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目前我国的改革和经济的发展都面临着一定困难,能否再次以增发国债的方法来拉动需求,保障我国经济的适度增长,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界极为关注.不少人对我国进一步增大国债的发行规模表示怀疑,认为受我国财政承受债务能力的限制.增发国债的空间已经很小,动用国债来启动经济的可能性不大.然而笔者并不这样认为,现就我国当前国债的发行和运作问题.提出有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介绍了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因素,分析了国债规模扩张中存在的风险,对我国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最后提出改进我国国债规模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增长,我国国债发行的规模也不断扩大。本文选取了GDP、财政收支等几个宏观指标,运用协整理论分析了这些宏观变量对国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宏观经济的增长与国债规模之间存在着格兰杰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4.
1999年 ,我国共发行了 4 10 5.0 3亿元新国债 ,创历史之最 ,比 1998年增加了 2 0 7亿元 ,其中向社会发行凭证式国债 152 9亿元 ,向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机构发行定向国债 6 0 .0 3亿元 ,发行可流通记账式国债 2 4 2 6亿元。如此巨大规模的国债发行是怎样取得成功的呢 ?国债发行有什么作用呢 ?承销商积极配合。上市国债的顺利发行 ,与国债市场的参与者和推销者的辛勤努力是分不开的。全国各家银行的营业网点和财政系统的国债服务部 ,为了做好国债发行这项利国利民的工作 ,精心组织 ,周密安排 ,以方便城乡居民个人认购为出发点 ,积极采取延长营…  相似文献   

5.
孙凡 《中国市场》2012,(40):78-80
发行国债,是我国政府弥补财政赤字和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国债规模是否适度关系着国民经济能否健康发展。我国国债的发行数量历年来呈现增长的趋势,这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影响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最重要因素是居民储蓄、GDP、国债还本付息额和财政赤字等。  相似文献   

6.
国债发行是我国政府弥补财政收支差额、缓解对政压力和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国债发行规模是否适度既直接影响政府宏砚调控力度和效果.也关系到国民经济健康有序运行及社会安定,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从计量经济模型分析的角度,运用1990-2007年的样本数据,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定量分析了国债发行规模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认为影响我国国债发行规模最主要的因素是财政赤字和国债年末余额,其次是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储蓄,上述各个变量间也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最后,对如何较好的控制国债规模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张吉馨 《商》2012,(16):119-119
国债作为政府缓解财政压力和宏观调控的工具,运用得当可以实现宏观调控目标、促进经济增长。但如果国债发行规模不当就会带来不可忽视的财政风险。对此,应从优化国债结构、规范国债市场运行、调整国债投资规模与方向等方面规避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前,国的国债发行规模偏大,债务依存度高,流通市场不够完善。要使我国国债体制跟上世界经济发展步伐,国债必须从发行、流通、偿还制度上进行创新,推进国债利率市场化,实现国债品种多样化,促进国债期限分布平缓化及发行方式竞争化,推动国债发行市场投资主体机构化,提高国债市场运行效率,促进国债流通市场对外开放。  相似文献   

9.
我国国债的发行规模已呈几何级数增长,发行国债已成为弥补财政赤字和债务还本付息的主要手段。从债务依存度、国债偿债率、国债负担率及居民的应债力来看,我国政府进一步扩大国债发行规模尚有余地,但亟需解决好国债的期限结构,释放国民应债能力和国债持有者结构问题,扩大国债市场的发行空间。  相似文献   

10.
国债,也称公债,它是政府通过借款或发行有价证券,向国内、外筹集财政资金所形成的一种债权债务关系,是以国家(政府)作为国债的债务人,由中央财政承担还本付息的国家信用的基本形式。国债具有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调节经济运行的三大功能。依据国民经济发展状况,扩大国债发行额度,这是近几年来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加强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举措之一。 由于国债具有偿还性,因此就有个举债规模是否适度的问题。它主要取决于三大因素:一是居民的应债能力;二是国家的偿债能力;三是国债的使用效益。对此予以考察分析,正确…  相似文献   

11.
中国式分权的特殊性集中体现在经济上的分权与政治上的集中管理体制的紧密结合。中国经济改革始终围绕着如何在垂直的政治治理体制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关系,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分税制改革以来,虽然政府间财政收入划分相对清晰,但支出责任并没有被正式划分。中国地方政府支出也因此表现出一些值得关注的特点,并给中国的长期经济增长带来风险。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调控宏观经济的两种最重要手段,为了保障宏观经济平稳的运行,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适时、适当地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十分重要。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行,财政政策在我国的经济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财政政策根据稳定经济的需要,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  相似文献   

13.
刘小勇 《财贸研究》2011,22(2):73-79
利用1986—2008年中国大陆各省市场分割指数面板数据,从实证的角度检验地方政府市场分割对财政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市场分割会阻碍地区财政收入增长,并且存在显著的跨地区和跨时效应;财政分权和经济增长是促进地区财政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利用协整理论对1952-2003年中国财政支出与GDP之间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认为:中国的财政支出与GDP之间存在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作用;中国财政支出与GDP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和短期动态调整机制;中国的财政支出对GDP的弹性小于1。  相似文献   

15.
基于经济增长的最优财政支出结构模型的理论推导表明,各项财政支出的所占份额要和自身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成正比例。中国大陆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滞后一期预算内财政支出项目对经济增长的实证结果显示:经济建设类支出能快速地、显著地拉动辖区经济增长,科教文卫类支出和行政管理类支出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较强,社保类支出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最小,且各类财政支出的产出弹性系数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challenges the viewpoint that fiscal revenue concentration ratio in China is too high. First, this paper estimates China's nominal and real fiscal revenue concentration ratios at both budgetary and full‐calibre levels, and makes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using all available data of the IMF's GFS database for both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revealing five stylised facts that expresses serious doubts about the statement that fiscal revenue concentration ratio in China is too high. Second, the paper proposes four indicators to measure asymmetric degree of China's central fiscal revenue concentration ratio and expenditure concentration ratio to identify whether fiscal revenue concentration ratio in China is too high. The results show that: (i) central fiscal revenue concentration ratio is lower and (ii) compared with asymmetric degree of China's central budgetary fiscal revenue concentration ratio and expenditure concentration ratio, asymmetric degree of China's central full‐calibre fiscal revenue concentration ratio and expenditure concentration ratio is more serious, indicating that the central full‐calibre revenue concentration ratio is much lower. Therefore, this paper not only disproves the view that China's fiscal revenue concentration ratio is too high, but also shows that China's fiscal revenue concentration ratio, especially at a full‐calibre level, is much lower. Further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shows that asymmetric degree of China's central fiscal revenue concentration ratio and expenditure concentration ratio is ranked third in the world, and Chinese central government has the lowest ability to undertake full‐calibre fiscal expenditure among the world's countries. Finally, following the State Council's guidance on properly increasing central authority, the paper argues that it is necessary fo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o improve central fiscal revenue concentration ratio, especially at the full‐calibre level.  相似文献   

17.
万春  许莉 《财贸研究》2006,17(2):85-91
本文以中国1978-2003年的财政预算内收支数据为样本,分析财政预算内收入、预算内支出、经济增长等变量的长期稳定性和它们之间的均衡关系,发现,虽然1998-2003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加剧了数据的波动性,但预算内收入与其子项目之间、预算内支出与其分项目之间、预算内收支与经济增长之间均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表明预算内收入结构(即预算内收入和其组成子项的比例关系)和预算内支出结构具有稳定性,财政预算内收支活动稳定而又积极地促进了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8.
政府收入规模不仅体现了政府的财政能力,而且反映着国民收入分配基本格局及政府在其中的地位。纵观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劳动者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比持续下降的事实,要实现"让劳动者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目标,有必要适度控制政府收入规模。政府支出结构反映着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我国政府职能向公共服务型转变,必然要求政府支出内容上逐步减少经济建设支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更好发挥作用;逐步控制和适度削减政府行政性开支,建设一个节俭高效的政府组织;逐步增加民生开支和社会福利开支,不断提高民生福祉。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地区经济增长、地方政府效率等环境变量对财政预决算偏差的影响,本文构建三个理论假设并通过面板数据协整模型、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及面板计量模型等方法对其进行检验,结果符合预期。研究表明:上述各要素之间存在长期和短期稳定关系;地区经济增长对预决算偏差的影响最为显著,呈现正向扩大效应;地方政府效率与预决算偏差的长期关系更加稳定,且对预决算偏差具负向冲击力;财政预决算偏差中,支出偏离度与收入偏离度的关系微弱,弹性系数较低。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为缩小预决算偏差,我国应优化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体系,降低GDP指标权重,重视提升地方政府效率,推进建设规范有序的现代财政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20.
生财、聚财、用财,其中生财是根本,聚财是关键。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财政实力得到了极大增强。但是地方财政困难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困难就更加显著。本文以欠发达地区财政收入增长影响因素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选取样本地区山东省菏泽市1994-2009年的GDP以及三次产业增加值等数据,采用弹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及自向量回归模型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通过对样本的分析,本文认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收入增长要遵循可持续增长的道路。提出要加强服务意识,培植适合本地发展的骨干财源以及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等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