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做假账”是会计从业人员基本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这也就是说,会计行业它本身的性质决定了所有会计人员必须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但目前会计诚信发生危机,造假现象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2.
关于我国会计造假问题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书丽 《经济师》2005,(11):51-52
近几年来,会计造假,已经成为严重危害我国市场经济秩序的一个“毒瘤”,许多贪污受贿、偷税漏税、挪用公款等经济违法犯罪活动,以及大量腐败现象,几乎都与财会人员做假账分不开。目前,如何杜绝会计造假,重塑会计诚信,已成为会计界人士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文章就会计造假的常用手段进行说明,并对造假原因进行分析,最后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一、会计造假的类型 从造假的主体来说,会计造假有两种:一是公司造假,一是会计事务所造假。  相似文献   

4.
不做假账,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但目前会计工作的现实状况真是差强人意,会计信息质量不高,假凭证、假账簿、假报表比较普遍,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经济秩序正常运行的突出问题。近几年来,会计造假呈上升蔓延之势,可见治理会计造假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5.
再析会计造假的原因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亚 《经济师》2003,(1):191-191
会计造假屡禁不止 ,应引起管理层及会计界的高度重视。据报道 ,1 997年财政部抽查 1 1 0家企业 ,有 1 0 2家企业会计造假 ,其造假比例高达 92 .7%。另据财政部对部分行业2 0 0 0年度会计信息质量抽查公告显示 ,本次抽查中发现的被查单位资产和利润失真度有明显下降 ,但是假凭证、假账、假表和假评估等 ,会计信息造假仍然严重。这与我国加入WTO、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背道而驰 ;与朱基总理提出的“以诚信为本 ,操守为重 ,遵循准则 ,不做假账”的原则相违背。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会计造假屡禁不止 ?文章认为其根本原因是会计信息生产者受利益驱使、法制制度不完善、企业负责人及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低下等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会计造假行为损害了国家、投资者、债权人的利益,也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我们必须加以治理和监督。会计信息失真是会计造假行为的一种手段,防范会计信息失真迫在眉睫。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加强独立审计作用也是杜绝会计造假行为的有力措施,认真贯彻执行,以保障企业有序、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7.
对会计造假现象的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薇 《经济师》2005,(1):197-197
文章通过对会计造假的成因、会计造假手段的分类以及会计造假产生的经济、社会后果作了认真的分析,提出了制止会计造假的有效措施,对进一步完善会计、审计制度进行了积极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会计造假成因及防范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会计工作是经济的重要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也越发重要。本文通过对会计造假的成因进行分析。进而从加强法制观念,强化会计队伍建设,完善监管制度等三个方面提出了会计造假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9.
会计信息越来越为广大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管理当局等会计信息使用者所重视,成为政府部门进行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但是,当前会计造假泛滥,会计行业面临诚信危机.本文试从会计造假的多方面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通过企业产权体制创新,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训,推行"会计委派制",加大反腐败斗争力度等对策来对会计造假行为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0.
会计造假在我国是一个久治难愈的顽疾,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者、监管者一方面需要真实的会计信息,另一方面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默认甚至纵容了那些对自己有利的会计造假,而指责那些对自己不利的会计造假。会计造假有着深刻复杂的社会背景,是社会上各种造假现象在会计工作领域的一种反映,还有不合理的行政管理体制的深层次原因。治理会计造假必须跳出就会计造假治理会计造假的怪圈,从导致会计造假的社会环境和体制因素入手,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治理会计造假。  相似文献   

11.
杨成文  吴涛 《经济师》2004,(6):110-110,112
文章以截至 2 0 0 3年 1 0月被中国证监会公开处罚的会计造假上市公司为样本 ,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动机及手段。发现造假的动机主要有上市 ,增发、配股 ,免遭“ST”、“PT”及退市 ,平滑收益 ,操纵股票价格等。造假的主要手段是借助会计政策创造虚假交易。同时指出 ,随着对会计造假打击力度的加大 ,我国上市公司机会主义会计政策选择将会增加 ,会计造假的手段会由低级造假向依靠会计政策选择的高级造假发展  相似文献   

12.
做假账的现象,历来有之,已是公开的秘密。有的企业备有几本账,给自己看的是真的,给上级、给税务等看的,往往是假的,数字或夸大或缩小,视为捞成绩还是为偷漏税目的不同而定。有的企业负责人招聘会计的标准,就是会不会做假账。假账问题之所以现在如此引起人们的关注,是因为做过头了,事情“闹大了”。首先是国内,在2001年的证券市场上银广夏、麦科特、ST黎明等一系列财务造假公司的曝光,扯出了相关的中天勤、华鹏、华伦等会计师事务所,一时间,作为“经济警察”的会计师事务所似乎成为众矢之的。接着,远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国,从安然,到世界通信公…  相似文献   

13.
薛静 《经济师》2010,(7):151-152
随着世界各国财务舞弊案的陆续爆发,我国政府近年来加大了会计打假与治理的力度,但会计造假问题并未得到根本遏制,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依然十分严重。其中大股东操纵业绩,利用上市公司来圈钱为自己谋利尤为突出,达尔曼就是一个典型代表。达尔曼从上市到退市,一直存在着会计造假的现象,它上市的最终目的就是把投资者和银行的钱转移到董事长许宗林及其同伙的个人私囊。它的造假手段属于中国股市的"经典之作",几乎集中了我们所知的所有上市公司造假行为,在不到十年的上市旅途中写满了一个又一个谎言。此案例对中国上市公司的会计准则制度和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14.
李玉凤 《时代经贸》2012,(20):218-218,222
中小企业会计造假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会计法规制度自身的缺陷、税负偏重、会计造假的惩处力度不够、税务稽查激励约束机制的不完善等原因造成的。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中小企业会计造假产生的原因,并从完善有关法规制度、降低税负、加大造假成本、完善税务稽查激励约束机制、加强诚信观等方面来防范造假行为。  相似文献   

15.
刘俊堂  张天阳 《经济师》2007,(3):190-191
在目前我国相关法律、制度及体制背景下,会计造假的低廉成本与高额收益导致了会计造假动因与行为的转换。文章在此基点上,就如何加大取得会计造假风险收益的难度,缩小风险收益的空间,大幅度提高会计造假的风险成本和机会成本,从法律、制度角度,在三个问题上提出了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6.
企业会计造假是造假主体为达到造假目的而违反国家会计法律、制度所实施的制造、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而造假主体则是指会计造假的策划、组织、指挥、参与和具体实施者,也就是假账的“涉案人”和后果承担者。假账是会计人员直接制造的,但造假既需要综合知识、做假技巧、胆量,更需要适宜的环境和背景,因而一般绝不是一个会计人员能完成的。造假主体应包括炮制假账和相关违法乱纪活动的主谋、共谋和执行者。当前,企业会计造假现象较为突出。我们知道,企业会计行为的最终目标是让企业获得最大利润,或者使股东财富最大化。这就会对会计行为提出的要求偏重于经济性。因而企业会计造假行为的选择实际上是一个比较利益的问题。采取何种手段进行造假既降低各种风险,又带来企业更大利益是造假主体苦思冥想的问题,同时也是从制度上有效地防范企业会计造假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7.
会计职业道德,就是会计人员在会计事务中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即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应遵循的道德标准。“不做假账”是会计从业人员基本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这也就是说,会计行业它本身的性质决定了所有会计人员必须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前,会计欺诈盛行,财务丑闻不断,会计造假现象已成为阻碍我国会计健康发展和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受到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利益诱惑、成本廉价,制度缺陷、内控短板,监管缺失、人员素质、市场环境等因素,成就了企业会计造假。笔者针对会计造假动因,提出了相关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19.
会计造假的剖析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针对普遍存在的会计造假现象,剖析了各类企业会计造假的目的,会计造假的特点、手法及会计造假得逞的原因,提出了加强会计监督、堵塞会计造假漏洞;完善法规制度、加强政府监管;开展诚信教育、提高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人员的政治素质;规范社会审计、保持审计的独立性等治理会计造假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自从建立证券市场十多年以来,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舞弊接连不断,上市公司会计监管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会计舞弊案的发生.使我们认识到加强对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的重要性。本文正是在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善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有效性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