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1“主体”加“载体”,二体合一保安全 在《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确立的市场化粮食流通条件下,基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既是社会粮政管理的行政“主体”.又是国家宏观调控维护粮食安全的市场“载体”,其对维护粮食流通秩序.确保粮食流通安全地位突出,责任重大。  相似文献   

2.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关系人类生存和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性商品。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是世界各国追求的共同目标和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永恒主题。以美国、欧盟、加拿大和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粮食生产、流通和国际贸易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宏观调控和保护政策,有力地促进了本国的粮食生产、粮食流通和粮食安全,提高了本国粮食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现代粮食安全与现代粮食物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粮食安全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经济学问题,我们作为粮食储藏技术工作者,不可能谈清楚这一问题。由于现代粮食物流“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现有机结合”,必须确保粮食安全(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卫生安全),而粮食储藏作为粮食物流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根本任务也是确保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4.
粮食安全就是粮食生产的安全、粮食流通的安全和粮食消费的安全。这个概念既指粮食生产的总量问题,也包括通过进出口调剂、库存的吞吐、保证市场供求平衡的问题,还有怎样保障低收入贫困人口食品安全问题,但是生产的安全无疑是整个粮食安全环节中的基础,为流通安全和消费安全提供保障,对整个粮食安全系统起着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粮食是关系三农、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搞好粮食工程项目建设就是确保原粮的储存、加工增值与流通中的品质与数量安全。可行性研究是工程项目实施的首要步骤,搞好可行性研究,可以确保项目经济、技术可行。为消除当前编制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注重数据库建设、培养专业人才、以工艺为核心等提高可研编写水平的一些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6.
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和粮食购销市场化,粮食收购形式和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粮食经纪人已成为连接粮食生产、经营、储备、消费的纽带,其对粮食生产与流通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研究解决粮食经纪人在粮食购销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利于维护粮食流通秩序,促进粮食经济健康发展,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基础性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试论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走向林祥竹粮食流通一头连着生产者,一头连着消费者,如何正确制定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措施,对于保证"三稳定、两平衡",促进生产发展,确保市场供应关系极大,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谈些认识。一、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回顾与评价我国粮食流通体...  相似文献   

8.
为认真贯彻《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条例》、《办法》),达州市粮食流通行政执法工作做到了机构健全、队伍建立、制度落实、监督检查到位、依法行政、依法管粮成效显著,有力地保护了粮食生产者的合法利益,维护了粮食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障了粮食的有序流通,确保了国家粮食的安全.我们工作的主要做法是"两抓、三专、四落实".  相似文献   

9.
<正>2月26日至27日,全国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会议在四川成都召开。会议对2016年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进行了部署。一是主动适应粮食流通新常态,全力实施"监管创新年"行动;二是抓好粮食收购等政策执行情况专项检查,确保国家惠农富农政策落到实处;三是继续强化粮食库存检查和中央储备粮油检查,坚决守住"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的  相似文献   

10.
1.粮食流通科技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粮食通过交换体现价值,通过流通与加工提升价值。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搞好粮食流通储藏及加工,促进粮食产、购、销、存(储)、加、进出口的良性循环,对于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减少粮食产后损失,降低粮食流通成本,有效利用粮食资源,推进粮食产业化,确保市场稳定和人们食物的安全,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竞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粮食流通科技为经济建设服务,并伴随着产业的发展而发展。解放后,党和政府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把粮食看作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设立专门的部门管理全国粮食…  相似文献   

11.
有效提高粮食单产是保证粮食总产量最积极有效的途径。促进有机质更多地还田,不断保护和提升土壤质量,是最经济、有效、可持续的办法。同时还能达到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等多重目标。该文提出增加土壤有机质,实现农业生产良性循环的举措。  相似文献   

12.
节粮减损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粮食增产难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分析了粮食产后损失现象的发生机制。研究发现,粮食从生产到消费经过农户阶段性储藏、企业储存储、物流运输和加工转化等产业链环节,导致粮食产后损失的主要因素是尚未建立现代化的粮食流通管理体制,粮食加工产业链发育程度低、粮食价格改革滞后、地方政府责任不清等。在此分析的基础上,从建设现代粮食流通体系、改善仓储物流设施,引导企业适度加工、促进副产物综合利用和理顺粮食价格引导居民合理消费等方面提出了治理措施,以减少粮食损失浪费,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粮食生产与消费的区域格局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当前中国各地区资源禀赋、社会经济、政策等因素存在较大差异,粮食供求区域性和品种性矛盾将成为未来一个时期内中国粮食必须面临的现实情况,必须进一步了解中国粮食生产和粮食消费的格局演变状态,探索在新形势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新思路。[方法]以省级行政区为单位,选择不同样本数据(省级粮食产量、消费量),通过空间经济学重心模型对2000~2014年全国稻谷、玉米和小麦的生产和消费的重心进行测算,同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对3种作物的生产和消费重心运行轨迹进行描绘并对其生产重心和消费重心的耦合性进行测算。[结果]粮食生产和粮食消费的空间匹配性在不断下降,空间布局和粮食利益矛盾进一步加深,区域利益矛盾激化,给新时期粮食储备、粮食调配、粮食多样化供给等方面带来挑战。[结论]需要各区域主体明确责任,完善粮食流通体系,实现省际合作,建立区域粮食利益协调机制,实现区域粮食的合理配置,有效保障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4.
政策性金融支持区域粮食安全体系建设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政策性金融是推进粮食产销市场化的重要支撑力量。该文提出了政策性金融支持区域粮食安全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与支持方式。在粮食主产区重点支持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在主销区重点支持粮食物流建设,其中运输、仓储、流通市场体系建设是重点。同时,要建立粮食产销区的利益协调对接机制,促进粮食主销区与粮食主产区建立长期稳定的粮食产销协作关系。  相似文献   

15.
粮食安全的国内外评价指标体系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粮食安全状况用什么指标来衡量,达到什么水平才算是可以接受的粮食安全水平,这是国内外学者一直以来都十分关注的问题。该文分析了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粮食安全概念的演变,再到国内外粮食安全的指标体系评价方法作了系统的分析和对比,得出适合我国的比较合理的粮食安全指标体系,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重庆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及保护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保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对于保证重庆粮食生产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从耕地保护、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推广、农民积极性、农业减灾等方面分析了重庆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护现状,对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政策措施进行了评价,最后提出建立和完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7.
国际粮食形势及我国粮食生产潜在危机与对策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几年世界谷物需求不断扩大,谷物库存不断减少,国际谷物价格快速上涨,粮食价格危机在全球快速蔓延。粮食出口国纷纷出台控制粮食出口政策,粮食进口国纷纷到国际市场抢购粮食。一些经济较贫困的国家因无力在国际市场抢购粮食,或无力通过财政补贴抑制国内粮食价格的快速上涨,而诱发社会动荡。尽管我国因有较充足的粮食库存,受国际粮食危机的冲击不大,但我国粮食安全仍存在潜在危机,还需采取强化耕地资源保护、水利设施和依靠科技等措施,确保我国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基本自给。  相似文献   

18.
受各种因素影响,现阶段我国粮食生产的区域变化特征明显,主要呈现出区域结构分化明显,粮食生产逐渐向粮食主产区聚集;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形成,生产重心与中心向北转移;粮食生产的区域优势形成,粮食生产集聚在优势的粮食产区等特征。文章采取案例分析方法,以粮食主产区黑龙江省作为研究对象,以点带面,剖析粮食生产区域变化对粮食主产区的影响。基于积极效应和消极效应的逻辑框架,选择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粮食产量、播种面积、粮食单产、农民增收结构变迁、人均收入比较、生产总值与人均生产总值、人均经营耕地程度、财政投入及生产条件改进等。研究结果表明,粮食生产区域变化对粮食主产区的影响效应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形成了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社会效益显著提升,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生产条件明显改善,规模化经营程度提高等积极影响;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产销区农民收入差距大,农民增收不明显,粮食主产区的经济发展方式单一、经济发展滞后等消极影响。该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着力打造粮食区域化生产;完善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改善粮食主产区生产条件;形成农业发展为主、其他产业并行的发展模式等。该文提出,粮食生产区域变迁对粮食主产区效应影响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拓展与提升:一是扩大准则层指标设定,精准、细化指标层指标选择,对粮食主产区效应影响进行整体分析和综合评判;二是拓展研究视角,从个案分析推广到整个区域分析,总结普适性与特殊性规律,有的放矢的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山东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耕地资源变化格局和粮食产量变化趋势的基础上,运用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了耕地资源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包括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粮食单产的年际变化率以及四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提出了保障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协同推进粮食安全与碳中和目标是当下中国的核心议题,但粮食生产对生态碳汇的影响尚不明确,文章尝试梳理粮食生产影响生态碳汇的作用机理,并实证甄别粮食生产影响生态碳汇的净效应。[方法]构建粮食生产影响生态碳汇的分析框架,利用2000—2017年中国县域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基准分析表明,粮食生产对生态碳汇总量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异质性分析表明,复种指数的适度提升有助于发挥粮食生产的碳汇效应;相较于西部和东北地区,东部和中部地区粮食生产的碳汇效应更大。[结论]应重视粮食生产的碳汇属性,通过耕作制度调整等手段加强土壤保护,挖掘粮食生产的碳汇潜力;优化陆地绿色植被空间布局,降低农地、林地和草地等不同绿色植被碳汇的潜在冲突;基于区域差异,制定具有区域针对性的粮食安全与碳中和协同行动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