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地方政府近年来财政收入模式均呈现一个明显的特征———土地财政。尽管土地财政给地方政府带来了大量的财政收入,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同时也使得地方政府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不可持续性,地方政府面临信用危机以及失地农民所导致的社会问题等,因而土地财政问题亟待解决。目前,针对土地财政成因的研究有几种不同的结果,主要流行的有财政压力说,GDP锦标赛说,以及土地相关制度说等。本文旨在利用2001年到2011年间的相关数据,利用最小二乘法建立相关时间序列模型,用量化的方式验证我国土地财政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如何改善土地财政的状况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陈浩 《上海房地》2015,(3):44-47
近年来,地方政府大力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资金瓶颈以土地财政为依托建立了地方融资平台。土地财政和地方融资平台之间关联紧密:在经济繁荣时,土地财政膨胀引发地方融资平台过度借债;当经济增速放缓时,土地财政缩水又会影响到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偿还。地方政府性债务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土地财政为依托的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土地财政模式的有效性与合理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政府在中国创造经济增长奇迹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土地财政模式则为地方政府实现竞争优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工具和手段。在紧扣社会经济变迁的宏观背景下,通过"企业化"的视角全面地解释地方政府的角色和行为,并从更长的时间维度和内涵体系,分析土地财政模式的原理和机制,探讨其有效性与合理性。研究认为,土地财政模式具有一定的经济有效性,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城镇化进程,但地方政府过快的土地贴现,导致其有效性与合理性出现了分离,难以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若是超前的土地城镇化不能带来规模收益递增,且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结构和筹资方式不改变,则城镇化的发展将不可持续。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需要进一步完善土地财政模式,使其继续发挥制度优势。  相似文献   

4.
土地财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城市建设,但其制度上存在的缺陷,对金融和经济发展带来一些不利影响,必须从根本上对土地财政加以治理,才能化解各种风险和隐患,保证地方经济乃至全国经济健康稳定可持续运行。  相似文献   

5.
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央与地方对财权与事权的分立,给地方政府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财政困局。随着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与土地有关的各项收入逐渐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财政已然成为城市“第二财政”,在部分地区甚至有取代第一财政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及其弊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把土地作为增加财政收入的工具,对地方财政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造成不利的影响。分析了财政激励条件下地方政府的土地利用行为,并在环境保护视角下深入分析这些行为对地方财政和土地资源的影响。发现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地方政府以持续开发土地作为发展动力的土地财政不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不能为地方政府带来稳定的财政收入,终将导致财政收入的枯竭。  相似文献   

7.
系统理解经济发展对于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的影响机理,是合理利用土地财政、推动政府和谐治理的前提。按照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将中国大陆省市划分三个区域,将推动经济发展的两大动力——城市化和工业化作为影响因素,运用2005~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探究经济发展对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影响的地区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整体上看,现阶段中国土地财政依赖具有普遍性,同时在不同阶段区域体现出明显的差异,即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发展演变,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依赖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因此地方政府应根据发展的需要制定差别化土地政策,实施相应的土地开发模式,保持合理的供地数量,并加快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避免对土地财政的不可持续性依赖,促进区域土地利用效益提升与经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创历史纪录地达到2.7万亿元,让土地财政再次成为舆论的焦点。主流观点认为,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是土地财政产生的根本原因。笔者则认为,分税制其实是背了黑锅,土地财政是某些地方政府在“经营城市”中职能错位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2001—2014年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面板数据分析,从理论与实证的角度验证了在中国特有的财政体制和土地制度下,土地财政是造成地方政府支出投资偏向的重要因素,并通过“自我累加”机制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财政分权”的交互作用三种影响机理对地方政府支出结构产生扭曲效应。通过分区域和分时段研究还发现,这种影响机理还存在一定的分离均衡。本文的研究表明,为了淡化地方财政支出的投资职能,除了要改革财政分权体制和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竞赛制度以外,还要加强土地出让收入的管理与分配制度改革,拓宽地方政府投资项目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  相似文献   

10.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财税体系也有了相应的变革,分税制改革的逐步展开,土地给地方政府带来的收入也日益成为地方政府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地方政府大力鼓励土地买卖,发展房地产业,在充实了地方财政收入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高房价、耕地面积减少和可能由此引发的粮食危机.从土地财政所带来的问题着手,分析我国土地财政产生的复杂原因、现阶段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的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11.
借鉴Lacoviello关于代表性消费者跨期消费效用最大化的理论模型,将非经济性公共品消费纳入消费效用函数,分析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影响居民消费的机理,发现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依赖通过影响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及房价波动来间接影响居民消费。利用2003—2012年中国30个省区的经验证据、使用系统广义矩方法对理论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与居民消费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考虑到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又进一步将居民消费支出分为城镇与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两大类,发现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度与农村居民消费负相关而与城镇居民消费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的累积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财权”和“事权”的划分不对称有很大的关系。地方政府财权过小.但事权又过大。解决之道,是增加地方政府“财权”,也就是变革税收体系。如果地方政府分享增值税的比例有所上升.既可缓解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也能有效激励地方政府提升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13.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构建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征地制度实行的政府对土地农转非市场垄断制度造成了许多问题.需要改革。改变农村土地农转非的方式.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则是人心所向。本文从地方政府的行为特征出发,构建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静态博弈模型,分析地方政府在现有的财政体制下采取“征地模式”的策略阻碍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弊端。在分析基础上,提出促进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土地财政"作为一个中国特色的财政现象,近年来一直被社会内外广泛关注。土地财政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利弊兼有,一方面它促进了房地产相关行业的繁荣,另一方面却导致了工业、制造业等实体经济领域的衰弱。本文认为土地财政确实导致了经济增长的下滑,因此,从长远之计出发,地方政府需要尽快削弱对土地财政的成瘾和依赖。  相似文献   

15.
土地财政与大规模快速城市化相伴而生。土地财政给中国经济带来增长活力,但也产生资产泡沫化等负面影响。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目标函数不同,因此围绕土地财政展开多次博弈。由于市场化调控手段不足,中央政府不得已运用行政干预手段,在短期内有效稳定了房地产市场,但也引起经济的异常波动。本文对土地财政与行政干预的经济波动效应进行机理分析,利用2008—2016年98个大中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第一,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和中央政府的行政干预都会加剧经济波动;第二,行政干预在短期内抑制了土地财政的波动效应;第三,投资波动是土地财政和行政干预影响宏观经济波动的传导路径。  相似文献   

16.
胡琳 《中外企业家》2014,(7):136-137
分税制下,由于事权与财权的不匹配,地方政府只能靠卖地收入来支撑地方经济建设,土地财政依赖症渐渐形成。本文先介绍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背景和土地财政依赖症的来源,然后具体分析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减轻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症的机理,并指出健全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市场才能保证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顺利入市,最后给出完善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市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山东企业管理》2014,(4):54-54
关于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症”,有识之士开出了很多药方,中央政府也曾采取了种种措施进行医治,但久治而不愈。病根究竟在哪里?  相似文献   

18.
土地财政模式是地方政府实现区域竞争、促进城镇化资本积累的重要工具,具有一定时期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城镇空间的快速拓展。但地方政府过快的土地贴现,也带来了资源浪费、贫富分化、金融风险等问题,难以保障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土地财政模式不应轻言放弃,而应不断完善乃至逐步退出,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是当前中国公共管理面临的重要难题。改革房地产税制并触发土地制度的连锁反应是破解中国土地治理困局的基本出路。通过预测不同改革方案下典型城市住房相关土地财政收入变化,评估房地产税替代土地出让(纯)收益成为地方支柱性收入源的前景。研究发现,如果合理设计覆盖城市存量和新增住房的房地产税,可在短期内保证地方土地财政收入的相对稳定,并在远期实现房地产税替代土地出让金成为地方财政支柱的目标,增强土地财政收入的可持续性。近期政府应改变“重流转、轻保有”的状况,将房地产税培育成为地方主体税种,远期应推进城乡一体化土地市场体系、土地出让制度和土地增值税制度联动改革,使地方土地财政收入从以一次性的土地出让纯收益为主向以持续的房产保有税、土地增值税等为主转变,促进政府土地管理本位职能回归,破解土地财政与政府治理困局。  相似文献   

20.
随着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深化和土地市场管理工作的加强,土地“两金”逐渐成为地方财政增收的新亮点,应当引起各级政府及财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土地“两金”是指土地出让金和土地收益金或土地增值费,统称土地有偿使用收入。为切实抓好土地收益,我们对海伦市土地“两地”征管工作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