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大庆市是我国最大的石油、石化基地,也是黑龙江省重要的商品粮、畜产品、水产品生产基地。近年来,我市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和实施工作中,以服务石油石化生产、服务城市建设和农村经济为立足点,突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各业用地中的龙头作用,综合协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油田产能建设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各业经济发展规划的关系,以规划指导生产建设,努力提高土地利用工作水平。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统筹安排各业用地、协调各部门用地矛盾的过程。大庆市是全国最大的石油、化工城市和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同时,作为干旱区城市和资源型城…  相似文献   

2.
武汉市东湖风景区旅游用地的集约利用评价及管控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针对国内在旅游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方面研究的不足,定量测度武汉市风景土地利用集约状态,探讨城市风景区土地管控对策,为风景区土地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与参考。研究方法:GIS方法与AHP评价方法。研究结果:武汉市东湖风景区土地集约度为0.4466,处于不集约的状态。研究结论:针对武汉东湖风景区不集约现象必须从几个方面着手,包括划定城市风景区土地综合功能区;加快整合与迁并,推行风景区改造规划;提高城市景区建设项目准入门槛。  相似文献   

3.
产城融合本质上是城市3要素(人口、产业和载体)之间的协调均衡和相互支撑。基于此认识,构建以生产功能区集约度、服务功能区集约度、城市人口与生产功能区融合度、城市人口与服务功能区融合度、生产功能区与服务功能区融合度为一级指标,包含9个二级指标和14个三级指标的产城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4.
石油城市经济转型过程中,土地利用处于不断变化和调整时期,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至关重要.文章以黑龙江省大庆市为例,构建了大庆市转型期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综合主、客观赋权,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大庆市建成区2002-2006年转型期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土地投入、土地产出、土地利用效率以及土地可持续利用度对该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大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呈逐渐上升趋势,同时存在土地产出能力、土地生态以及接续产业发展的用地需求等问题,因此,应积极采取必要的措施实现城市转型期土地利用模式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5.
基于GIS技术的县域生态用地重要性评价——以泸水县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生态用地是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国家实施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多规合一"方案,在总结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生态用地进行概念界定与分类;在分类基础上以云南省泸水县为例,选取地质灾害规避、土地防护、水资源安全、公路防护带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5个指标因子进行生态用地重要性评价。[方法]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叠加5个因子图层得到区域生态用地重要性分级及空间分布。[结果]提出增加生态用地为土地利用类型,将生态用地分为13个二级地类,调整后的土地利用类型为8个一级地类和46个二级地类;且二级地类在保持与原相关分类一致的前提下,重新归类。更好地与原分类进行了衔接,分类可实施性较强。评价结果分为4个等级。[结论]结果符合泸水县生态用地功能特征,在土地分类实践中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在区域用地规划中有一定的参考性。  相似文献   

6.
作为土地管理的重要调控手段,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协调区域内各种用地,限制不适当的用地方式,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在研究土地利用功能区划分原则和方法的基础上,以上思县土地利用现状为例,选取了8个评价指标,利用聚类分析的方法进行了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最后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调整分区结果,并对不同的功能区制定相应的空间管制措施。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北京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互为因果关系,造成目前北京城市交通和土地利用处于分离状态的原因在于规划、供地模式、土地利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应建立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交通规划相协调机制;实行土地储备,严格控制用地;对交通设施周边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大力推进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交通模式,以实现北京城市交通和土地利用优化整合.  相似文献   

8.
以和林格尔县台格斗村为例,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究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架构。提出土地资源利用现状与需求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和产业布局调整、土地用途区细化、中心村庄建设用地规划和体系规划、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等是村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内容。村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不仅要有利于村产业发展、生产管理和土地利用管理,同时要与各级各类规划相互协调,做到真正的"多规合一",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提供用地需求,更好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相似文献   

9.
以北京市县域尺度为研究对象,从劳动投入、资本投入、经济产出、财税收入、居民收支5个方面构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采取定量模型方法开展了实证评价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18个区县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呈现出中心城区较高、近郊区略低、远郊区较低的圈层式特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与区域发展现实条件、城市发展功能定位、建设用地管控强度、低效土地开发强度、城市土地市场发育程度等息息相关。为此,科学编制城市和土地利用规划、创新多元化供地模式、构建科学地土地再开发利用激励和约束机制,应该成为今后政策制定的主要着眼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10.
土地利用和覆盖不断的变化,必然对生态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通过对高明区土地利用多样化程度、动态度、信息熵、均衡度、破碎度的分析,提出了基于土地利用空间分异的生态健康评价体系,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承载力、生态风险对生态健康情况作差异分析。研究表明:高明区2007年以来,建设用地持续增长,园地、草地急剧减少,地类丰富,结构相对合理,城市发展后劲较足;生态用地职能不够全面均衡,连通性较差,不利于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林地和水域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贡献比例分别为57.78%和36.64%;生态承载力从高到低分别为更合镇、杨和镇、明城镇、荷城街道;生态风险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将多种参数结合起来分析土地利用空间分异对生态健康的影响,能够更有效地预测土地利用的发展趋势,为生态健康的研究和规划提供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从系统角度分析土地、人口、社会、经济、能源对碳排放的影响作用,并对武汉市2017—2030年不同政策情景下的土地利用碳排放进行模拟,为其低碳发展战略和低碳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决策依据。研究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研究结果:(1)建立的城市土地利用碳排放系统动力学模型是有效的;(2)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武汉市的碳排放总量将保持逐年攀升的趋势;(3)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武汉市土地利用碳排放量的增加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4)调整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以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都能够有效的减少武汉市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其中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调整产业结构的作用效果相对来说更加明显。研究结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积极研发先进的低碳科学技术是武汉市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基于国家行业规程对城镇土地定级因素因子及土地定级技术路线进行再认识,并提出一种兼顾城市规划影响的城镇土地定级技术途径。研究方法: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建立地价潜力模型,揭示城市规划对土地质量的综合影响,基于模型测算结果提炼成城市规划因素因子,纳入城镇土地定级因素因子体系后参与多因素综合评价确定土地级别。研究结果:城市规划通过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综合部署各项城市建设对土地价值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产生了重要影响;兼顾城市规划因素的土地定级技术路线不仅能克服传统土地定级的局限,而且对现有国家规程的技术框架进行了扩展。研究结论:武汉市商业用地定级的实证研究结果验证了技术路线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检验北京市城市规划区内农用地的规划控制成效。研究方法:遥感影像分析、GIS空间分析、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规划农用地边界在控制农用地减少方面的作用十分有限;与1983年总体规划相比,1993年总体规划在农用地边界控制方面的成效略有改善。研究结论:城市规划区内农用地的规划控制尚存在较大问题。可能的调整手段包括:(1)加强对城市建设“界外选址”的控制;(2)在总体规划中充分考虑村镇居民点的扩展规模;(3)建立科学的城市人口规模预测方法;(4)加强农用地规划中的公共参与和公众监督。  相似文献   

14.
武汉城市用地结构演变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目的:揭示武汉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主要用地类型数量变化、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城市用地结构演变模式。研究方法:遥感影像融合;遥感影像分类;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研究结果:(1)受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制约,武汉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主要沿横贯主城东西向的山体、纵穿南北的长江构成的“十”字形不断向外扩张;(2)过去30年中,武汉市的发展占用了大量的水域资源;未来需要制定更严格的法律法规措施保护湖泊、坑塘等水域资源。研究结论:多时相遥感影像融合分析是理解城市用地结构演变模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探讨了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反规划"理念对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借鉴意义,提出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适当揉入"反规划"理念的基本应用思路,并从规划概念、规划原则以及与传统规划的区别的角度进行了分析,阐述了以城乡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粮食安全格局、建设用地合理布局的构建为核心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内容。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探讨规划目标年城镇用地合理规模及其测算方法,为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两难”问题的解决提供依据。研究方法:采用C-D生产函数及成本效益曲线分析城镇用地合理规模条件,进而通过加权最小二乘法估计城镇用地合理规模测算模型,并结合情景分析法测算不同经济发展条件下规划目标年城镇用地合理规模。研究结果:在考虑生态服务价值时,社会经济中速发展下太仓市区2015 年及2020 年城镇用地合理规模分别为4805.61 hm2 和5495.88 hm2 ,此情景较为合理;而高速经济发展下2015 年及2020 年城镇用地合理规模为5133.36 hm2 和6161.38 hm2 ; 如果不考虑生态服务价值,则在中速发展时2015 年及2020 年城镇用地合理规模为5907.38 hm2 和6756.93 hm2。研究结论:通过经济计量模型及情景分析法等可以确定未来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情景下不同年份的城镇用地合理规模。  相似文献   

17.
在对紧凑城市理论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将其应用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之中,提出了"以高密度开发为准则、重视城镇建设用地内涵挖潜,以分散的集中为引导、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以混合用地模式为指导、优化各类用地的空间组合,以和谐舒适为目标、合理安排基础设施用地"的规划思想.  相似文献   

18.
基于洛伦兹曲线的全国城市土地利用现状抽样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目的:分析中国城镇土地利用现状主要指标的聚集特征并评判其合理性,为国家制定宏观层次的城市土地利用调控政策提供依据。研究方法:以2007年全国城镇地籍调查汇总数据为基础,按照分层抽样方法选取55个市(区)级、168个县级汇总单元作为分析单元,用洛伦兹曲线及基尼系数进行抽样城市城镇土地利用现状的聚集特征研究,并结合相关标准进行合理性评价。研究结果:(1)市级单元5类主体用地分布均衡,县级单元用地结构分布离散度较大;(2)所有抽样单元的土地利用强度和人均用地指标分布较为均衡;(3)抽样单元相关指标的众数水平与《城镇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规定相近,但众数单元比例和合格单元比例较低。研究结论:(1)城市用地结构的稳定性与城市发育程度正相关;(2)中国大多数城市建设用地规划亟待加强;(3)现行《城镇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需细化修订。  相似文献   

19.
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的发展不仅是城市人口的增长,产业的聚集,经济的增长过程,而且还是城市空间的拓展和用地结构的调整过程。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城市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社会进行着全方位的深刻变革。本文以城市化发展较快的武汉市为例,运用土地区位理论、地租地价理论和聚集效益理论分析了城市更新与土地利用变化的互动过程,探讨武汉市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土地低效利用的原因,最后提出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实现土地集约利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