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基于跨时叠代模型与理性预期理论,建立含有预期通货膨胀率的变参数两期柯布-道格拉斯效用函数,探讨了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其消费和效用随预期通胀率与利率变化的关系,得出在理性预期的前提下,消费者可以合理调整自己的消费行为,以维持基本不变的效用水平。并且,当消费者预期通胀率小于某一较高水平时,提高利率并不能起到降低消费从而抑制通胀的作用。同时,利用所建立的模型,对中国城镇居民1995-2012年间的消费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居短期内消费行为是具有理性的。  相似文献   

2.
该文结合中国自1995-2012年18年城镇居民相关经济数据,利用跨时叠代模型与C-D效用函数,探讨了最初消费倾向不同的消费者其消费、效用随预期通胀率与利率变化的关系,得出中国城镇居民短期消费具有理性。因此,通货膨胀连同利率变化对消费的实际影响较弱,改变消费者最初消费倾向的政策能够明显提高消费者消费与效用水平。  相似文献   

3.
采用4个变化的口头双向拍卖模拟市场(2个先稳定后通胀,2个先通胀后稳定),本研究发现通胀市场中的预期与理性预期假设吻合良好,同时通货预期不受通胀率的影响.相反稳定市场不支持理性预期模型.结合Williams(1987)的研究结果,本研究提示市场设置是影响稳定市场和通胀市场表现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中国宏观政策现实出发,分析了预期形成机制对宏观政策搭配及通胀预期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基于学习型预期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不仅能刻画预期通胀与实际通胀之间的趋势一致性与持续偏离,还能反映中国人民银行所公布的物价预期指数和国家统计局所公布的消费者预期指数的变化情况.从通胀预期管理角度看,宏观政策搭配不仅受基本面因素制约,还受公众预期形成机制的显著影响,并且应适时地由传统的"一松一紧"模式转变为"双松"或"双紧"模式.在当前形势下,宏观政策应侧重于"精确制导式"的定向调控,加大经济体制改革力度,完善经济供给面,以配合总需求并锁定政策目标.同时,通过积极沟通,塑造和稳定公众对宏观政策的预期,扩大政策调控空间,以实现经济平稳增长.  相似文献   

5.
文章在综合消费函数理论对影响消费多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利用1980年 ̄2004年间的有关数据,采用协整技术和误差修正模型对中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行为进行了长期和短期的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消费惯性、收入水平、实际利率、物价水平和不确定性对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力度和作用期长短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城乡居民消费行为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以预防性储蓄理论为突破口,将城乡居民消费行为放在同一个理论框架中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的消费更为谨慎,对利率的变动相对不敏感,受不确定性因素影响较大;但消费惯性和制度变迁因素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都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论文以西部农村居民消费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受到不确定性预期影响的消费行为。不确定性因素来自很多方面:收入的不确定性;对未来不可预测支出的不确定性;流动性约束的制约;政策的不确定性;消费环境不确定性。针对不确定性预期对西部农村居民消费带来的负面效应来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自《通论》发表以来,关于宏观经济政策是否有效的争论一直贯穿于整个宏观经济学界。因此,从理性预期模型出发,对于宏观经济政策是否有效进行了再分析,通过博弈论思想的引入探究了宏观经济政策能否达到理想效果。在对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实际效果进行分析时指出了为何会出现“滞涨”,为何近年中国经济能够实现高增长低通胀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分析了经济繁荣和衰退是否影响利率对于消费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城镇居民消费受利率影响较大,比较符合凯恩斯消费理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最重要的是,对于城镇居民来说,如果利率上升,他们会减少消费支出,增加储蓄.而对于农村居民来讲,则不同.物价因素也是影响消费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物价上涨会减少城镇居民的支出,却会增加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总体上看,经济周期对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影响较小.并依据以上分析给出相关结论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介绍我国通胀预期测量与估计方法的基础上,分析差额法、正态分布概率法、均匀分布概率法和Logistic分布概率法下通胀预期的形成机制。研究表明,通胀预期的理性或适应性的判断取决于我国居民对未来物价预期所服从的分布,均匀分布下的通胀预期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并且这种分布直接影响着政策制定部门抑制通胀的侧重方向。  相似文献   

11.
货币是否中性,货币发行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是货币经济学最为本质的两个问题,对其不同理解构成宏观经济学在货币领域的不同流派。本文沿着理性预期学派的思路,在一个考虑实际供给冲击和货币发行冲击的随机封闭环境里,讨论具备理性预期的参与人如何对这些冲击做出最优反应,总体又如何将这些反应加总,从而得出货币发行与人均产出、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函数关系及其解析解。理论模型的结论是,理性预期并非一定导致货币中性,经济体中参与人的风险厌恶程度、效用函数都和货币是否中性高度相关。作为模型的验证,本文运用中国1996至2013年间季度数据,在经典的生产函数基础上结合模型导出的总体方程,采用联立方程组GMM估计方法,在状态空间模型下检验了时变参数的趋势和相关性,实证结果支持了理论推断:第一,消费者风险厌恶程度与货币政策的实际产出效应负相关,即风险厌恶越高,货币中性越强;第二,通胀与产出的相关性如模型所得,亦正亦负,受货币政策冲击的方差影响。  相似文献   

12.
采用4个变化的口头双向拍卖模拟市场(2个先稳定后通胀,2个先通胀后稳定),本研究发现通胀市场中的预期与理性预期假设吻合良好,同时通货预期不受通胀率的影响。相反稳定市场不支持理性预期模型。结合Williams(1987)的研究结果,本研究提示市场设置是影响稳定市场和通胀市场表现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农村地区特定的社会现状决定了西方消费理论很难找到能够完全解释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中国解"。由于受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并不平滑,而是具有明显的"短视性""阶段性"和"谨慎性"特征,这些特征的共同作用致使农村居民的消费路径呈现出"锯齿状"。这一消费路径可以更好地解释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为进一步制定行之有效的启动农村市场的政策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政府信任与居民通货膨胀预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实证分析了不同经济形势下居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对其通胀预期的影响。基于2005年、2007年和2009年三年的中国城镇居民家庭调查混合截面数据,考虑到居民对政府信任程度的内生性可能,工具变量回归结果显示:在经济形势平稳时,居民的政府信任程度对其预期的未来通胀水平没有显著影响;在经济形势较好时,居民较高的政府信任程度会导致其预期的未来通胀水平较低,即这种影响显著为负;在经济形势较差时,这种影响显著为正。此外,与初中教育程度以下的居民相比,初中教育程度及以上的居民的政府信任程度对其通胀预期的影响更显著。这说明,不同的经济形势下,政府会在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等宏观调控目标之间权衡,而这种权衡会通过居民的政府信任机制对其通胀预期产生不同影响。本文的政策涵义在于:相关部门在制订通胀预期管理政策时,应该充分考虑政策作用客体即居民的异质性特征对政策效力影响的可能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5.
CPI连续三个月正增长,央行两个月内连续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引起了媒体对通胀预期的大肆渲染,导致了人们情绪上的恐慌。为此,文章认为应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对待通胀预期;认清炒作通胀预期的危害;认识到在我国当前形势下适度的通胀有利于保增长、促就业;科学的实施通胀预期管理,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搞好宏观调控和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16.
张结海 《经济学》2003,3(1):157-172
采用4个变化的口头双向拍卖模拟市场(2个先稳定后通胀,2个先通胀后稳定),本研究发现通胀市场中的预期与理性预期假设吻合良好,同时通货预期不受通胀率的影响。相反稳定市场不支持理性预期模型。结合Williams(1987)的研究结果,本研究提示市场设置是影响稳定市场和通胀市场表现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通胀预期测度是通胀预期管理的前提。文章基于通货膨胀持久性特征,在无套利假设下,将实际通胀率这一宏观变量纳入传统的因子模型中,并运用银行间债券市场收益率数据对我国居民通胀预期进行了估计,结果显示我国居民通胀预期并不完全满足理性预期假设,而是与实际通胀之间存在有规律的系统性偏差,短期实际利率的变动是造成偏差的主要原因。文章认为通过强化货币政策前瞻性可以消除这种偏差,从而抑制实际通货膨胀水平。  相似文献   

18.
汇率预期影响人民币汇率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人民币汇率预期的形成机制,本文分别对理性预期和适应性预期假设进行实证检验。通过对理性预期假设进行直接检验,发现同时考虑无偏性和有效性,人民币汇率预期显然是非理性的。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非抵补利率平价的适应性预期模型,检验人民币汇率预期是否具有适应性特征。实证结果表明,相较于理性预期而言,人民币汇率预期具有更显著的适应性预期特征,即在人民币汇率预期形成过程中,对未来汇率的预期会受到上期汇率预期偏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新凯恩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为框架,结合我国综合运用数量型与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现实和公众学习机制,探讨我国通胀预期的演变。研究发现:我国通胀预期的形成是货币政策、通胀目标和公众学习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我国对通胀目标采取顺周期调整,舒缓了外部冲击对货币政策的压力,在保持货币政策相对稳健性的同时,造成了通胀大起大落的变化周期;公众学习对通胀预期形成的影响受货币政策工具类型、反通胀立场、政策可信度的影响。我国在管理通胀预期过程中应明确构造以通胀目标为代表的名义锚,借助中央银行的沟通渠道,提高其透明度,通过反通胀实践,改善其可信度,以降低公众的预期形成偏差,引导公众形成与政策目标一致的通胀预期。  相似文献   

20.
通过合理政策有效引导通货膨胀预期对当前中国经济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和EGARCH模型捕捉央行沟通对通胀预期及其波动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央行沟通传递的货币政策信息被市场有效捕捉和解读,实现了通胀预期管理目的,增加沟通频率能有效降低通胀预期波动;但央行的"言行偏离"加剧了短期通胀预期波动,降低了央行沟通和货币政策操作的实际效果;通胀预期存在分布厚尾性和右偏斜,市场出现极端预期的概率较大,且更倾向于预期通胀上升,通胀预期波动的群聚特性表明其具有阶段性自我强化特征.研究结论为央行沟通的有效性提供了实证支撑,揭示出的通胀预期分布特征对提高央行预期管理措施的针对性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