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德育教育的根本是发展人,德育教学的使命是铸造人生、陶冶性格、健全人格。要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就要让德育教学走向生活,让学生走回生活,真正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对广大中职学生来说最有效的德育教育形式就是生活,让德育教育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样的“生活德育”教育才是中职德育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育包含语文智育、语文德育、语文美育三方面的内容。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中面向各专业学生 (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 )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针对大学生已有的语文基础和专业学科特点,在对其进行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中,以语文美育为中心,深化语文智育和语文德育,既能达到大学语文课“培养学生汉语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教学目的,也能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增强学生充分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的能力,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试从三方面论述语文美育对完善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   首先,语文…  相似文献   

3.
孙建军 《江南论坛》2000,(11):39-40
新时期的学校教育改革应高度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教学新路,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重点,建立新时期现代化素质教育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德育工作紧紧围绕学生如何“做人”这个中心,按照德育目标和学生的成长规律,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以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为契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活动为载体,大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 1、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构筑理想精神支柱。我校以“三主义”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4.
盛妍妍 《时代经贸》2008,6(8):196-197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强调以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为重点,以启发式教育、个性教育为途径,实现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的德育目标。他的德育思想对我国德育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学校应在事实上树立德育的核心地位,努力织就“学校-家庭-教师”的教育网络;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分层次制定德育目标和内容;应利用社会丑恶现象开展反面教育,促进学生道德辨别力和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转变德育观念,树立新的德育培养目标,增强大德育意识,让德育“活”起来;探索科学的德育原则和方法,提高德育实效,让德育“立”起来;以创新教育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让德育“新”起来;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使德育“关”起来。  相似文献   

6.
余茹 《大陆桥视野》2016,(2):149-149
德育教学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课堂是德育教学的主阵地,德育课堂的学习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在课堂上习得的知识能否内化成行动,影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所以我们讲授的德育课是否让学生有兴趣,能否收到效果,是我们必须要经常反思的。同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达成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的教学目标,也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中职学校教育工作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学记》中就有“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随着现代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中职教育的重要地位也越来越凸显。要成为合格的技术型人才首先必须保证有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具备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而作为学校、社会、学生之间的“纽带”——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舞蹈是精神文化范畴中的一个艺术门类,在培养学生审美、情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中职学校舞蹈教学中强化德育渗透,可以使舞蹈的情感教育作用得以深化,提升中职学校舞蹈教学效果。但是目前中职学校舞蹈教学只注重培养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忽视舞蹈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忽略舞蹈教育中所蕴含的情感、道德和文化内涵,也就是忽略舞蹈教育中个人素质和道德修养的培养。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证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中职学校舞蹈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意义进行分析,从思想情感的融入、教育理念的转变、教学模式的创新三方面入手,提出中职学校舞蹈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策略,以期更好地实现为国家培养合格专业人才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9.
刘晨洁 《经济师》2023,(5):173-174
以就业为导向创新高职德育模式,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让学生对就业、创业等活动有正确认识。文章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观的现存问题,探索了以就业为导向抓好高职德育教育的意义,并从以就业为导向,强化理念创新、丰富教育内容;树立正确就业观、以主体为切入;创新德育形式、关注教学评价;创新评价体系、夯实师资队伍几个方向总结了就业为导向下的高职德育模式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10.
本结合“两课”教学实践,通过对“两课”课堂教学环节实施中学校、学生、教师现状的透析,揭示了“两课”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所在,并试图从教师、学生双重主体积极性的发挥、学校环境的构建等方面,探求“两课”教学如何在教师、学生、学校三方密切合作中,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1.
宁天霞 《大陆桥视野》2013,(14):149-149,151
中职语文课是一门公共基础课,因为职业学校的大部分学生存在学习底子薄,情绪波动大、亲情淡化、意志力薄弱、信念缺乏、性格脆弱等现象,所以要培养品行良好,技能过硬、理论够用的高素质劳动者,就要强化他们的德育教育。语文教材有着得天独厚的德育教育优势,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然而,语文教材虽然具有其他学科所没有的德育优势,但是语文教学更注重人文性。陶冶学生的情操只是语文教学中一个环节,它只能是一种渗透,笔者只是建议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多讲究一些艺术性和操作方法。就会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德育课程是指学校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思想实际。设置专门的学科课程,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以及法制等方面的教育。高校德育课程相对于知识性课程以及非课程德育有自己的特点。德育课程诉诸的道德认识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起基础作用、德育课程价值导向的鲜明性,能够克服学生自身经验的局限性和环境影响的多元性,以及德育课程内容的完整系统性,能够克服非课程德育内容的零散随机性,确立了德育课程是高校德育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13.
从一年级起,德育要渗透在各年级的教学过程中去进行。如何进行德育的渗透,已成为各科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数学是基础学科,在小学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方法、数学观点和数学思想为主要目的,但数学也是德育教育的前沿阵地,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政治思想品质具有一定的作用。而这一点很多一线教师都有所忽略,在工作中只重视知识的教学,而轻视德育教育。随着应试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很有必要进一步谈谈数学教学与德育教育的关系,进一步明确德育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中专招生并轨策略的实行,中专教育面临着较为严峻的考研.我国在校中专生以农村的留守学生为主,他们大多15-18岁,这时正值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在这段时期学生具有模仿性及情绪性的特点,因此这段时期学校的教育以及家长、教师的行为举动都对给学生深刻的影响.本文从中专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重要性出发,简述了中专德育教育的现状以及中专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迫切性,较为详细的介绍了中专语文教学中实行德育渗透的因素及特点最后简略的阐述了中专语文教学中实行德育渗透对教师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在教育活动中,学生面临环境变化和角色改变时如何应对?以实际班级为例,发现问题,查找原因,探究对策。在实践中,从尊重学生、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等角度切入,探索“适应”在高职德育课堂中的运用,积极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努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世纪之交,我国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价值取向多元化,这些社会变化不可能不反映到学校中来,反映到教师和学生的头脑中来,学校如何适应、如何驾驭这些复杂而深刻的变化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完成这一根本任务的关键在于牢固确立“德育为首”的教育地位,确定培养学生“学会关心,学会做人,树立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的德育目标。根据这一地位和目标,学校要具体做好5项工作:…  相似文献   

17.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调查、交流、培养等途径和方法,发现、巩固和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点,通过在教学中对兴趣点的组织运用,推动学生学习,进而使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真正做到“入脑、入耳、入心”。  相似文献   

18.
文章结合目前德育教育的实际,针对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五个方面提出德育教师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如何“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使德育课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孔子德育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出发,旨在发掘孔子德育思想形成的内在结构。孔子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出发,得出解决混乱的社会状况的办法是“德治”,进而阐述了“德”的要求并塑造了有“德”之人——“君子”的形象,最后提出了如何培养“君子”的一系列教育理论,最终构建起整座德育思想的理论大厦。  相似文献   

20.
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德育的挑战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华民族优秀的先进的思想、政治、文化去抵御错误社会思潮的侵袭,增强学生免疫力,将成为现阶段高校德育无法回避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