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0 毫秒
1.
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和创新能力是市场发展的重要基石,在家族涉入情形下,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及创新偏好一直存在很多争议。基于家族企业治理理论,探讨家族企业社会责任与双元创新的关系,将家族传承期中的二代交接作为调节机制,研究其在两者间的调节效应。利用2009-2018年中国家族上市企业数据为研究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给企业创新带来了大量有效资源,对家族企业利用式创新和开发式创新行为均能起到促进效应。但与开发式创新相比,企业社会责任对利用式创新行为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在考虑家族传承这一情景因素后,二代交接导致企业呈现出较为保守的战略导向,其正向调节企业社会责任与利用式创新的关系;而对于开发式创新而言,其调节效应恰好相反。从家族企业社会责任视角出发,对创新类别进行划分,有助于加深对家族企业创新行为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为定量地刻画企业技术创新意识的结构效应,阐释了企业技术创新意识、企业技术创新行为和企业技术经济绩效等概念,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意识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行为、企业技术创新行为提升企业技术经济绩效的理论假设,运用跨地区的调查问卷数据,对理论假设作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所提研究假设在整体上成立。研究还发现,企业主动创新意识比企业创新压力意识、企业技术引进行为比企业技术开发行为的结构效应更为明显,并获得某些政策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合理的技术创新的直接经济效果以及企业竞争力的结构,由此探讨了技术创新增强我国企业竞争力的机制;并通过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与产出的分析,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合理化问题;进而指出企业技术创新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能源消费和供给的重要性使得政府给予能源企业技术创新更多关注和支持,能源企业经营存在较大风险使得能源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呈现一定特殊性。以我国能源企业2013-2018年技术创新投入与产出能力指标为样本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和动态面板门槛效应模型,在评价能源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分别研究能源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能力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及企业规模门槛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能源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和综合能力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而产出能力的表现并不显著。研究结果可为国家和能源企业的技术政策制定和创新投入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赵伟  谢宗棠 《当代经济》2023,(2):101-110
运用2012—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从企业创新的“量”与“质”方面来考察企业创新能力,并将知识产权保护纳入研究框架,利用调节效应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来实证检验知识产权保护在企业创新能力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从调节效应来看,企业创新数量对企业财务绩效起到促进作用,而知识产权保护强化了这种促进作用,同理,企业创新质量如是。此外,在知识产权保护的作用下,高质量企业技术创新比低质量企业技术创新更有利于提升企业未来的财务绩效。从门槛效应来看,在知识产权保护下,企业创新数量对企业财务绩效通过单门槛检验,促进作用不断增加;低质量企业创新对企业财务绩效通过双门槛检验,由抑制作用转为促进作用,且促进作用愈来愈大;高质量企业创新对企业财务绩效通过单门槛检验,由抑制作用转为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风险投资对初创企业技术创新产出的影响,基于中介效应模型,结合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和静态面板回归分析方法,对创业板上市公司样本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有风险投资参与的初创企业技术创新产出高于无风险投资参与的初创企业,且风险投资持股比例越高,对初创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越显著。不同背景的风险投资对初创企业技术创新产出的影响不同:政府风险投资和外资风险投资持股比例越高的初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越高,且政府背景风险投资最为有效,外资背景风险投资次之;研发投入在风险投资与技术创新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即风险投资通过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共同影响初创企业技术创新产出。  相似文献   

7.
军民融合企业发展对制度环境具有高度依赖性,政府支持和引导对企业创新行为具有重要作用。政策目标是政策工具实施效果的评判基准,并且导致政策工具发挥不同作用。利用国泰安数据库213家军民融合板块上市公司2008—2016年非平衡面板数据,对产业扶持和技术创新型创新补贴政策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产业扶持型补贴对于国有企业的研发投入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技术创新型补贴政策对国有及非国有军工企业研发活动均具有显著激励作用,且对非国有企业研发活动的激励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中国经济脱实向虚趋势愈发明显,出现企业过度金融化现象。在上述背景下,基于烙印理论,以沪深A股2010—2019年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技术背景CEO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机理与作用效果。结果发现:技术背景CEO对企业金融化行为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创新投入对企业金融化具有挤出效应,且在技术背景CEO抑制企业金融化的作用路径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企业社会责任和数字化程度正向调节技术背景CEO对创新投入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在高不确定性环境中,整体样本企业技术背景CEO依然坚持弃虚从实,但民营企业技术背景CEO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不显著。从管理者行为视角,拓展烙印理论在企业投资决策中应用,丰富高管特征与企业金融化关系研究,防范企业脱实向虚,从而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9.
关于政府研发资助能否促进企业研发创新活动以及在创新过程中如何更有效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基于理论分析,提出了政府研发资助促进企业创新的有效性以及激励效应存在异质性的假说,利用工业企业的创新活动数据检验了中国政府研发资助对企业研发创新活动的影响效应。总体来看,政府研发资助对企业自身研发投入存在激励作用,同时也会提升企业研发创新的专利和新产品的产出水平。政府资助的激励效应存在企业异质性,在企业规模越大、人力资本水平越高、劳动生产效率越高的企业中,政府资助的激励效应越大,并且对非国有企业的研发创新产出的促进效用要高于国有企业。另外,本文还发现科技活动的产出更多地依赖于研发人员的贡献。政府对企业研发创新进行资助时,应该根据企业具体的微观特征,制定针对性的资助方式,更有效地发挥政府资助的激励效应。  相似文献   

10.
笔者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以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作用机制为切入点,构建了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与企业社会责任内外部效应的关系模型,以中国百强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社会责任效应的发生沿袭着由外而内的路径,达到影响企业价值的经济后果,促使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竞争力理论,运用统计学的相关分析理论模型、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以及基于三重底线和利益相关方理论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实证分析企业社会责任(CSR)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基于部分中国上市公司数据(2009年)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竞争力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一个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越多,其竞争力就越大;反之亦然,一个企业竞争力越大,相应地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2.
黄俊  贾煜  秦颖  陈波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22):116-121
随着知识经济和创造力时代的到来,基于员工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但国内关于社会责任与员工创新的研究仍付之阙如。基于社会认同理论,利用国内4家大型食品企业员工与主管的匹配数据,探究了企业员工责任(Corporate Employee Responsibility)对员工创新行为(Employee Innovation Behavior)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员工感知的企业员工责任不仅可以直接正向影响员工创新行为,而且能够通过提升员工工作满足和工作投入对员工创新行为产生间接正向影响,员工工作满足和工作投入在员工感知的企业员工责任和员工创新行为之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3.
国际上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核心内容和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中所要求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理念有很多共通之处是增强软实力的重要方面,是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的重受内容是可以惜助增强软实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14.
创新的外部效应对企业研发投入有怎样的影响?现有分析普遍认为知识溢出即创新的正外部效应对企业研发投入具有单调抑制作用,然而大量实证研究表明二者关系是非单调的,对此尚缺乏系统的理论建构。鉴于此,构建关于企业研发投入的局部均衡模型,将创新的正负外部性纳入统一分析框架,研究两类创新外部效应对企业研发投入的非单调影响以及竞争均衡的稳定性和效率问题,并选取我国34个行业面板数据,对创新的外部效应与企业研发投入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第一,若创新的净外部效应为正,当行业研发投入较低时,企业研发投入随正外部效应增强或负外部效应减弱而提高;与此相反,当行业研发投入较高时,企业研发投入随正外部效应增强或负外部效应减弱而降低。第二,若创新的净外部效应为负,则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分别对企业研发投入具有单调的促进与抑制作用。在竞争均衡的企业效率方面,研究结果表明:若创新的净外部效应为正,竞争均衡企业的研发投入低于社会最优水平;若创新的净外部效应为负,则竞争均衡企业的研发投入高于社会最优水平。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提出的背景和涵义出发,分析了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经济效益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指出要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规范企业行为,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其追求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使二者良性互动,以最大限度的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这才是企业发展的长久之计.  相似文献   

16.
现阶段,房地产企业行为出现的一系列失范,引起了业界内外的关注。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统筹发展,也对各行业社会责任的树立和增强,提出了要求。我们认为房地产企业社会责任感的增强尤为重要。除了强调诚信机制的建立外,更应从“企业公民”的角度,让房地产企业正视其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从而规范其行为。  相似文献   

17.
肖利平  罗艺 《技术经济》2023,42(3):114-125
基于同群效应理论视角构建董监高任职网络,利用2010—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样本,研究焦点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是否受到同群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即董监高任职网络中是否存在企业技术创新同群效应,并进一步分析传导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同群企业的技术创新对焦点企业技术创新有显著促进作用。第二,同群企业技术创新通过激发焦点企业创新动机、优化焦点企业创新过程来促进焦点企业创新。第三,由于基于网络关联的内部信息渠道与外部信息渠道存在替代关系,董监高任职网络中的同群效应在外部信息环境较差时发挥更大作用。本文基于新的网络视角深化和丰富了企业创新同群效应及其机制研究,为创新重要性日益突出、企业联结日益密切背景下的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政策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技术创新所得税激励政策效应的发挥不但取决于政策本身的制度设计,还取决于企业投资行为对税收政策的敏感性。技术创新所得税激励政策作为制度驱动,既受到企业自身行为的约束,又与企业内部研发驱动机制相互作用。在企业行为理论框架下,运用随机效应模型,以2009—2013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对企业行为约束下中国技术创新所得税激励政策效应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税收优惠政策形成的税收补贴通过转化为企业内部资源、降低研发投资风险,使得企业内部驱动机制对研发支出的积极作用增强;所得税激励政策本身并未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产生显著的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化与超竞争趋势下,服务增强和技术创新成为我国制造企业实现价值链攀升的关键。相比于技术创新,服务增强的作用机制仍存在争议。因此,将服务增强与技术创新纳入同一框架,深入分析制造企业服务增强对技术创新及企业绩效的影响,并探讨了环境动荡性对服务增强与企业绩效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支持企业产品的服务增强(SSP)对技术创新和企业绩效呈倒U型影响,而支持客户行为的服务增强(SSC)对技术创新和企业绩效有促进作用;技术创新在服务增强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中发挥“桥梁”作用;环境动荡性对SSP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不存在调节作用,但正向调节SSC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聘用有学术经历的人担任高管是企业在市场中寻求技术创新资源、获取与维持创新优势的重要手段。以2011-2018年我国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探讨高管学术经历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结果显示:总体上,高管学术经历对我国企业创新具有显著提升作用;当高管位居关键职位时学术经历的创新提升效应反而出现下降;随着学术高管占比的提升,学术经历的创新提升效应同样呈下降趋势;学术高管对创新投入的提升效应大于创新产出,创新绩效有待提高。以上结果说明高管学术经历对我国企业创新具有“双刃剑”效应。一方面,吸引学术高管参与企业管理能显著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学者的复杂性使得这种正向作用受到抑制,呈现出非线性特征。相关结论丰富了企业创新和高层梯队理论,为企业高管聘用决策提供了有益借鉴,也为我国合理制定政策、引导科研人员投身“双创”活动提供了微观层面的经验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