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贾春峰 《上海国资》2005,(11):29-29
透过“青岛现象”,透过当前国际上的企业发展动态,有几个核心的变化正在成为决定企业发展成败的关键。一是企业家素质、决策力与人格魅力越来越重要。青岛是一个出名牌的地方,也是出企业家、出名企业家的地方,在把自己打造为一个名牌城市的同时,青岛也成为了一个“企业家城市”。在这个时代,企业  相似文献   

2.
企业的领导人就好比是企业的“指挥棒”,是企业重大决策的制定者和实现企业目标的指挥者。对国内大多数的民营企业来说,企业的寿命与企业家的“寿命”相连,企业的健康状况与企业家的“健康状况”挂钩。因此,选拔、培养好企业接班人,对于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解码”企业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到现在为止。至少有95%的人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企业文化。”一位专家坦言。 从1982年开始传入中国,企业文化在中国已经存在了24年,期间,“中国式企业文化”曾一遭遇“死胡同”,面对国外企业文化模式的盲目崇拜更是曾将一大批的中国企业带入歧途。 直到现在,很多中国的企业家对于企业文化建设仍然“半信半疑”。 不过,在2006年年底,国资委主办的一个企业文化建设推进会引起国内企业家们对企业文化的极大关注。 那么,到底什么是企业文化?目前的中国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企业文化?为此《中国经济周刊》采访了国资委副主任王瑞样,原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徐惟诚,中国企业文化研究支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等人,希望通过与这些常年关注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官员、学者的交流,探寻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内涵和建设之路。[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中国经济快讯》2007,(4):14-20
“到现在为止。至少有95%的人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企业文化。”一位专家坦言。 从1982年开始传入中国,企业文化在中国已经存在了24年,期间,“中国式企业文化”曾一遭遇“死胡同”,面对国外企业文化模式的盲目崇拜更是曾将一大批的中国企业带入歧途。 直到现在,很多中国的企业家对于企业文化建设仍然“半信半疑”。 不过,在2006年年底,国资委主办的一个企业文化建设推进会引起国内企业家们对企业文化的极大关注。 那么,到底什么是企业文化?目前的中国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企业文化?为此《中国经济周刊》采访了国资委副主任王瑞样,原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徐惟诚,中国企业文化研究支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等人,希望通过与这些常年关注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官员、学者的交流,探寻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内涵和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5.
笔者曾经看过一篇报道,“某某民营企业高薪抢政工师”,很是心动。细看端倪,因为民营企业家深知一个道理,“员工齐心是最大的生产力”。由于公司员工来自五湖四海,不同文化、不同习俗经常引发员工之间的矛盾,花掉了企业大量精力,所以迫切需要有专门人才来调和企业里的人际关系。这些政工干部“润滑”了员工关系,增加了企业和谐度,提高了企业“软实力”,被称为“企业和谐师”。  相似文献   

6.
两千年前,我国的军事家孙膑就在《计篇》中写到:“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所谓“庙算”,就是“战略谋划”之意。而在今天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许多中小企业家“庙算”不足的问题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中国企业家普遍的短视行为  在每个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任何时候,都要面临许多关系企业命运的战略选择。这些选择不仅涉及到企业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利益与风险的关系,也往往关乎企业家个人的成败。这个时候,对于掌握企业命运的企业家来说,最需要的就是高瞻远瞩地进行思考,并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有效地指导企业的发展。然而…  相似文献   

7.
2007年度“全国优秀施工企业”“全国优秀施工企业家”的评选工作,经企业自愿申报,行业、地方协会推荐,“双优”评审委员会办公室初审。“双优”评审委员会最终审定,2007年度全国优秀施工企业257家,全国优秀施工企业家221名。现已在中国工程建设网公示。  相似文献   

8.
编者按: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中明确指出: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对他们中的优秀分子都要表彰。为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进一步推进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本刊自今年第一期起,推出“精英谱”栏目,每期报道一位中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家,旨在发扬企业家的创业精神,从他们的可歌可泣的创业过程当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使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及企业家们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企业家》杂志曾作过一个权威统计,10年前评选出的首届20名“全国优秀企业家”中,1人病逝、1人叛逃、3人高升、5人离退休、6人辞职、免职、停职……仍在原企业任职的仅剩4人!这些“全国优秀企业家”优秀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一定有人做错事了;而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不止有人做错事,而是有人犯罪了;要知道.优秀企业家是现代国家的脊梁,同为优秀企业家,松下的松下幸之助、IBM的老沃森、通用电器的韦尔奇,誉满全球的艾柯卡,都在企业干满了60岁,有的还干过80岁!中国企业家总是“明星”变“流星”。原因何在2飞龙集团总…  相似文献   

10.
“走出去”是我国对外开放实现从“市场换技术、换资金”到“市场换市场”的战略转折点。近年来,我国海外投资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正走出国门,融入世界经济。但是也要看到,目前我国企业“走出去”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企业跨国经营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致使很多国内企业在海外投资失败,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本文在对国内企业境外投资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国内一些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郭莉  汤平 《首都经济》2008,(2):89-91
“我们的第二轮私募很快完成”。佳美集团的刘佳在一个休闲场合说出的这句话。彼时是在一个企业家的私人聚会上,休闲时间的企业家们经常聊的话题还是离不开企业如何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2.
宋新宇回到中国,这是中国企业家的一大幸事。宋博士的理性思考以及理性总结是中国企业家的一笔宝贵财富,它至少让我们懂得许多获得成功的原理和法则。“我希望40年后。当我已经老的时候,还有很多中国企业在说,曾经有一个叫宋新宇的人帮助过我们的企业,我们获益匪浅。这就足够了。”这是宋新宇常说的一句话。  相似文献   

13.
“世贸组织不是聚宝盆,也非万丈深渊,我国加入WTO,机遇与挑战并存。关键是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趋利避害,发展自己。”在宁波举行的2000浙江省投资贸易洽谈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谢伏瞻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和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出发,畅谈了中国“入世”后,参与国际竞争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4.
由江干区工商联、江干区总工会联合举办的“关爱员工、实现双赢”为主题的非公企业首届企业家爱员工、员工爱企业的“双爱双评”活动日前正式启动。 活动宗旨为建立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引导广大民营企业家“爱国、敬业、减信、守法、贡献”,号召广大企业员工,热爱本职工作,主动关心企业发展,积极为企业健康发展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5.
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经验永远居于核心地位。问题是.如果老板仅仅凭着经验而不是用知识经营和管理企业,那么当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变化超出了他“经验圈子”的边界时,企业的发展就往往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6.
企业社会责任正在成为一个被误读的词语。在各种语境中,企业社会责任似乎等同于捐钱做慈善,做“好人好事”。于是,一种吊诡的社会现象产生了:一些企业家一方面捐款做慈善,美其名目尽“企业社会责任”;一方面在生产伪劣产品、  相似文献   

17.
前些时候,在与一位有卓越成就的企业家闲聊中了解到,目前,在我国企业家队伍中存在一种超越常规的心态。这位企业家坦诚地告诉笔者:“我实在不愿意媒体宣扬我的企业和我个人的业绩,因为这种宣传有意或无意地会加速我的企业垮台和我个人的失败。”接着这位企业家扳起五指诉说了10多位都曾红极一时的企业家先后“落马”的情况,如改革开放较早时期的步鑫生、马胜利、张兴让、关广梅、年广九、钟沛等。  相似文献   

18.
作为企业战略的一部分,人才培养始终是每个企业头等大事,毕竟一切事情都得由人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大学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对于国内企业来说,不管是舶来品也好,还是应运而生也罢,企业大学正在成为如今的时髦词汇,不少企业家也纷纷挂上了“校长”的头衔。据专业研究企业大学的凯洛格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企业大学粗算大约在两百多家,但真正活跃、真正称得上企业大学的估计也就在四五十家。从这个意义上讲,虽然有一些企业大学已经运作得不错,然而依然无法掩饰中国本土企业大学的盲动与浮躁。  相似文献   

19.
田辉 《上海改革》1995,(11):46-47
所谓“两个耗子”,只是一个比喻。在西方发达国家里,有人把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视为经济增长的“两个车轮”;在我国企业改革过程中人们则常说改革和管理是推动企业前进的“两个轮子”。尽管这两种说法略有差异.但都强调了管理,可见管理之重要。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企业史上,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2006年做出的“鹰的重生”反省序列,是中国企业家反省的一个里程碑。现在.李东生带领他的团队。一起反思走过的30年岁月的心路历程。形成了企业史书《鹰的重生》。去年,李东生在与稻盛和夫对话时,稻盛和夫对TCL“鹰的重生”这段历史与心路历程,特别感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