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7年刑法在对旧刑法中交通肇事罪进行修改的基础上,增添了"因逃逸致人死亡"之情节,相对提高了量刑幅度,本意是为解决频发的因逃逸致人死亡的交通肇事案件,但由于现实情况的复杂性,引发了理论界的讨论和实务界的困惑。本文旨在围绕刑法第133条和刑法基本理论,厘清基本概念,从罪过表现方面分析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法律认定问题。  相似文献   

2.
胡建新 《中国经贸》2009,(24):89-90
文章论述了交通肇事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区别,提出了区分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的主要方法;分析了我国恶性交通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指出了提高交通肇事罪的法定刑并不是遏制恶性交通事故频发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最高法院公布的两起醉酒驾车犯罪案件,均按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对行为人进行定罪处罚。其实两案的行为与情节有异,不可一概而论。在交通肇事案件中,行为人的主观状态存在复杂的罪过形式,具体行为不尽相同,可供刑法考量的情节也存在差异。现行法上的交通肇事罪因其本身在罪过形式和逃逸行为的界定等方面存在缺陷,无法评价所有的交通肇事情况。故重构交通肇事罪,增设交通肇事逃逸罪,并根据罪过的四种组合模式评价交通肇事案件,是摆脱现实窘境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4.
方伟 《魅力中国》2014,(19):309-309
刑法对自首有着一个比较抽象的条文规定,对职务犯罪自首问题没有另行规定,职务犯罪自首不同于一般犯罪的自首,其主体的特殊性及司法实践中的复杂性。使得职务犯罪自首在具体认定上产生了不少争议。本文拟从两高有关规定引伸探讨职务犯罪自首的认定。并结合司法实践中的不同程序阶段的“自首”.以此分析职务犯罪自首认定中相关的争议焦点。  相似文献   

5.
范飞 《魅力中国》2011,(3):219-220
本文从自首的概念、本质、认定以及对司法实践中遇到的复杂犯罪情形能否认定为自首分别予以详细阐述。司法实践应根据犯罪人主观上是否有自愿接受国家追诉的心理和客观上又有积极自首的行为来认定。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水路运输中的交通肇事行为是否属于交通肇事罪所保护的法益范围为出发点,在明确陆路运输属于传统意义上交通肇事罪法益保护范围的基础上,探讨水上交通肇事行为是否有参照铁路、航空两种交通条件下的单独罪名另立一新罪名的必要。通过比较水路交通条件与道路交通运输条件下交通肇事行为在犯罪构成上的异同,结合学界其他学者的不同观点,思考水上交通肇事行为是否属于交通肇事罪保护法益范围。  相似文献   

7.
交通肇事逃逸有关的问题成为交通肇事罪适用的重点和难点,表现在交通肇事逃选定义的狭隘性、交通肇事逃逸情节在刑法与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中的功能冲突、刑法应增设交通肇事逃逸罪.  相似文献   

8.
郝莉君 《魅力中国》2014,(17):286-286
本文从交通肇事罪“逃逸”与“逃逸致人死亡”的含义出发,分析了逃逸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在对交通肇事后逃逸及因逃逸致人死亡分别做出了法律定性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司法实务提出了针对该问题的立法及司法建议。  相似文献   

9.
李璨 《黑河学刊》2010,(12):90-90
要对归责原则进行分析,明确对交通事故侵权责任主体的认定。要明确交通事故侵权责任主体的认定的基础理论,并针对交通事故责任主体认定上的一些实际问题对新的侵权责任法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效率的追求越来越高,表现在交通方面,体现为交通工具在数量方面不断增多,速度方面越来越快,相应在交通中危险行为明显增多.交通肇事罪是日常生活中常见多发的犯罪,每年给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是触目惊心的.为了维护道路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该法已于今年5月1日起施行.可见国家对于道路交通引发的所有社会性问题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第二款和第七条对交通肇事罪指使逃逸共犯问题进行了具体解释。本文结合具体案例,从理论和实务角度,通过对因果关系认定、罪刑法定解释、共犯理论适用等问题的分析,认为应提高共犯理论的精确度、完善共犯理论兼具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势在必行;设立新的罪名:交通肇事逃逸罪。紧扣法律的精髓,依据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制定合理合情的法律法规,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图从我国交通肇事犯罪立法现状出发,对我国现有立法框架内的交通肇事罪进行思考,在借鉴国外其他国家和地区立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立法完善建议,以解决司法实务之争论.  相似文献   

13.
杨宁宁 《魅力中国》2014,(12):322-323
我国《刑法》第133条规定了交通肇事罪的具体内容以及如何处理交通肇事逃逸行为,但并有将肇事后逃逸行为罪名化。最高人民法院针对此问题进行了解释,也没有达到统一分歧的效果,使司法实践中准确认定惩处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带来了诸多不便。为了弥补这种缺陷更好地保护人民生命与财产安全,有必要将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在刑法条文中犯罪化,制定独立罪名。  相似文献   

14.
无人驾驶汽车具备高度自主性,由此也带来其行为的可解释性降低及不可预测性。传统侵权法关于机动车交通事故的责任认定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文从责任主体出发,在传统交通事故责任、产品责任的基础上研究其适用于无人驾驶汽车的具体障碍及解决方案,明晰责任主体,构建出产品责任、驾驶员责任及保险制度结合的无人驾驶汽车侵权责任制度。  相似文献   

15.
<正>犯罪嫌疑人在监视居住期间逃跑后再投案的,是否应认定为自首?在司法实践中,存在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犯罪嫌疑人在被公安机关监视居住后潜逃,后又主动归案,其归案完全是在其本人意志的决定下自动为之,因此其行为符合"自动投案"的本质属性,其投案后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应当认定为自首。  相似文献   

16.
醉驾入刑使得我国由醉酒驾驶引发的犯罪出现了危险驾驶罪、交通肇事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三罪并立的局面。司法实践中,这些犯罪的界限比较模糊难以把握.如何区分醉驾型危险驾驶罪与交通肇事罪、醉驾型危险驾驶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罪、交通肇事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界限,是醉酒驾车犯罪刑法适用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历史角度分析了自首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和重要性。对我国刑法的自首制度的特征及其在司法实践认定中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在实践中经常遇到的自首疑难问题的理解和分析和对于立法的建议。强调正确把握自首制度,对我国刑事司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我国新刑法第133条对交通肇事罪的定罪处罚作了专门的规定。这一规定引起了刑法理论界对交通肇事逃逸问题的广泛关注,专门研究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如何定性处理也成为司法实践中的热点问题之一。文章认为,在交通肇事者的“逃逸”行为之后的肇事者行为,应当分作为和不作为,分别以不同的罪名作相应的转化来处理。  相似文献   

19.
交通事故认定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通事故认定是交通事故处理过程中最为关键和核心的环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安全法》及其相配套的法规,文章论述了交通事故认定的概念与任务;探讨了其性质、特征、价值取向;分析了实践中交警对故意造成交通事故的处理权限,交通事故认定的救济,证据标准与交通事故认定,证据种类与交通事故认定书等有关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20.
闵靓  万平  曾群 《老区建设》2010,(20):27-29
为了更加规范对交通事故的处理规则,加强对交通事故受害人权益的保护,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在对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的规则、原则和责任认定、主体的确定和标准等方面都更加科学了。本文认为交通事故认定书的性质是诉讼证据的一种,不能将行政法上的责任与民法上的责任相混同,认定书只能作为确定民事赔偿责任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