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并引发世界金融海啸后,宏观审慎监管政策成为金融监管与宏观经济调控模式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本文从宏观审慎监管理念的提出、深化并引起重视的脉络出发,从系统性风险的两个维度提出了可用作宏观审慎监管的工具,重点分析了美国、英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在宏观审慎监管改革上的实践.  相似文献   

2.
对我国实施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银行系统性风险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银行之间相互持有的风险头寸;二是银行体系集体性的风险转移动机。为了达到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可能发生的银行监督目标,应该实施宏观审慎监管。我国实施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的可行途径,一是监控银行体系的隐性风险头寸;二是建立问题银行的市场出售机制。  相似文献   

3.
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使各国监管机构意识到,系统性风险问题是当前所面临的最难且最重要的问题,传统的微观审慎监管并不能保证金融体系的健康稳定运行,监管体制急待改革和完善.因此,以控制系统性风险为根本目标的宏观审慎监管得到了其应有的重视.本文从系统性风险的内涵及成因入手,提出从系统性关联和顺周期性角度来评估系统性风险,并对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宏观审慎工具和制度的改进和完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宏观审慎监管工具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融体系内的系统性危机度目前治理的困境已经成为次贷危机检讨的重要内客之一.经历近30多年发展,宏观审慎遂渐成为系统性风险治理的新框架,并成为后金融危机时代各国奎融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宏观审慎监管需要监管工具的创新,主要包括构建风险预警机制、创新逆周期监管工具及改革最后贷款人制度等.我国应引入宏观审慎监管以代替金融稳定,完善系统性风险治理的监管工具.  相似文献   

5.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中,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的生成和传导机制较以往更趋复杂。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金融监管部门着力强化流动性监管标准的可计量性、可操作性和可监管性,并把流动性压力测试作为监管的重要工具。本文以《巴塞尔协议Ⅲ》为背景,分析国际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监管的新动向及对我国的启示,认为我国银行监管部门应以防范系统性风险为目标、建立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相结合的流动性风险监管制度。  相似文献   

6.
在从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中,陷入危机的大型金融机构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了严重的系统性风险,欧美各国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巴塞尔委员会、金融稳定委员会等国际组织都加强了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突出表现为拟定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衡量与评估标准、制定对其进行审慎监管的工具与实施方案等。这些启示我国应确认国内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划分标准,建立系统性风险监管协调机构,并制定适合我国银行业的监管新标准,加强对我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宏观审慎监管。  相似文献   

7.
赵静  许海萍 《财经研究》2021,47(7):108-123
良好的宏观审慎监管口头沟通有助于引导市场主体预期,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在中国不断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口头沟通的背景下,文章对2009年4月至2019年12月的宏观审慎监管口头沟通内容进行语料处理,生成计算词典,计算每次口头沟通事件态度的得分,进而构建宏观审慎监管口头沟通指数,并分析口头沟通指数与金融机构关联度指数的关系.研究表明:监管当局会针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变化进行口头沟通,银行、证券、保险和信托四部门关联度指数的变化均会影响宏观审慎监管口头沟通;宏观审慎监管口头沟通可以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但发挥作用的时滞为半年,其主要影响银行业被传染指数和保险业传染指数,并且偶尔会出现沟通失灵.进一步地,本文基于监督学习方法,通过训练子样本词典得到具有倾向的短语及其概率分布,利用文本分类器对新的沟通文本进行自动分类,并计算新样本的指数,结果表明不同样本的指数结果较为一致,说明本文的宏观审慎监管口头沟通量化方法具有可复制性和可延展性.  相似文献   

8.
国际金融危机后,宏观审慎监管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为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欧美等国纷纷建立宏观审慎机构来监测和管理系统性风险。我国也应尽快明确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监管中的核心地位,建立宏观审慎监测分析系统,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工具的开发,加强各监管部门的协调,从而保证经济的平稳健康运行。  相似文献   

9.
系统性风险是整体性和全局性的金融风险,其来源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监管当局应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尽量降低系统性风险爆发引起系统性危机的可能性,以维护金融体系乃至整个宏观经济稳定。  相似文献   

10.
基于分位数回归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识别并对其提出更高监管要求是金融危机后的监管重点。文章选取代表不同类型的8家上市商业银行为样本银行,采用CoVaR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技术对2007-2011年实体经济和金融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实证表明:从流动性方面看,资产规模较大的银行反而面临更高的流动性风险,其风险溢出效应更容易导致系统性风险的聚集,发生危机时对系统性风险贡献较大;在宏观经济周期逆转时,中小型银行相对大型银行更容易出现风险溢出效应导致系统性风险聚集;因此政策建议:银行业监管当局的监管重点在传统的资产规模庞大的银行,同时也要关注银行业务增长过快的中小银行,这些银行往往也是系统性风险聚集和金融危机爆发的始作俑者。  相似文献   

11.
宏观审慎监管通过对风险相关性的分析、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的监管,来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次贷危机后,人们对于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性已达成共识,但对于由谁来扮演监管主体则存在很多争议.本文研究指出,中央银行所承担的维护金融稳定、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最后贷款人等职能,使其能够在宏观审慎监管中发挥核心作用.次贷危机后,美、欧、英、法逐步调整了监管格局,表明对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中中央银行的核心地位认识比较一致.本文通过对我国央行货币政策麦克洛姆规则的检验,证明其在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中具有有效调控的能力.指出我国中央银行应在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中扮演监管主体角色,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来临,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已经成为各国金融监管当局防化系统性风险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国内外理论界和实务界在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内涵、目标、主体、客体和政策框架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索,有共识,也有分歧,对中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宏观审慎监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2008年的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监管者的深刻反思,宏观审慎监管再次成为研究热点.区别于微观审慎监管,本文从文献综述的角度对宏观审慎监管的相关内容做了详细梳理.阐述了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对其概念、维度划分、实施主体以及政策工具的选择进行了讨论,最后将之与微观审慎监管进行比较以深化认识.  相似文献   

14.
金融体系内在的顺周期性以及微观审慎管理的局限性,使宏观审慎管理成为当前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的关键,而系统性风险及其测度则是完善宏观审慎管理的核心问题。在诠释系统性风险与宏观审慎管理内涵的基础上,本文按概率分布研究方法、未定权益分析法、流动性不足、金融网络、宏观金融与压力测试六种方法,评述了国内外系统性风险研究进展。研究发现系统性风险研究的三个核心问题是,系统性风险的驱动因子及演变模式,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识别与管理,系统性风险的传染以及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宏观审慎管理的关键是,运用合适的政策组合工具及时有效地发现、测度与管理系统性风险。  相似文献   

15.
央行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与合意贷款管理机制调整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今年将表外理财业务纳入广义信贷,进一步加强防范系统性风险的监管.本文主要介绍了宏观审慎政策的提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及该体系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任健 《当代经济》2018,(7):20-22
美国“次贷危机”之后,各界开始反思之前的风险预测和监控机制,金融管理不能只关注单个金融机构或单个行业的风险,必须着眼于金融体系的健康状况和稳定性,以防范系统性风险为目标,加强审慎监管.本文遵循“理论—实证”和“透过现象观察本质”的总体原则,在阐述系统性金融风险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以上市金融企业为样本,利用CoVaR模型对我国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以及银证保行业间上市金融机构股价波动的系统性风险传染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构建的国际借鉴与中国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是世界主要国家金融体系改革的重点议题。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对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进行了介绍,并对近年来中国在宏观审慎监管领域的探索进行了梳理。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中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构建方式。本文认为,建立高水平的金融稳定办公室,建立货币政策与资产价格的联系机制,开发有效的宏观审慎监管工具,构建中国与其他国家宏观审慎监管的协调机制,是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构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趋同是羊群效应、外部监管制度诱导下银行规避行为与企业投资"潮涌现象"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财产品趋同对传统银行信用创造机制产生巨大的替代效应,关联交易问题突出,极大地增加了投资风险以及市场系统性风险。监管体制应由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过渡,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控制系统性风险;同时,采取政策引导理财产品差异化。  相似文献   

19.
梁涛 《经济与管理》2014,(1):62-66,77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趋同是羊群效应、外部监管制度诱导下银行规避行为与企业投资“潮涌现象”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财产品趋同对传统银行信用创造机制产生巨大的替代效应,关联交易问题突出,极大地增加了投资风险以及市场系统性风险。监管体制应由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过渡,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控制系统性风险;同时,采取政策引导理财产品差异化。  相似文献   

20.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宏观审慎监管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文章在宏观审慎的框架下,从宏观审慎监管的两个维度———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结合新加坡、日本、美国三国的住房金融体系发展的经验,分析我国构建政策性住房金融机构的必要性。在空间维度上,政策性住房金融机构可以通过隔离出易形成风险的贷款对象,分散住房金融市场的风险;在时间维度上,政策性住房金融机构作为不同于商业性住房金融机构的"非盈利性"机构,可以起到抑制商业性住房机构顺周期性的作用,有利于住房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针对我国政策性住房金融的特点及主要问题,文章提出应在宏观审慎框架下构建独立的政策性住房金融机构并加强监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