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经济地理》2012,32(6)
以我国目前最大石油城市——大庆市为研究对象,选取1984、1995、2007年3个城市建设关键时间节点,以Landsat MSS、TM卫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利用GIS技术提取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形态、增长幅度、区位坐标等信息,计算城市空间扩张速度、强度、城市空间形态紧凑度、分维指数、城市增长理性程度等空间特征量,分析大庆市1984年以来城市空间扩张现象和特征,并结合经济社会统计相关数据及区域分析方法,探究其因果关系。研究认为,大庆市城市空间扩张与形态演化具有石油城市发展的典型性和一般规律,表现出建设用地总量大、扩张速度快、强度高、增量分布不均衡、空间形态不规则、紧凑度低、城市中心地迁移方向与用地扩张基本一致等特征。这些现象和特征的主要形成原因包括石油开发战略指向、自然环境约束、交通设施引导、城市规划调控、中心地功能变迁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以我国目前最大石油城市——大庆市为研究对象,选取1984、1995、2007年3个城市建设关键时间节点,以Landsat MSS、TM卫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利用GIS技术提取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形态、增长幅度、区位坐标等信息,计算城市空间扩张速度、强度、城市空间形态紧凑度、分维指数、城市增长理性程度等空间特征量,分析大庆市1984年以来城市空间扩张现象和特征,并结合经济社会统计相关数据及区域分析方法,探究其因果关系。研究认为,大庆市城市空间扩张与形态演化具有石油城市发展的典型性和一般规律,表现出建设用地总量大、扩张速度快、强度高、增量分布不均衡、空间形态不规则、紧凑度低、城市中心地迁移方向与用地扩张基本一致等特征。这些现象和特征的主要形成原因包括石油开发战略指向、自然环境约束、交通设施引导、城市规划调控、中心地功能变迁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双维视角下苏州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及影响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90、2000、2010和2017年4个时期的Landsat遥感影像,运用分形理论和空间句法分析苏州城市外部和内部空间形态演变特征,并揭示其影响机理。结果显示:①从城市外部形态演变来看,苏州城市外部用地扩展经历"低强高速"、"中强中速"和"高强低速"3个发展阶段。②从苏州城市内部形态演变来看,全局集成核规模不断扩大且集成核形态逐渐完善,由树状单中心集成核向轮状多中心集成核转变。③苏州城市内外部形态演变具有一定规律性,基于道路交通系统和用地扩展的城市内外部空间形态演变呈同步性;外部和内部维度均凸显出城市形态呈"条带状多核"→"组团状行政型多核"→"组团状功能型多核"演变趋势。④自然因素、经济因素、交通因素和政策因素是导致苏州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4.
应用地理空间模型定量推演城市空间增长,进一步探索市域城镇等级体系结构和空间功能分区,提高建设用地演化模拟的应用导向性,是当前城市模拟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以常州市为对象,以约束性元胞自动机模型为基础,集成邻域思想、约束条件、空间聚类、Logistic回归、演化迭代等要点,构建城镇建设用地空间扩展的模拟预测模型和计算实验系统,探索基于城镇建设用地模拟的城镇规模体系情景分析方法。利用五期遥感影像解译数据为信息源,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进行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剖析城镇建设用地拓展的微观机制和地域演变模式,并通过引入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等规划因子,采用用地转换规则差异代替驱动因子差异来优化空间聚类算法,模拟和预测城镇建设用地总量和空间布局;在此基础上论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适用性,并基于人地挂钩机制预测各级城镇人口规模,为常州市相关空间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基于1995、2000、2005、2010、2015、2018年6个时间节点的遥感影像数据,运用分形理论、紧凑度指数、重心转移指数分析张家界不同时期的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特征,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从城市空间扩展的时间层面来看,1995—2018年张家界市主城区建设用地扩展阶段性明显,经历了"低强低速、高强中速、中强中速、高强高速"4个发展阶段。(2)从城市空间扩展的方向上来看,5个时期张家界市扩展方向差异性较大,城市重心以向北部转移为主,以北偏东、北偏西的方向发展,城市分散度不断变大,向外扩张趋势明显。(3)从城市空间扩展的具体形态来看,以星状和团状扩展为主,紧凑度指数以2005年为时间节点先增大后减小,城市空间形态以非紧凑化、外延式扩展为主。(4)旅游发展、经济发展、交通发展、城镇化建设是张家界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浙江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构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测度指标体系,计算2005—2015年浙江省65个县域单元的水平值,并运用描述统计、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其时序演变、空间分异及空间集聚特征。结果表明:(1)浙江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总体水平降速增长,各市县水平持续或波动增长;(2)各市县水平差距逐渐缩小,但区域差异仍然显著,呈现出环杭州湾一带与温台沿海一线水平高,丽水地区水平低的空间格局;(3)浙江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上呈较强的正相关性,且热点区不断向浙江省中心城市市辖区及其周边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演化,冷点区一消一长,嘉兴的冷点中心消失,丽水的冷点中心扩张。  相似文献   

7.
基于协同发展的理论,以珠三角深圳宝安区、东莞凤岗镇、大岭山镇等为例,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产业转移与城镇空间发展进行研究。首先将珠三角产业转移划分为三个阶段:起始萌芽阶段、快速增长阶段和调整提高阶段,发现城镇空间发展特征在三个不同阶段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城镇空间也分别由最初的点状形态逐渐演变为块状形态和面状形态,空间扩展与产业转移的速度及城市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但同时由于珠三角初期的产业转移缺乏科学管理和人为控制,造成城镇空间用地比例失衡、无序扩张、环境污染等严重后果。因此,在新一轮的产业转移过程中,应当注重产业选择和用地集约发展,将承接产业转移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协调好承接产业转移与城镇用地平衡的关系,促进城镇空间环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经济师》2020,(2)
文章运用异速生长模型,对2008—2017年间广西14个城市的人口和建城区面积异速生长关系进行测度,探究了各市人口与土地城镇化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研究结果:研究期内,广西区地区间人口规模和增速差异较大,总体表现为城市用地增长快于人口增长的正异速状态。研究结论:城市化进程中,对于城市建设用地方面,地方政府应根据城市发展的自然规律进行合理供给,注重加强城市发展质量建设,统一人口、土地协调发展,切实提升城镇化质量。  相似文献   

9.
基于安徽省统计数据,对建设用地碳排放量进行测度,然后运用扩展的Kaya等式和LMDI法对建设用地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分解,进一步对脱钩效应及其贡献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自2000年以来,安徽省建设用地规模以年均4.8%的速度不断扩张,同时,建设用地碳排放以年均12.87%的速度激增,到2019年达到747.23万吨。建设用地碳排放增加的驱动因素按贡献大小排序依次是能源强度、建设用地规模、经济增长和城市人口密度,促进建设用地碳排放减少的因素是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建设用地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呈现弱脱钩,对脱钩经济增长努力有效的五大因素按贡献大小排序依次是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建设用地规模、能源强度和城市人口密度。调整能源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和调控建设用地规模等可成为未来安徽省抑制建设用地碳排放应优先考虑并重点采取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利用遥感影像和城市建成区图,运用GIS分析技术,以淮安市主城区为例,对城市空间扩展与外部形态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淮安主城区空间扩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与各向异性特征,1965年以前,城市扩展缓慢,以北向、西北向扩展为主,1965—1979年,扩展规模较小,以西南向扩展为主,1979—1995年,扩展速度开始加快,以西北向、西南向为扩展的主导方向,1995年以后,城市空间加速扩展,以东向、东南向扩展为主。城市空间扩展的模式可概括为扇翼缓慢扩展型、圈层式扩展型和扇翼快速扩展型三种类型。淮安主城区形态经历了由星形向块状演变的过程,具有明显的趋圆性特点,城市空间扩展的阶段性与各向异性对外部形态的演变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1.
广州第三产业发展变化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31  
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正日益成为支配城市经济的主要因素.并对城市内部结构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本文回顾了广州第三产业发展变化历程、分析了广州市区第三产业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其形成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基于生命机制概念的城市土地利用演化建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城市土地利用演化的生态机制解析的基础上,阐述了城市土地利用演化的实质,即人为干预下的城市生态景观的自组织机制作用过程,提出了城市土地利用演化生命机制概念,构建了相应的城市土地利用演化CA模型,并以深圳特区为试验研究区域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建立基于生命机制的城市土地利用演化CA模型,进行城市土地利用演化的时空模拟与预测,具有重要的实践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城市空间扩展与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许彦曦  陈凤  濮励杰 《经济地理》2007,27(2):296-301
城市空间扩展是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城市土地利用扩展是城市空间扩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总结了城市空间扩展机制、扩展动力机制、模式、模型及产生的影响,以及城市土地利用的扩展模式、动力机制、研究方法以及用地扩展的类型识别和城市用地扩展的时空演变分析,展望城市空间扩展与土地利用扩展,将在生态环境、生态安全、用地效益、土地集约等方面有很大的发展,进一步与3S技术和CA结合,将推进其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魏伟  缪江波  夏俊楠  武静 《经济地理》2020,40(2):132-142
研究湖北省长江经济带沿岸地区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时空演化规律,对于促进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实现沿江地区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时空维度对2010、2015及2017年湖北省长江经济带沿岸15 km内的土地利用及“三区空间”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0—2017年,城镇空间不断侵占生态空间和农业空间,农业空间同步占据生态空间,生态空间明显减少;生态空间转化为农业空间最为显著,农业空间、生态空间转变为城镇空间是空间交叉转换的主流趋势;地理基础条件决定了“三区空间”的总体分布特征,相关政策推进了生态环境保护和城镇产业模式调整,但在农业空间的功能提升、城镇空间的集约高效利用、底线控制等层面还存在政策短板和有效的落地机制,总人口和城镇人口规模的增加以及乡村人口规模的稳定,是城镇空间与农业空间增长的内在动力,“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耦合机制明显。  相似文献   

15.
陶江  陆玉麒  王昌燕 《经济地理》2008,28(6):1025-1030
文章以乌鲁木齐建成区为研究区域,使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乌鲁木齐城市用地的空间转换过程进行了定量与定位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①城市用地发展仍以外延式扩张为主;②城北主要以非城市土地转入城市用地为主,而南部城市中心区的内部用地转换较为明显,并且近期有逐渐加强的趋势;③城市内部用地转换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分异规律;④地租等市场因素促使城市用地不断向经济效率更高的格局转换,而政府则通过城市规划与土地政策来协调土地转换过程中出现的社会与经济问题。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北京市中心城建设用地不断扩张, 大量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被侵占,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影响。以 北京市中心城1992和2016年的遥感数据作为基础数据,对其用地转 换以及空间分布变化进行分析,运用InVEST模型评估土地利用变化 对中心城生境的影响,获取北京中心城生境质量和生境退化的空间分 布格局。研究表明:1992—2016年北京市中心城绿色空间用地绝大 多数转变为建设用地,除草地面积增加外,其他绿色空间用地均有所 减少;中心城高度生境和中度生境面积均缩小,一般生境面积显著增 加,到2016年轻度退化生境占总面积的80.5%。在“留白增绿”的 政策背景下,生境评价的结果为北京中心城绿色空间规划及城市森林 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张有坤  樊杰 《经济地理》2012,32(6):53-58
在生产生活活动对国土空间的旺盛需求背景下,人们却忽略了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的脆弱性。因此,必须明确区域城市空间相对合理的增长上限。以区域人居环境的相对最优化为目标,从城市化角度进行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分析,研究生态景观单元是否适宜于人类的开发利用活动。以北京市为例,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地形坡度、生态功能、生态价值等4个方面建立景观过程阻力评价体系;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得到北京区域城市空间增长最小累积阻力分布;同时借鉴国外城市空间结构发展规律,尝试对处于一定经济发展阶段和生产技术要素投入水平下的城市空间增长上限及阈值区间进行确定。  相似文献   

18.
城市地价水平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华文  范黎  吴群  彭补拙 《经济地理》2005,25(2):203-205,218
以城市地价产生地区差异的理论分析为依据,在分析了城市地价的主要影响因素基础上,以江苏省为例选择了11个地价影响因子,对39个样本城市地价进行相关分析,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江苏省城市地价评估模型。  相似文献   

19.
杨琳 《技术经济》2012,31(2):75-79
深入分析了土地储备过程中政府、土地储备机构以及房地产开发商三方的博弈过程,提出了基于信息博弈模型的城市土地储备经济分析方法。采用完全信息博弈模型和不完全信息博弈模型,分析了城市土地储备过程中参与者的角色类型及其经济关系,得到了土地储备过程中土地市场的政策定位。提出必须明确政府职能和土地储备机构的角色定位、明确土地的权属、合理分配土地收益、理顺利益分配关系。  相似文献   

20.
大城市边缘区作为城乡功能过渡与要素交汇区,经济社会持续演变,空间冲突日趋激烈,生态文明与城乡共同繁荣语境下加强空间冲突与协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典型案例韶关市转溪村,主要采用2008与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2018年问卷调研数据和环境抽样检测数据,从用地空间、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等维度,解析大城市边缘区城乡空间冲突特征及成因机制,提出城乡统筹与空间协调发展路径。研究表明:(1)研究区用地变化与冲突明显,城镇用地快速增长,侵占优质区位,农村用地空间明显缩减,生态位不断缩窄。2018年村域建设用地中城镇用地占比高达60.79%。(2)城乡经济差距与冲突显著,外来企业带动作用小,村庄经济发展滞后,城乡收入和公共服务差距大。转溪村人均收入仅为曲江区农村平均水平的50.94%,村民对公共服务满意度低。(3)城市工业等企业嵌入,导致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和水污染,61.37%的受访村民认为外来企业破坏环境或干扰生活。(4)城乡空间冲突是多维冲突的交织复合体,主要受城乡地域功能分工、乡村多元价值认知、空间组织与统筹治理、城乡协同发展制度供给等因素影响。(5)应基于生态文明进行功能协调,促进城乡等值发展。基于城乡统筹开展空间重构,优化三生空间治理。基于共同繁荣建立协同机制,保障乡村发展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