治阶级的价值共识。由此我们可以深...  相似文献   

8.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阐述了“交往”的含义和内容,指出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它伴随着整个人类发展的进程,贯穿于人的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当前形势下,应正确对待交往理论,认识到它对我们现代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张新刚 《理论观察》2012,(4):100-102
建国初期,中国新民主主义经济、政治制度决定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多元并存”局面,中国共产党通过加强党员干部的意识形态教育,对旧社会意识形态的改造,在群众中宣传和学习马列主义,对知识分子旧有思想意识的教育改造、批判和构建马列主义指导的艺术新形式五种途径,最终确立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指导”地位,客观上也推动了中国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与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  相似文献   

10.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领军人物哈贝马斯立足于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生产,“三位一体”的时代背景,综合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及马克思有关科学技术问题的论述,哈贝马斯在继承法兰克福学派早期成员科技思想的基础上,独树一帜地提出科学技术即是意识形态的观点。哈贝马斯意识形态理论对我国主导意识形态建设所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杨学成 《魅力中国》2010,(34):85-86
最早提出“意识形态”的是特拉西,第一个赋予意识形态贬义色彩的是拿破仑,但真正赋予“意识形态”贬义色彩的还是马克思,本文从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德意志意识形态》被认为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历史唯物主义做的第一次经典的表述,在文中,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并通过费尔巴哈、鲍威尔以及斯蒂纳等为代表的唯心史观思想进行深刻批判的基础上,阐明了自己的唯物史观,在否定了将“神”“人”“类”及“观念”等作为唯心史观的出发点后,确立了“人”这个唯物史观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3.
古往今来,任何民族、国家和政党的兴衰成败,莫不与意识形态的向背离合密切相关。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利用意识形态颠覆或夺取政权,放任意识形态的自由发展而丧失政权,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在前苏联和东欧地区,就已经有最突出的表现。在新时期的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当今政治、经济和化的综合反映,起着保障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凝聚民族意志、抵御腐朽没落思想侵蚀和反“和平演变”的重要作用。正是因为这样,在夺取政权以后,我们党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大力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着力构建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以社会主义先进化为显标志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加快发展、巩固政权已经和正在发挥着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新自由主义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价值支撑。新制度经济学充当了新自由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代言人。作为一种新自由主义思潮,新制度经济学缘起之意识形态归因主要有:凯恩斯主义的失效与福利国家的“破产”、自由主义思潮在经济领域的修正发展、经济全球化大肆渲染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并存、竞争与对立等。对新制度经济学缘起之意识形态归因的透析有助于深刻认识其本质。  相似文献   

15.
《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创立。通过马克思的著作,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是基于两种不同意义来使用意识形态概念的,一种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一种是"一般意识形态"。前一种意识形态概念主要指在黑格尔思辨哲学的基础上诞生的以费尔巴哈、布·鲍威尔以及施蒂纳等为代表的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后一种意识形态概念实际上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意识形态。因此,要从这两种不同意义的意识形态概念出发来理解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6.
"市民社会"概念由来已久,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多处提到"市民社会"一词并在"市民社会"概念的基础上建立了其唯物主义历史观,但是马克思市民社会的理论长期不被重视。文章简单梳理了市民社会概念的发展,对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市民社会概念进行分析,深入理解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的唯物史观与市民社会理论。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今这个各类信息传播速度如此之快、范围如此之广的全球化时代,国际政治中的意识形态斗争并未终结。由于现代信息传播途径的丰富与多样,国际政治中的“意识形态陷阱”无孔不入并难以察觉,它主要通过无中生有、颠倒黑白、指鹿为马等三种表现形式,为国际政治权力斗争服务。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切实维护好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18.
鲁思琪 《魅力中国》2014,(21):230-230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意识形态领导权”这一命题。牢固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关系到维护国家的意识形态主权、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和党的执政地位。江泽民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牢固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遇到了一系列新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牢固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他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主张。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对经济增长范式进行了界定,指出增长范式的基本内容包括理论前提、实际增长途径和增长模型三个机组成部分;在传统增长范式下,经济人是单一物质资本自利追求,其实际增长途径和增长模型都是围绕物质资本的增长。本文分析了增长范式创新或新的增长范式就是物资资本、生态资本和知识资本“三者”整合协调增长。着重论述了生态资源和知识为何资本化并成为经济人的“自利追求”;“三种资本”整合增长的途径;“三种资本”增长的理论模型。为了论述上述问题将需要区分为“自然需要”和“自为需要”;在原“经济人”概念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前经济人”和“后经济人”概念。  相似文献   

20.
意识形态的经济学分析:一个初步的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识形态是对人类有关事务的应然和必然的论证;意识形态能给接受者带来效用的增加,包括信息成本的节约、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但意识形态要求接受者偏离狭隘的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基准,个体则基于“成本-收益”的考虑来决定对意识形态的接受及接受程度;意识形态一旦为人们所接受,将通过多种机制来实现其克服个体“搭便车”问题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