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压强战略已经成为华为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中国新时代》2005年1月号在对中国企业跨国梦的探寻中,得出的一个结论。就像1992年,华为的销售额首次突破亿元,却敢投资1亿元研制新技术,在倾其所有之后,任正非竟冒险向大企业拆借利息高达30%的资金继续跟进。当时的任正非很清楚,只能成功不许失败,“如果研发不成功,我只有从楼上跳下去。”结果,任正非没有从楼上跳下去,华为实现了通信核心技术方面的第一次突破。此后华为开始有力地抵抗了跨国企业的围攻,这被称为华为第一次“飞跃”。2005年,任正非和他率领的华为取得了国际化的丰硕成…  相似文献   

2.
任正非太喜欢李一男了。面对李的突然叛逃,他爱恨交加。其实,正是任正非自己把李“欢送”到反对华为的大道上。为了扶持内部员工出去创业,培养自己的首批核心经销商,任正非支持李一男创办北京港湾网络有限公司。港湾公司是李依靠从华为得到的1000多万元设备、100余名顶尖的研发和销售人员创办,作为华为“内部创业”的典型出场。港湾创办第一  相似文献   

3.
华为在2018年初发起“人力资源管理纲要2.0”的公开讨论之后,任正非终于开始对人力资源部“动刀”了。在2018年7月华为总裁办的邮件中,任正非指出:华为现在的人力资源过于权利中心化,容易“指鹿为马”。华为未来的人资体系应包括人力资源体系和干部体系两个系统。  相似文献   

4.
荐书     
吴建国 《中国企业家》2006,(23):150-150
华为和任正非一直以来的低调是人所共知的,所以撰写一本描写华为和任正非的书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毫不夸张地说,华为是中国最难写的企业,但是,华为也是中国最值得写的企业,因为华为之于中国,在这个时代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华为与联想、TCL等企业一道,已经是“中国崛起”在商业领域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5.
18年前,华为总裁任正非提出“10年之后,世界通信行业三分天下,华为将占一份”。虽然从追赶到跟随再到超越的过程,超过了10年,但今天的任正非和华为基本算是如愿以偿。  相似文献   

6.
华为股权雾中之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华为元老们的心理失衡应追溯到2000年。那年华为最年轻有为的“少帅”李一男离开华为自立门户.国外几家赫赫有名的理财公司纷纷找上门来。在他们眼里华为这几年的滚动发展速度不亚于当初的微软神话。李一男又是深为任正非所看好甚至一度被认为是任正非  相似文献   

7.
读书     
《长三角》2011,(7):86-87
《任正非这个人》 作者:周君藏 中信出版社2011-4 华为是一家十分独特的企业,其分散的股权结构、出众的国际市场业绩以及对自身形象和战略的严密保护,使得华为成为一条罩上了神秘面纱的“中国龙”。这条拥有十万之众的“中国龙”的精神核心——任正非,激起了无数人的想象。  相似文献   

8.
华为总裁任正非说:“海外市场拒绝机会主义。”凭着这个信念,华为在俄罗斯度过了一段“冰雪之旅”。  相似文献   

9.
王琦 《中国企业家》2005,(11):47-47
华为的海外大员处于比较频繁的轮换中,难以形成一股相对个人化的强势力量“我要号召各位领导从部下中,推荐一些人、放一些人到海外去……”2003年,华为总裁任正非在一次内部工作会议上这样说。2003年是华为海外盈利的第一年,海外市场销售额10亿美元,占公司总销售额近1/3。对于把国际化当作度过“华为冬天”惟一途径的任正非,海外市场有着双重意义,贡献利润、培养人才。“2004年,华为总销售额460多亿人民币,其中海外销售额22.8亿美元,占到总收入40%。今年的目标是海  相似文献   

10.
2005年4月,华为科技公司总裁任正非入选美国《时代》周刊2005年度全球100名最有影响的人物。《时代》周刊将在最新一期上刊登这一名单。和任正非同时入选的另一位华人是中国演员章子怡。《时代》周刊在评选年度"最有影响力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