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吉林省是以玉米为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大省,吉林省玉米生产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16年国家取消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实行“价补分离”政策(既市场化收购+补贴)。在玉米价格逐步市场化的形势下,为探究吉林省玉米种植面积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方法]文章利用1985—2015年吉林省玉米种植面积、玉米平均出售价格、玉米的物质成本投入、玉米与大豆的每667m2收益比值、玉米与水稻的每667m2收益比值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运用Nerlove模型,测算吉林省玉米播种面积对价格、物质成本、与大豆和水稻的每667m2收益比值的供给反应。[结果]吉林省玉米的短期供给弹性为049,长期供给弹性为063,短期供给弹性和长期供给弹性均小于1,缺乏弹性,吉林省玉米种植面积对价格变动的反应较为迟钝。[结论]提出完善农业耕作制度,推进玉米目标价格制度改革,优化玉米收购市场结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分析黄淮海地区小麦品种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提高小麦整体质量,促进小麦产业发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政策依据。[方法]利用2013—2017年全国小麦主要品种推广数据, 2017年河北、山东、河南3省共308户农户的调研数据,以及2010—2017年中国小麦质量报告的数据,通过统计描述和对比分析,对黄淮海地区小麦品种的种植情况、品质质量情况以及成本收益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黄淮海地区小麦育种经历了抗病稳产、矮化高产、多抗广适和优质高效4个阶段,但当前小麦生产还存在品种结构不合理、品质质量低、产购销体系不完善等3方面的问题。[结论]未来消费及加工市场对小麦品种及品质的要求会不断提升,黄淮海地区的小麦特别是优质强筋小麦的供给还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基于此,提出加快优质小麦品种改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优质优价机制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目的]价格政策是影响农户供给行为的重要因素,研究小麦价格政策对小麦产量和播种面积的影响,有助于理顺小麦价格形成机制,科学制定补贴方案,合理调控市场供求,确保口粮安全和农民增收。[方法]文章选取小麦产量、播种面积、综合价格政策等指标,分别构建C—D函数模型,以衡量各变量对新疆小麦产量和播种面积的影响。[结果](1)对小麦产量有正向影响的指标按其作用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农业机械总动力、小麦播种面积、化肥使用量,而农业劳动力和农作物成灾面积对小麦产量具有负影响。(2)有效灌溉面积对小麦播种面积的影响最大,农作物受灾面积对小麦播种面积的影响最小,综合价格政策对小麦播种面积的弹性系数为019。(3)综合价格政策对新疆农户供给行为的影响机制是通过影响小麦播种面积进而影响小麦产量供给。[结论]扩大绿色有机小麦生产规模、增强价格政策调控、提升小麦有效灌溉水平和加强农业科技应用是提升新疆小麦供给水平和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于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强化乡村振兴的制度性供给是促进乡村振兴的先手棋。[方法]文章通过文献研究法,分析了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主要矛盾变化,回顾了改革开放41年来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制度性供给主要经历4个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农产品市场化改革、农村税费改革、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统领全局等。[结果]当前,我国综合国力明显提升,“三农”发展势头平稳,农村生态建设稳步推进,农村社会治理取得新成效。乡村振兴的根基更加坚实,乡村振兴的底气更加十足,乡村振兴的底色更加亮丽,乡村振兴的保障更加有力。[结论]为了促进乡村振兴行稳致远,建议从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人才培育制度、创新财政投入制度、健全农村人口户籍管理制度、深化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建立统计考核制度、分区域推进乡村振兴等方面强化乡村振兴的制度性供给,以期促进乡村振兴有序推进,为2050年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在我国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大背景下,分析我国主要农产品玉米、大豆、水稻供需及成本收益现状,以把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效及存在问题,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实现农业供需平衡、保证农民受益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将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市场需求与市场供给两部分,而市场需求包括国内需求和国外需求,市场供给则只指国内供给。分别采集我国玉米、大豆、水稻这3种典型农产品的国内市场需求、国外市场需求和国内市场供给3部分数据,并将市场需求与市场供给数据进行对比,由此分析我国农业供给侧农产品供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方向。[结果](1)我国农产品仍面临着供需不平衡、农民成本收益率低、农产品价格高导致国际市场竞争力低等问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国家的重大战略,我国通过降低农作物播种面积来降低产能最终实现农产品供需平衡效果微乎其微; (2)我国的农产品产能是相对过剩,并非绝对过剩; (3)我国农产品市场供给一端的要素没有得到有效调节,使农产品生产成本过高,是导致农产品缺少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因素。[结论]积极拓宽农产品国外销售市场来增加农产品需求渠道,调节农产品国内市场供给要素,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生产质量,增加我国农产品竞争力,是我国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产品供需平衡的必然之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畜牧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其生产供给结构与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动与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息息相关。[方法]文章基于改革开放40多年来畜牧产业发展历程,从供给与需求两个维度分析我国畜牧产业结构变动的特征,并进一步探究畜牧产业结构变动与我国粮食安全间的作用机理,最后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实证其关联影响度。[结果]我国畜牧产业结构由耗粮型为主向节粮型转变,畜产品供给结构趋于合理,但不同区域间存在较大差异; 我国居民对畜产品消费需求量增加,但城乡居民畜产品消费结构及变动存在一定差异性; 畜牧产业结构变动与粮食安全有重要联系,畜牧业发展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并不矛盾,畜牧产业结构变动主要通过耕地、基于口粮替代的食物需求结构变化及饲料粮需求3个方面作用于粮食安全; 具体来看,粮食播种面积、耗粮型畜产品比重和耗粮型畜产品饲料转化率对粮食安全水平的关联影响较大,节粮型畜产品比重与节粮型畜产品饲料转化率对粮食安全水平的关联影响小于耗粮型畜产品的影响。[结论]不断提高不同畜产品的饲料转化率,加大非粮型饲料资源开发利用度,推广非粮饲料应用技术,加快畜牧产业转型升级,满足消费者需求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在制度改革背景下的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地区差异,有利于全面了解农业发展状况,为后期农业政策的制定、调整以及农业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文章利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对我国西南地区5个省(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水平变化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地区农业TFP差异变化和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结果](1)Malmquist指数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西南地区农业TFP呈缓慢增长的趋势。通过对不同地区农业TFP结果进行比较,四川省农业TFP有先逐渐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技术进步是影响四川省农业TFP增长的原因;(2)重庆市农业TFP也是呈现波动式缓慢增加的趋势,年平均增长率为354%; 贵州省农业TFP近20年来增长速度最快,主要影响因素为技术进步; 云南和广西农业TFP也均呈缓慢增长的趋势,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在不同时期对农业TFP的影响有所差异。(3)收敛性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西南地区农业TFP差异有减小的趋势,并且不同地区农业TFP水平具有向各自稳定状态发展的可能性。[结论]我国西南地区农业TFP增长与技术进步具有较高的同步性,因此,制约我国西南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关键因素是农业科技进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必须以市场需求为科研导向,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促进我国西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四川省粮食生产变化、供给侧结构进行分析,结合政策提出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对策,为四川省粮食供给侧结构改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数理统计法和比较分析法,应用 Excel软件对1985~2016年四川省粮食总产和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粮食单产和主要粮食作物单位产量、粮食总播种面积和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人口数量等数据信息进行系统化整理,统计和比较分析四川省粮食生产的动态变化及其供给侧结构特征。[结果](1)总产量基本稳定在3000~3500万t之间, 32年间增产23年,减产9年。近11年来单产连续增长,变化幅度范围为4218.9~5397.5kg/hm2,涨幅为21.8%。播种面积近年来基本稳定在640万hm2。(2)玉米的总产量增产贡献最大,中稻在减产中份额最多,小麦的产量连年持续减少,豆类的产量总体持续增加,薯类产量增加多于减少。全年粮食以及中稻和玉米在2016年单产水平达到最高,其中玉米增幅最大,其次为薯类。几种主要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比为95%~99%。中稻占比最大,其次是小麦,两者占比高达50%左右。其他作物播种面积占比逐渐增加。(3)口粮总消费量总体呈现下降特征,与粮食总产量相比,足以满足口粮需求; 但饲料和酿酒用粮需求缺口较大,需要从省外调入,调入品种主要是玉米、小麦和杂粮; 全省粮食供求形势产不足需、转化用粮缺口较大。居民粮食消费由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升级为注重满足质的需求。[结论](1)粮食总产量总体平稳波动增长。总产量变化因素中,单产贡献率大于面积贡献率;(2)粮食单产总体逐步提高,全年粮食以及中稻、玉米单产水平突破了历史水平,单产受中稻单产影响最大;(3)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基本稳定。中稻和小麦占比最高。玉米、薯类、豆类播种面积逐年增加;(4)口粮总消费量整体减少,饲料和酿酒用粮缺口较大,全省粮食供求紧张、转化用粮缺口较大。城乡居民粮食消费急需由量到质升级。  相似文献   

9.
[目的]结合当前国内玉米供需新形势,通过研究影响玉米供给的主要因素,探究农户种植行为改变动因,从而为保证玉米稳定供给提出建议。[方法]选取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4个地区1999—2017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基于Nerlove模型对东北地区玉米供给反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玉米市场价格对农户玉米生产决策的影响显著,玉米供给短期价格弹性较低,长期价格弹性较高,玉米生产具有较强的惯性,大豆市场价格、自然风险对玉米生产具有负向影响,由于收储细节不够完善、收购企业单方面标准使得临时收储制度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对提高农户种植积极性发挥作用有限。[结论]在临储取消后政府应积极搭建玉米产销协作平台,加强市场价格信息平台建设,保持“价补分离”政策的稳定性,进一步完善生产者补贴机制,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制度,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我国农业主要矛盾,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该研究旨在寻找我国农业供给侧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供给侧改革的思路和政策措施。[方法]文章运用供求平衡分析的方法,将我国农产品产量与平衡膳食条件下我国农产品需求量进行比较,进而确定我国农业供给侧存在问题。[结果]目前我国农业供给侧主要存在"三个过剩、两个不足":玉米生产过剩;蔬菜生产隐性过剩;畜禽肉类生产阶段性过剩;高品质农产品供应不足;国产蛋白饲料和奶类等农产品供应不足。[结论]该文据此提出了"蓄产能、调结构、控产量、提质量"的供给侧改革总体思路以及加强农业生产预警和宏观调控、推进农产品目标价格改革、加强市场环境和农产品品牌建设、设定大豆进口规模上限等建议,推动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相似文献   

1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四川省玉米产业转型发展策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随着中国粮食产量的"十二连增",国内农业生产的主要矛盾也逐步由总量不足转向结构性矛盾,其中玉米产业面临的矛盾尤为突出,玉米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中的首要任务。四川既是全国玉米生产的重要省份,也是玉米消费大省,如何推进玉米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产业转型发展还有待于思考。[方法]文章从供需平衡、供给结构、供给效益和供给效率4个角度分析了四川玉米产业供给侧的特征,同时从要素供给、社会化服务和产业链3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四川玉米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结果]四川玉米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变化,从口粮消费为主转变为以饲料、工业加工消费为主;草食畜牧业发展迅速,饲用作物需求量增大;农业科技支撑力度明显,玉米育种成就突出。[结论]提出从优化品种结构、推行种养循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拓展产业链等方面推进四川玉米产业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草食畜牧业是甘肃省传统优势产业和基础主导产业。近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加强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大做强草食畜牧业,引起各方关注。[方法]文章依据面板数据,分阶段总结了甘肃省草食畜牧业(以牛羊为主)的发展历程,梳理分析了甘肃省草食畜牧业发展现状及限制因素,并结合资源优势及生态特点,探索提出甘肃省草食畜牧业优化发展的措施。[结果]甘肃省草食畜牧业呈现出产业布局逐步优化、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良种繁育体系初步建立、规模化标准化程度明显提升、全产业链模式逐步形成、草畜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但也凸显出产业链条短、发展动力弱、品牌效应不明显、科技支撑作用不强、产业化水平低、环保问题多、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严峻、生态压力大等系列问题。[结论]今后甘肃省草食畜牧业应采取建立健全草食畜牧业标准化生产体系、草食畜牧业科技支撑体系、动物防疫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产业化经营管理体系、草产业开发体系等生态循环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分析2000~2013年四川省与广东省的农业结构及其变动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比较四川省与广东省的农业发展模式、农业经济水平等2个农业指标,分析比较2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差异,用以解析四川省与广东省农业经济差异性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四川省农业结构调整主要集中在以水稻等粮食为主的种植业与以生猪等肉类为主的畜牧业上;广东省农业结构调整主要集中在以粮食、水果为主的种植业与以水产品为主的渔业上。其中,种植业的增长对2省农业总产出增长的拉动能力均是最大,四川省的畜牧业、广东省的渔业对农业经济也有一定影响,而2省的林业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均为较小。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分析2000~2013年四川省与广东省的农业结构及其变动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比较四川省与广东省的农业发展模式、农业经济水平等2个农业指标和2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差异,用以解析四川省与广东省农业经济差异性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四川省农业结构调整主要集中在以水稻等粮食为主的种植业与以生猪等肉类为主的畜牧业上;广东省农业结构调整主要集中在以粮食、水果为主的种植业与以水产品为主的渔业上。其中,种植业的增长对2省农业总产出增长的拉动能力均是最大,四川省的畜牧业、广东省的渔业对农业经济也有一定影响,而2省的林业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均为较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粮食安全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评估粮食安全状况、分析粮食安全形势,可为科学选择新时期粮食安全战略路径、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促进经济持续发展、构建生态屏障提供决策依据。[方法]文章以粮食产销省份甘肃省为区域,选择粮食产消、粮食供需、口粮保障、粮食储备、粮食流通和粮食生产等6个指标,系统评价2010—2020年区域粮食安全状况;运用产销平衡区粮食安全预警模型,评估近10年甘肃省粮食储备、流通和供需等结构体系的安全性;采用GM (1, 1)模型和线性回归组合模型预测粮食生产趋势,评估近10年甘肃省粮食生产的稳定性。[结果](1)甘肃省粮食自给率高,人均粮食生产占有量达到了FAO要求的安全水准以上,粮食储备充裕并逐步向合理的储备规模调整,省内外粮食购进和外销保持稳定的流通态势,粮食总供求个别年份出现短缺轻警,总体保持紧平衡态势。(2)2021—2030年甘肃省粮食产量趋势增加,变化范围在1 159万~1 335万t,粮食生产实际产量高于趋势产量,但粮食生产波动指数年际间变幅较大,粮食生产的稳定性欠佳,且主要的口粮作物小麦呈隐性减产态势。[结论](1)政策支持、财政资金扶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在“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深化畜牧业国际合作是促进我国畜牧业向现代化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方法 文章简述分析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畜牧业发展以及双边畜产品贸易概况,并运用兰氏距离法、产业内贸易指数法以及随机前沿引力模型从不同视角分析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在畜牧业领域的合作潜力。结果 (1)金砖各国畜牧产业发展比较优势明显,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畜产品贸易份额持续上升;(2)中国与巴西、印度在畜牧业生产要素方面的互补指数分别为1.296和1.037,具有高度互补性,与俄罗斯、南非的互补性指数为0.707和0.391,处于中等偏高度水平;(3)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在畜产品贸易中整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贸易互补性较强,尤其是在肉类、奶类、蛋类产品上有很大的贸易互补性;(4)双边畜产品贸易效率呈波动上升趋势,整体效率水平较低,还有极大的畜产品贸易潜力可挖掘,贸易可提升空间巨大。结论 我国要积极与其他金砖国家在畜牧业资源、畜产品深加工、牲畜养殖、技术装备、畜产品贸易等多领域展开深入合作,实现畜牧业“走出去”与“引进来”,打造畜牧业新发展格局,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畜产品消费占食物消费比重逐渐上升,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与食物消费结构升级已经形成了历史性的交汇,但测度两者联系的研究不够充裕。文章探究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内在联系,有助于弥补城镇化和食物消费关联性的文献缺口,也可以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给相关部门提供一定参考。[方法]在统计描述中国畜产品消费历史特征的基础上,通过中国农业产业模型(CASM)对比分析不同城镇化背景下畜产品消费趋势,详细分析城镇化给畜产品消费带来的增长效应和结构效应。[结果]城镇化率越高,畜产品消费量就越多。从消费结构上看,未来脂肪和能量含量较高的猪肉消费比重下降较为明显,而富含蛋白质的牛羊肉、蛋类消费比重稍有增长,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兼重的奶类消费比重上升较为明显。脂肪含量相对较少且环保压力较小的禽类消费增长速度是肉类中最快的,且其增速在未来或将逐渐超过奶类。从城乡角度看,农村居民畜产品增长速度快于城镇,但城镇总体畜产品消费量多于农村。[结论]最后建议优化畜牧业产业布局、标准化流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发展;健全畜产品消费可追溯体系,在做好畜产品检验检疫的基础上,准确把握畜产品消费趋势,引导居民合理消费。  相似文献   

18.
[目的]畜禽养殖废弃物已成为我国农村环境的首要污染源,但其本身是一项较好的农业资源,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并存,政府和学者们皆提出"市场运作"思想,而当前畜禽养殖废弃物市场化利用水平低、市场化进程慢。通过选取我国畜禽养殖废弃物市场化作为研究对象,探究畜禽养殖废弃物市场化困境,结合四川邛崃的成功实践,提出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市场化的政策建议,实现资源化利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方法]文章主要采用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以市场经济学理论内容为研究框架,剖析当前畜禽养殖废弃物市场化困境,结合四川邛崃的实证分析提供经验借鉴,并提出政策建议。[结果]畜禽养殖废弃物市场运作面临较大困境:市场主体缺位;相关产品的市场价值低、供求脱节、价格扭曲、市场制度匮乏等,严重制约畜禽养殖废弃物的市场化利用。[结论]面对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的矛盾,畜禽养殖废弃物的市场化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但目前其市场化还处于萌芽、摸索阶段,应加强政府引导,科学界定相关环境产权,明确责权利;培育多元化市场参与主体,建立与完善畜禽养殖废弃物市场体系;积极探索多种市场运作模式等,实现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快推进面源污染的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