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皖江城市空间整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皖江开发成效显著,沿江城市逐渐成为安徽省发展极核地带,各城市均形成了自己的主导产业,区域分工体系初步形成。但与长三角地区差距拉大,边缘化特征明显,沿江城市偏居长江南岸,城市发展空间受限。融入长三角是皖江沿江城市空间整合的前提,整合区域城镇空间关系是皖江开发融入长三角的关键,构建“芜马铜”城市群是皖江沿江城市空间整合首要任务。实施跨江发展战略、建设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制造业基地、构建与长三角接轨的基础平台、打造“马芜铜”核心增长极,是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皖江城市空间整合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2.
大都市滨江地区是城市最为重要的景观地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城市的形象。针对滨江地区景观规划设计如何与城市环境建设相协调的问题,以鹦鹉洲沿江地区景观规划为例,从促进山水与城市共融,创造满足居民需求的空间,再造滨水生态系统,延续城市文脉等角度,系统地阐述了滨江地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理念与更新改造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及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方法,分析扬州市2000年、2010年及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对其国土空间进行“三生”空间划分和功能评分,以此研究其“三生”空间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力。研究表明:一是扬州市“三生”空间的演化在2000—2010年间速度较快,特征相对明显,在2010—2018年间的演化明显更加碎片化,并且整体演化速度放缓;二是扬州市在合适政策的指导下,城市的生产水平与生态水平均保持良好,生活水平持续上升;三是扬州市城镇发展的核心区域在沿江区域,城镇化的发展趋势非常明显;四是扬州受城镇化影响非常明显;在此期间出现的耕地占用等问题也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4.
1982—2010年广州市人口空间分布演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望保  陈再齐 《经济地理》2014,(11):10-16,22
利用1982年以来的广州市历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广州市老八区的人口空间分布演化,认为广州市人口郊区化趋势明显,形成了制造业和房地产大规模开发的带动下的人口快速增长的扇形区域。外来人口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外围地带,空间集聚特征高。人口分布多中心结构基本形成,次中心的人口空间集聚能力增强,次中心的形成得益于外来人口在中心城区外围地区交通便利的城中村大规模集聚,并在很大程度上是城乡二元结构和户籍制度等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反映了制度对城市空间的影响。研究可为城市旧城更新改造、职住空间平衡与城市通勤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传统的研究由于模糊了产业与城市的边界而无法解释城市内部功能变迁和外部辐射扩张问题。城市、城市群本质上是产业价值链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影,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城市价值链。城市空间演化的内在动因来自于城市价值链的空间重组、调整和转移;城市价值链在空间上表现为城市内部价值链、城市间价值链和全球城市价值体系,城市空间演化是城市内部价值链与城市间价值链共同驱动的结果。文章从价值链角度探索城市空间演化机理与增值效应问题,试图对信息化条件下的城市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城市空间布局是由一系列块状功能区组成,如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等.这些功能区是相关功能主体空间集聚的结果,它们的空间变化带动了城市空间的演化.本文通过产业集聚效应、产业集聚与空间集聚的关系以及产业集聚效应对城市空间布局演化的作用机制来阐明产业集聚以及由此形成的集聚效应在城市功能空间布局演化中具有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7.
基于动态和静态、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在GIS平台上,构建了区位几何中心指数、时空耦合指数,从中微观尺度研究、测度芜湖城市专业批发市场的区位演化及其与城市物理空间拓展的时空耦合关系,归纳揭示城市专业批发市场区位选择的一般机制.结果表明:芜湖城市专业批发市场的空间区位演化与城市物理空间拓展方向基本耦合;芜湖城市专业批发市场呈离心状圈层分布于城市近郊区,其空间分布主要受城市空间功能演化与置换、地价、交通、人口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地资源矛盾日益突出,对于沿江沿海城市,其水域地下空间开发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文章探讨了城市水域地下空间开发面临的主要的风险,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风险等级进行评价,最后提出风险防范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9.
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发展效率差异的DEA-ESDA测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潘竞虎  尹君 《经济地理》2012,32(12):53-60
选取土地、资本、劳动、技术和通信等投入量作为输入指标,城市经济总量和地方财政收入输出指标,构建指标体系,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并通过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技术对2000—2010年中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发展效率及其空间差异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0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综合效率水平较低,只有少数城市达到了效率最优。城市效率呈现出与三大地带经济发展格局、城市行政等级和规模等级相一致的空间格局,综合性城市和专业型城市间的效率差异显著。城市发展效率存在较强的空间关联。10年间,中国城市效率呈现先降后升的演变态势,总体有所降低,大多数城市都处在规模收益递增阶段,规模投入不足是中国城市要素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区位、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政策因素是中国城市效率格局分布与演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沿江发达地带交汇部,区位优势突出,经济实力雄厚,其核心城市上海是世界最大城市之一。而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城市之间通过总部经济模式实现产业链的不同分工合作,使城市的产业定位进一步明晰。在新的经济环境下,总部经济同长三角城市群发展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相似文献   

11.
旅游活动是一项高消费的社会生活方式,产业状况与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人均GDP超过3600美元,进入旅游业快速发展阶段。文章在析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产业现状的基础上,建立了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产业等级体系;借鉴相关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提出了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模式。  相似文献   

12.
武汉旅游景点国内游客行为特征分析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万先进 《经济地理》2001,21(5):637-640
本项研究在大量实地调查基础上,阐述了城市风景区旅游者空间行为以及旅游者的行为属性特征(如性别、年龄、职业、旅游目的等)对目的地旅游资源开发管理的影响,同时,运用活动空间及曲线分析方法,揭示了国内旅游者的流动规律。  相似文献   

13.
武汉市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罗名海 《经济地理》2004,24(4):485-489,498
概述了武汉市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基本过程,从用地变迁、CA模拟、形态测度三个方面进行了定量化研究,运用GIS技术进行用地、人口空间分布数据的建库和可视化表现,运用CA模型对四个主要历史时期主城空间增长过程进行了模拟,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城市空间形态进行了测度评价,分析了空间增长的基本规律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权东计 《经济地理》2004,24(4):542-545
在系统分析昭陵陵园山顶、山脊、山谷、平原地貌景观和陵园建筑遗址与陪葬墓空间分布模式的基础上,从山体形象、风水空间格局、长安城空间特征三个方面论述了昭陵陵园的空间意象和“依山为陵”的历史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进程中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的类型与特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邢谷锐  徐逸伦  郑颖 《经济地理》2007,27(6):932-935
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在给城市空间带来了显著变化的同时,也对乡村聚落空间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冲击.城市化进程中乡村聚落空间的演变受到用地、人口、产业、设施和观念等多方面因素变化的影响;根据自身发展趋向与城乡空间演变特征的差异性,将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的类型归纳为主动型、被动型和消极型,并对其发展演变特征分别进行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三角洲经济空间结构最新发展及空间集聚合理度判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修颖  于涛方 《经济地理》2007,27(3):447-451
目前长江三角洲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化进入了由计划空间向外向型空间转化的转型阶段。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新特征主要体现在基本形成了具有城市等级体系的核心—外围空间格局,但网络结构和辐射轴还不健全。经过20余年的开放,初步形成了一些具有重要增长功能的空间单元。从多方面考察,长江三角洲区域仍然是我国未来重要的空间集聚区域,集聚仍然是主要的空间结构过程。  相似文献   

17.
近20年京津廊坊地区城市增长模拟和预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遥感和GIS技术获取历史数据,采用SLEUTH模型,对京津廊坊地区城市增长和土地利用演化进行模拟。模拟过程中,通过获取模型对于城市土地利用演化模拟的最佳模型参数系列,实现SLEUTH模型的本地化,重建了研究区1985—2008年城市土地利用历史动态演化过程,并模拟其未来动态扩展趋势,为研究区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最后,通过对社会经济驱动因子进行主成份分析,得出影响北京、天津和廊坊市城市扩展的第一主成份因子分别是人口—文化—经济因子、经济因子和经济—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8.
城市科技企业孵化器网络形成与演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建华  段浪 《经济地理》2011,31(3):443-446,452
城市科技企业孵化器网络是基于城市范围内的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和高校院所、科技中介机构、政府相关部门、各种投融资机构等相关主体相互结网形成的一种战略性服务型经济组织,它是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一种具体表现形态。城市科技企业孵化器网络的形成与演变是一个动态的连续发展过程,一般经历孕育生成期、快速发展期、成熟稳定期等三个发展阶段。其发展与演化不是偶然的,而是存在于网络内部和外部的各种驱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各种驱动因素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影响作用和效果都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9.
中心城市的阶段划分及其县域产业发展原则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影响城市发展自然地理因素和经济因素出发,综合它们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将城市的发展粗分为:极化阶段和扩散阶段。并根据城市各发展阶段的经济发展特征,提出城市各阶段的发展方向和近中心城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原则,从而为城市的发展和近中心城市县域的经济规划作了理论上的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渊源及其嬗变轨迹考察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运用历史分析法,以时间为经,以理论为纬,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渊源及其嬗变轨迹进行了系统考察。结果表明:有关城乡联系的早期论述是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渊源,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融合思想将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由二元结构理论衍生的城乡偏向发展观却使城乡联系理论难以为继,可它又在一定程度上为其回归奠定了坚实基础,并使之更加深入发展,从而促成了今天关于城乡一体化的热烈探讨。最后,基于当前中国城乡关系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指出城乡一体化理论研究对推进中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