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消费增长与经济政策:一个经济理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经济增长尽管仍然保持较高速度,但人均消费增长却不快,并且它最终制约了经济增长水平。本基于一般均衡模型推导了消费函数,从理论上分析了制约我国居民人均消费增长的一些因素,并分析了影响消费增长率的多种政策效果及其现实意义。提高消费增长的关键在于改善收入分配差距,提高资本利润率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以改善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实现这些目标应调整以往的财政货币政策,政策目标应着眼于低收入群体的消费增长。  相似文献   

2.
教育、医保和住房支出压力对城镇居民消费影响的VaR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引入居民支出增长预期变量,结合预防性储蓄动机等因素,能够较全面地解释居民的储蓄和消费行为。VaR(风险值)模型分析说明,支出增长预期对未来消费变化的影响仅次于可支配收入因素,但要强于预防性动机对消费的影响。该分析的政策涵义是,为促进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应该采取措施抑制教育、住房和医疗保健等支出的过快增长,强化财政的公共服务功能。同时,要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  相似文献   

3.
造成当前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是居民消费增长缓慢、居民心理预期不稳定及收入差距过大。促进消费增长的对策:想方设法增加中低收入阶层居民的收入,稳定居民消费心理预期及采取宏观手段控制收入差距过大。  相似文献   

4.
我国保险与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体制转轨过程中,城镇居民所面临的未来不确定性增强,这些不确定性的存在降低了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水平,保险可以通过减轻居民未来支出的不确定性、改善居民的支出预期来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文章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对我国保险与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的保险未能起到促进居民消费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促进居民消费的重点在于恢复居民的消费信心,保证居民较好的消费预期。居民消费倾向或是储蓄倾向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因此,只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居民预期支出的压力,才能进一步刺激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  相似文献   

6.
韩城市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变化与支出预期特征是,消费倾向稳中趋降,储蓄意愿稳中有升;居民消费心态稳定;即期消费档次不断提高;未来支出预期结构发生了变化;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消费意向不同.影响城镇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是,收入水平仍显偏低;收入差距较大;未来消费预期不确定,居民即期消费能力削弱.增加居民收入,刺激消费需求增长;优化消费品供给结构,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城镇居民小额保险制度;鼓励和推行新的消费方式,提升居民消费品位;拓展消费信贷,促使消费增长应成为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7.
根据预防性储蓄理论,预防性动机是居民储蓄增加的显著原因。但是,国内外的部分实证分析表明,预防性动机的强度并不显著。为此,在预防性储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未来支出增加的预期是导致居民储蓄提高的重要原因。为了促进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应该采取措施抑制教育、住房和医疗保健等消费价格的过快增长,同时,应该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体系。  相似文献   

8.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首要动力,完善消费的体制机制对于促进居民消费,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为促进居民消费增长,需要消除居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预期,保险资产有效发挥了这一功能。文章针对现阶段的"消费疲软之谜",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6年的数据实证考察了居民保险资产配置的消费效应。研究表明:第一,拥有商业保险的家庭,消费水平更高;第二,人均商业保险缴费越高,消费激励效应越强;第三,商业保险激励居民消费具有结构性特征。研究结论不仅为"消费疲软之谜"提供了较为合理的解释,也为促进居民消费提供了参考:一是推动金融市场改革与创新,带动保险产品结构转型,开发稳定居民预期的商业险种;二是针对性提高居民风险防范意识,扩大商业保险覆盖。  相似文献   

9.
现阶段制约居民消费需求持续增长的主要障碍,是绝大多数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落后于经济增长,加上居民对未来收支预期的担忧,以及高低收入差距不断加大,农民收入增幅下滑,城乡消费断层加大,等等。各种因素的交织与合力作用,导致消费率持续下降,以投资为主要驱动力的经济增长模式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使经济增长与消费增长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质是转变以投资拉动的经济发展模式为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确立居民消费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轴心地位,发展共享型经济。  相似文献   

10.
要启动我国低迷的消费市场,应有相应的政策组合配套出台,消除居民对预期的不安全感,以乐观预期促进即期消费。从当前情况来看,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国家教育经费支出,建立居民个人消费信贷体系,缩小收入差距、提高中低入居民的收入水平,是启动我国长期低迷的消费市场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11.
魏志魁 《全国商情》2007,(5):4-5,94
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增长缓慢,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急剧下降。为保障经济持续发展,必须改变居民消费观念,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降低居民支出预期,增加居民收入,改善收入分配,降低税率,改善消费设施。  相似文献   

12.
论价格水平、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 ,价格、消费、经济增长三者的关系表现得非常复杂。农业居民的消费增长主要受收入水平的制约 ,城市居民的消费增长主要受价格水平的影响 ,因此要促进经济持续增长 ,必须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保持目前价格水平的稳定  相似文献   

13.
首次研究了房价不确定性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依据不确定性特征,将其划分为"优于预期"不确定性和"劣于预期"不确定性两类,在现阶段,房价不确定性对居民消费有显著抑制效应,且不确定性特征的影响呈现非对称性,城镇居民消费对"优于预期"不确定性反映更为敏感。为探究其内在原因,借鉴行为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假设居民的不安全心理是决定其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且不确定性变化又为影响居民安全心理状态的重要因素。通过检验发现,当不确定性变动危及居民心理安全需求时,居民消费对收入增长的弹性反应系数显著降低,上述结论预示着政府在对房价不确定性进行调控时,一方面可通过提高信息透明度,降低不确定性以保障居民心理安全,另一方面可通过合理引导预期,提升居民消费意愿,进而达到刺激消费增长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测算了1952—2006年中国居民储蓄率并分析了其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及其原因。计划经济时期.国家高积累政策、居民的低收入水平与高人口负担决定了居民的储蓄能力有限,稳定的收支预期也使得居民储蓄倾向很低。改革开放后,居民个人储蓄率迅速上升,其原因除了收入增长的普遍作用外,可能是其它多种因素共同推动的,这些因素包括经济转型、人口转型、预防性储蓄、流动性约束、消费习惯等。  相似文献   

15.
当前制约我国内需的因素主要有:体制过渡性磨擦使居民的收入预期下降;分配体系运作的不规范加剧了两级分化,各种消费限制,财政投资的“挤出效应”和消费热点误区等,建议,启动社会预期,扩大消费和企业投资,并多管齐下提高内需扩大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个人消费信贷不能适应扩大内需、搞活经济的需要,其原因有诸多方面,包括消费观念陈旧、居民收入预期减弱、商品质次价高、促进消费的机制不灵等系列原因。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改变观念、提高居民实际收入水平、调整商业银行机制、扩大生产、提高商品质量,以满足个人消费信贷拓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当前制约我国内需的因素主要有:体制过渡性磨擦使居民的收入预期下降;分配体系运作的不规范加剧了两极分化; 各种消费限制; 财政投资的“挤出效应”和消费热点误区等。建议:启动社会预期、扩大消费和企业投资, 并多管齐下提高内需扩大的质量。  相似文献   

18.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居民总体收入逐渐增加的同时,居民的收入差距有所扩大,由此形成了高、中、低三个不同的收入群体。高收入群体是我国居民消费的领先者和示范者,应提高其消费倾向,鼓励其进行投资;中等收入群体是我国消费的中间力量和消费结构升级的主体,应稳定其消费预期,提倡消费信贷;低收入群体是现期消费的弱势群体和未来消费的强大群体,主要应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其收入水平。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我国居民的潜在购买力增长过快,累积规模过大。究其原因,一是由于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居民把储蓄存款作为预防性保险金;二是商业银行在市场开发上过于保守,三是私人投资渠道不畅;四是预期不乐观,近期消费意欲减弱。要将居民的潜在购买力转化为现实购买力必须调整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将更多的潜在购买力转化为现实的投资需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们的预期,发展民间金融,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20.
居民收入水平是影响居民消费需求最直接、最根本的因素,并最终决定着居民的消费层次和消费结构。全国31个省市区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水平和结构有较大差异,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较高,消费结构也较合理。要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和改善消费结构,不但要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也要引导居民正确消费、提高各地区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