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言信 《企业经济》2003,(6):190-192
机构投资者和散户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上投资博弈对我国股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之间的静态乃至动态博弈,使得股市按照他们之间势力的消长、投资行为的变化而变化。当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资金占市值较小,比如说小于20%时,股市上的投资者的行为将会偏离理性,从而引起股市的波动。为此,本文提出了发展机构投资者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资本市场并非有效",股票市场上投资者情绪对公司的实体投资行为具有重大影响。被监管层寄予厚望的机构投资者从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上述重大影响的助推器抑或制衡器,深层的作用机理又是什么?运用行为公司金融理论,研究发现,公司资本投资决策倾向于遵循机构投资者的"专家意见",机构投资者是投资者情绪影响公司资本投资的"助推器","管理者信心"是上述助推功能得以发挥的重要渠道。上述研究发现有助于从微观企业的视角,有效识别机构投资者在股票市场影响实体经济中的角色,为监管层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制定和执行有关机构投资者的政策提供依据;也有益于公司管理层科学理解机构投资者传递的信息,合理规避决策过程中的"专家陷阱"。  相似文献   

3.
本文选取2010~2019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共同机构投资者对企业非效率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共同机构投资者能够抑制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包括投资不足与投资过度;共同机构投资者主要通过缓解代理问题、修正管理者认知偏差,从而抑制企业非效率投资。而且,管理者能力越弱、企业所处地区的市场化水平越高,共同机构投资者对企业非效率投资的抑制作用越明显。上述结论为企业提高投资效率提供了有益启示,同时对于促进我国资本市场深化改革与经济转型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是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非理性程度直接影响着市场的健康稳定。本文基于有情境元素的问卷调查,构建包含投资者类别为自变量,年龄和性别为控制变量,16种常见非理性行为为因变量的分析框架,实证检验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差异。结果表明,中国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都存在严重的非理性行为;相比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非理性程度更为严重;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在偏好逆转、证实性偏差、沉没成本、模糊厌恶、处置效应和损失厌恶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为投资者防范非理性行为提供建议,为市场稳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分析机构投资者持股、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及机构投资者类型这三方面与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之间的相关关系,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负相关,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负相关,机构投资者类型中证券、基金公司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负相关,券商、社保基金、保险公司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不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2009-2011年披露的半年度证券投资基金为样本,将机构投资者分类为积极、消极和混合三类后,提取了机构投资者的持股异质性变量。然后以2009-2011年沪深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机构投资者整体持股以及持股异质性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整体持股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呈负相关关系;机构投资者的积极持股行为与盈余管理负相关;而机构投资者的消极持股行为与盈余管理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邱美凤 《财会通讯》2021,(14):76-80
文章选用制造业上市公司2007—2017年季度数据,分析投资者非理性高涨、非理性低落对企业显性财务迎合、隐性财务迎合行为的影响,并进一步观察企业管理者与所有者之间的代理冲突对二者关系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投资者非理性高涨对研发投资存在负影响,对股权投资和盈余管理存在正影响,投资者非理性低落对研发投资和股权投资存在正影响,对盈余管理存在负影响.在投资者情绪高涨期,代理成本对企业财务行为迎合投资者非理性有促进作用,而在投资者情绪低落期,代理成本对财务盈余管理迎合投资者情绪不产生调节作用,对研发投资迎合存在逆向调节作用,对股权投资迎合存在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的战略指导下,机构投资者在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日益上升,在证券市场中的影响逐渐加大,正逐步成为市场的主导。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是我国机构投资者的重要成员之一,研究其投资行为,对于各类机构投资者的协调发展,进一步促进证券市场的稳定、提高成熟度和市场效率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章选择2012年第四季度到2018年第三季度深圳A股市场个股的净买入和净卖出的公募基金数量数据,采用LSV模型测算了机构投资者的羊群行为强度,分析机构投资者羊群行为的演变态势,并分析其对上市企业资本绩效和经营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深圳A股市场的机构投资者羊群效应是存在的,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卖方的机构投资者羊群行为高于买方.机构投资者羊群行为降低了企业股价收益率,但加大了股价波动,此外机构投资者羊群行为也显著降低了企业长短期财务绩效.结论表明现阶段我国机构投资者羊群行为未能起到"市场稳定器"的作用,也未发挥参与企业治理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我国股票市场体现着明显的羊群行为特征,因此要大力发展以开放式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提高机构投资者的素质和投资能力,加强对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监管,加强资本市场深层次的制度改革,提高信息透明度,同时提高对中小投资者的教育。  相似文献   

11.
张礼治 《价值工程》2022,41(3):166-168
投资者行为会对公司特质风险产生直接的影响。文章以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探讨机构投资者对投资组合中不同权重公司的治理差异。研究表明,机构投资者持股显著抑制了相对权重较高的公司特质风险的上升,即发挥了积极的监督效应。现有关于机构投资者的研究大都基于总持股比例,对于投资组合权重的考虑明显缺乏,文章的结论有助于丰富机构投资者治理效应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2.
共同机构投资者存在合谋观和治理观,其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以2007—2020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考察共同机构投资者对企业审计费用的影响。结果显示:共同机构投资者与审计费用显著正相关,相较于无共同机构投资者的企业,有共同机构投资者企业的审计费用平均高3.30%个标准差。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共同机构投资者为了使投资组合价值最大化,会与组合内企业形成合谋,增加企业真实盈余管理,提高组合内企业信息壁垒。进一步分析发现:分析师跟踪数量较多时,共同机构投资者导致审计费用增加更明显;而行业竞争程度低、高管持股以及短期偿债压力较小则会削弱两者的正向关系。研究的对象不再仅局限于单一企业和单一机构投资者,而是聚焦于投资组合整体,拓展了共同机构投资者的经济后果以及审计费用的影响因素研究。  相似文献   

13.
基于社会网络理论,以2007~2018年A股上市公司前十大股东中的机构投资者为样本,研究机构投资者网络中心性对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机构投资者网络中心性能显著提高公司投资效率,这一影响主要在公司过度投资的情形下发生,而在投资不足时则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机构投资者网络中心性对公司投资效率的积极治理作用主要发生在非国有公司中,在国有公司中则受到抑制;投资者保护水平未能在机构投资者网络中心性与公司投资效率之间发挥调节作用;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则会影响机构投资者网络中心性对公司投资效率的治理效应。机制检验显示:公司信息透明度在机构投资者网络中心性与公司投资效率之间发挥中介作用。研究结论支持机构投资者网络中心性对公司投资效率的积极影响,丰富了机构投资者网络治理机制的研究,为监管部门制定机构投资者管理政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以2010—2018年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分析机构投资者对企业避税行为的影响,以及经济增长放缓对二者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能够有效降低企业避税行为,经济增长放缓会使这种抑制作用更加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不同产权属性企业中机构投资者与企业避税行为关系存在差异.治理结构相对完善、多重性目标等因素使得经济增长放缓对国有企业避税行为的调节作用较强;经济增长放缓会促进机构投资者对民营企业治理的关注,进而抑制其避税行为.结论有助于说明在经济增长放缓期中机构投资者对企业避税行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会计信息是否对公司投资决策造成影响?异质机构投资者的持股在其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文章以2009—2012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异质机构投资者的视角对会计信息质量与公司投资效率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确实能够缓解上市公司的投资非效率问题;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总体持股能够加强会计信息对投资不足、过度投资的改善作用;而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总体持股将产生不利影响,削弱了会计信息引导最优投资的功能。研究结论丰富了不同性质机构投资者持股的研究,且进一步验证了会计信息在公司决策中的经济后果。  相似文献   

16.
许鹏 《财会通讯》2021,(12):75-79
现金股利作为上市公司盈利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其高低会引来市场的关注和投资者的行为反应.文章选取2010—2018年147家"白马股"企业和147家"绩差股"上市企业,利用事件分析法、均值T检验和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现金股利对上市企业投资者短期和长期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企业现金股利上升能提高短期"白马股"股价收益率,同时吸引个人投资者参与"绩差股",但未能推动"绩差股"股价上升,长期上现金股利上升能吸引机构投资者增持"白马股"股票,推动股价上涨,但会导致个人投资者抛售高股利"白马股"和"绩差股".可见,机构投资者注重价值投资,而个人投资者并不偏好股利带来的盈利模式,更加看重股票价差所得.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2009-2011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了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会计稳健性的关系.研究发现,在不考虑机构投资者对企业非效率投资影响的情况下,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会计稳健性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在考虑机构投资者对企业非效率投资影响的情况下,依据Richardson(2006)划分企业非效率投资的方法将全部样本划分为授资过度样本组与投资不足样本组,研究发现:在投资过度样本组,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会计稳健性正相关但不显著;而在投资不足样本组,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会计稳健性显著负相关.研究结论说明机构投资者并不总是追求更高的会计稳健性,机构投资者对会计稳健性的需求需要考虑企业非效率投资.  相似文献   

18.
动量现象是目前证券投资领域中最为经典的异常现象之一,文章利用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投资者季度持股数据考察了机构投资者的建仓行为对股票收益动量现象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在一个季度内,机构投资者的建仓行为与股票超额收益率呈正相关关系;第二,如果股票收益在前两个季度存在明显的动量现象,那么下一季度的股票收益率仍然取决于机构投资者的建仓行为,而与投资者的动量策略无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正动量组而言,如果下一季度机构投资者大幅度买入投资组合,则股票动量现象持续;反之,发生股票反转现象.负动量组和正动量组存在类似结论.此外,研究还发现动量现象在统计学上有意义,但由于股票收益无法提前预测,在实际投资过程中没有意义.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该结论支持并补充完善了有效市场假说.  相似文献   

19.
从2000年上半年起,中国证监会将超常规、创造性的培育和发展机构投资者作为推进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重要政策手段,机构投资者的数量迅速增加,规模不断扩大,逐步成为市场上不可忽视的主流力量。运用相关经济学理论研究机构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中发挥的双重作用,同时,对机构投资者行为扭曲原因作进一步分析。最后,对如何使机构投资者有效地在证券市场中发挥稳定作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上市公司为考察对象,利用2008—2014年数据研究了不同投资期限的机构投资者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影响,并分行业进行了两者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长期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高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越积极;短期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高时,企业社会责任表现越差,说明长期机构投资者相对于短期机构投资者更能参与公司治理,倡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因此,有必要提高长期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督促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更好地维护社会和谐、资本市场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