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我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不同步探因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我国的就业结构与标准值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制度改革滞后是导致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农村推力有限和城市拉力不足则是导致差距扩大的直接原因。改革阻碍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加大农村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推力,以及城市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拉力应作为政府促进就业结构升级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农村外出劳务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农村"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强大推力和非农产业尤其是城市预期高收入的强大拉力共同作用下,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自发走出农村,在耕地外寻求生存与发展的新空间。形式上主要有"离土不离乡"(在本地企业——主要是乡镇企业中劳动  相似文献   

3.
《改革》2007年第3期发表吴云勇的文章《我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不同步探因》(以下简称《结构探因》),指出我国的就业结构与标准值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制度改革滞后是导致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农村推力有限和城市拉力不足则是导致差距扩大的直接原因。改革阻碍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加大农村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推力,以及城市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拉力应作为政府促进就业结构升级工作的重点。针对此文观点,《改革》编辑部收到兰州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的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4.
发展小城镇是中国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解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由之路。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入题,阐述了小城镇建设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从而提出加快小城镇建设是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文章分析了广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认为广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的条件已基本成熟,从中揭示了广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强调解决好广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是关系到农业、农村和农民及国民经济全局发展的战略性问题。  相似文献   

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乎农民增收,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文章结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和现状,针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主要有就地转移模式、异地转移模式,两种模式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交替出现。不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模式带来了相应的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但是仍存在一些弊端。此外,就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而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逐渐以就地转移模式为主。  相似文献   

8.
作者概述了喀什地区农村少数民族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对当地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性,分析了喀什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及制约因素,提出改进的对策:提高思想认识,加大劳务输出工作力度;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力度;加强喀什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积极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渠道和空间,推动劳动力转移渠道多样化;创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引导和监督本地企业用工的规范化、法制化和人性化。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都兰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了解都兰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基本情况,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最后提出加快都兰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  相似文献   

10.
王敏  余维祥  曲政 《乡镇经济》2004,(6):19-20,28
发展小城镇是中国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解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由之路。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入题,阐述了小城镇建设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从而提出加快小城镇建设是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中部地区是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较为突出的区域,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本文通过分析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困境和区域经济特点,提出了通过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民工返乡创业等途径实现中部地区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模式。  相似文献   

12.
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有效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明娜 《特区经济》2009,(12):225-226
只注重非农产业的发展对农村劳动力的拉力作用,而忽视农业内部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就无法真正完成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基于此,本文以四川省为例,分析了区域内转移应是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路径,进而指出实施区域内转移的载体是加速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充分重视和提升农业内部的吸纳能力。  相似文献   

13.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回流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早容  邓义 《乡镇经济》2009,25(7):66-68
目前,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对我国经济影响巨大,特别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和外向型企业,几乎受到致命性打击。而这些企业是吸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力军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阵地。因此,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遭遇空前困难,出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失业和回流现象,直接影响到我国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和城市化的进程,采取有力措施解决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回流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4.
王群生 《特区经济》2009,(12):191-192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大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以及新的土地流转政策的出台加速了农村剩余劳动里的增长,本文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入手,分析转移难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低、在转移的过程中缺乏政策支持以及劳动力市场制约等原因,从职业教育的角度出发,以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为重点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15.
新形势下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荆莹 《乡镇经济》2005,(4):15-18
本文首先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农民收入的增长空间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状况三个方面分析我国的“三农”问题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面对加入WTO以及世界制造中心转移的契机发展劳动密型产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阐述了我们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过程中应该明确的两个关系以及解决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策略。  相似文献   

16.
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转移的动力和路径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创造出了城乡多元主体共赢效应,所以理应以此为动力,将受益主体自发启动的诱致性制度创新和政府实施的强制性制度创新相结合,开辟多元主体围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密切合作进行制度创新的路径,突破过去农村劳动力转移中仅仅依靠受益最明显的转移农民或城市政府孤立行动其收效欠佳的局限。  相似文献   

17.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破解"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途径。对重庆的调研表明,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农村劳动力就业素质偏低和现行的土地营理政策等是制约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重要因素。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应采取完善农民工外出就业制度、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健全土地管理政策和现行土地流转制度、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促进县域经济和小城镇发展以及完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8.
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转移的动力和路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德友 《特区经济》2010,(10):155-158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创造出了城乡多元主体共赢效应,所以应以此为动力,将受益主体自发启动的诱致性制度创新和政府实施的强制性制度创新相结合,开辟多元主体围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密切合作进行制度创新的路径,突破过去农村劳动力转移中仅仅依靠受益最明显的转移农民或城市政府孤立行动其收效欠佳的局限。  相似文献   

19.
吴兰德 《乡镇经济》2009,25(2):102-105
鉴于我国的制度变迁具有强烈的政府主导色彩,破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各种制度性障碍,离不开政府的作用。文章从政府的角度将政府和本地非回流劳动力作博弈分析。通过博弈模型以及进一步分析发现,政府和本地非回流劳动力之间的博弈虽然在同时行动的情况下能实现唯一的纳什均衡,但由于本地转移劳动力回流的成本较小,政府要通过调研来观察本地转移劳动力非回流的概率,通过比较这个概率和计算得出的临界概率RG2-CG3-R′G1+CG2+CG1/RG1+RG2-R′G1-R′G2 之间的关系来选择适当的政策搭配,从而促使本地转移劳动力的非回流。  相似文献   

20.
马继青 《特区经济》2009,(7):154-156
目前虽然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无论在农村还是城市仍然有很多阻碍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在农村,不完善的社区建设和服务限制了农民工的流动;在城市,户籍制度配套改革的滞后使农民工不能享受平等的待遇。这些因素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并制约了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进程。因此,必须从农村和城市两个方面对这些问题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