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文章立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维度构建评价体系,运用泰尔指数、空间马尔科夫链等方法,揭示2005—2020年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时空演进规律,并采用障碍度模型诊断障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时序演变上,发展指数呈上升趋势,长江下游保持领先,上游省份仍显落后,区域创新、共享发展虽有一定效果,但程度仍需加深,开放性存在不足;空间分异上,下游>中游>上游的梯度结构显著,省际差异依然存在;演进趋势上,高质量区域集中在苏浙沪,其他省份质量跃迁波动较小,区域间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且负向反应高于正向反应;障碍因子上,创新、协调、开放方面的发展不平衡限制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金博 《改革与开放》2023,(5):25-35+42
文章构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与综合评价法,对黄河流域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估。结论显示,黄河流域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现缓慢上升趋势,上、中、下游地区的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数呈现“下游>中游>上游”阶梯式特征,黄河流域高等教育各维度指数由小到大依次为教育投入、教育基础、教育参与、教育环境、教育成果。  相似文献   

3.
基于内蒙古自治区12个盟市2013—2018年的数据,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新发展理念为基础,结合内蒙古自治区的区域特征,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逼近理想解排序法)评价模型对内蒙古自治区12个盟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分析,并用障碍度模型找出影响各盟市发展的指标维度,最后用莫兰指数对内蒙古自治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相关性进行测度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自治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不是很高,呈现出“中西部高、东部低”的发展格局,且在发展过程中在空间特征上逐渐呈现出显著的相关性特征。未来需要结合各个盟市自身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进一步促进内蒙古自治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王磊  白昱  税璐瑶 《科技和产业》2023,23(2):122-127
基于GEM模型搭建天津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AHP-熵权法测算2005—2020年天津市制造业竞争力综合得分,使用障碍度模型对评价指标障碍度进行测度。结果表明,天津市制造业竞争力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提升速度减缓;天津制造业在追求规模壮大的同时进行着结构调整,但开放水平尚未达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产业结构失衡、创新动力不足、对外贸易低效是天津制造业面临的主要难题。在此基础上,从经济、环境、社会等维度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李俊文 《科技和产业》2023,23(14):170-175
以糖业高质量发展为总目标,构建由5个维度、13项基础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TOPSIS法对广西糖业2015—2020年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广西糖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影响广西糖业高质量发展的因素由高到低依次为绿色生产、成本投入、收入水平、现代化生产、供给水平,据此提出推进广西糖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6.
珠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从高速发展阶段到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示范区域之一。从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大维度,构建25项具体指标的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和地理信息系统,对2014—2019年珠三角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水平测度和空间特征分析。结果发现:珠三角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得分的均值变化较小,且呈小幅上涨趋势;除了开放维度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其他4个指标均有着不同态势的波动增长;经济高质量发展等级表现优异的是深圳、珠海、广州,沿海城市的综合得分普遍较高,整体空间分布大致呈“M”形格局。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质量评价与高质量城镇化的推进方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红键 《改革》2021,(1):134-145
明晰城镇化质量的内涵和状况,是推进和实现高质量城镇化的基础。城镇化质量是指城镇化进程中城乡之间、城市内部、城市之间、人地之间的结构关系,高质量城镇化则是指城乡融合发展、城市内部融合、城市体系优化、人地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利用四个维度八个指标对2013年以来我国总体城镇化质量和各省份城镇化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我国总体城镇化质量不断改善,各省份城镇化质量呈现显著的地方特征,城镇化质量综合指标与城镇化率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推进高质量城镇化,应针对各地城乡发展差距的不同特征,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以市民化和户籍制度改革为重点,促进城市内部融合;推进各地中心城市带动省域城市包容性发展,促进城市体系优化;创新推进按照常住人口配置建设用地,促进人地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已成为中国新一轮开放背景下的发展战略.本文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质量的基本内涵、评价应遵循的原则、需兼顾的主要方面以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质量评价的定性指标体系,并借助该体系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某省会城市所属县级市城镇化质量进行了具体测评,旨在为科学测评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揭示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律,弥补定量测评的欠缺.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构建了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以长江经济带为例,利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及线性加权法测算综合评价值,对2016—2020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分析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在时间及空间层面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结果表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上处于上升态势,且呈现出下游>中游>上游的趋势,最后给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郭冲 《科技和产业》2023,23(16):37-43
将作为区域发展增长极和动力源的国家级新区高质量发展特征概括为结构优化、创新驱动、开放协同及品质提升四大维度,并以四大维度作为一级指标构建包含20项二级指标的国家级新区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对中国19个国家级新区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国家级新区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差异化明显,基本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由沿海向内陆梯度下降的分布格局;国家级新区在四大维度的发展存在不均衡性,尤其是创新驱动和开放协同维度的分值离散程度较大,呈现明显的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寻找影响两者协调关系的因素,运用综合指数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黄河流域9省区2008—2021年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关系的时空变化,并结合障碍度模型进一步探讨耦合协调度的障碍因素。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均呈现上升的趋势;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在时间上呈上升趋势,但增长幅度不大,在空间上主要表现为空间分布不均且省区耦合协调度差异明显的特点;工业污染治理投资额成为影响全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主要障碍因素。  相似文献   

12.
陈熙 《科技和产业》2024,24(7):28-32
林业高质量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同时乡村振兴战略又是林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采用熵值法测算2011—2020年中南和西南地区林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和乡村振兴综合指数,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对两者进行测度分析。结果表明,林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综合指数具有高耦合性,且中南地区耦合协调度多处于中度协调水平,西南地区多处于基本协调水平。并提出扎实推进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包括保护生态环境、加强人才引进,保证资金流入等。  相似文献   

13.
基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计算2009—2018年中国30个省份的高质量发展综合分值,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和借助A rcGIS软件测度其空间关联性和空间格局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时间序列上,各地区发展质量综合指数不高,均取值在0.1~0.7,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空间格局上,省份间发展质量存在中低程度的空间正相关性,表现为高高(低低)集聚;高水平地区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和广东,中低水平地区主要分布在中国中西部,呈现"东部高、西部低、中部中等"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4.
康富美 《科技和产业》2023,23(1):214-221
基于新发展理念,从5个方面构建工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 模型、泰尔指数法分别测算湖南省工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以及地区内、地区间的差距。结果表明:工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从西向东、从南向北均呈现依次递增趋势;长株潭、洞庭湖、大湘南、大湘西四大板块中组内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工业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形成以创新和开放发展协同驱动的发展方式。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分析财政支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理论发展和实践状况,揭示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中财政支持存在的问题,并运用系统科学方法剖析财政支持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作用机制和逻辑关系,据此从支出分配、运行管理、基础产出和发展质量四个维度构建财政支持新型城镇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为实施财政绩效评价和优化财政决策提供系统评测工具。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城镇自身发展质量、城镇化推进效率和城镇化协调程度三个方面,构建了包含34项指标的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31个省市2003-2014年的城镇化质量与效率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发现我国新型城镇化质量整体不高,省域之间城镇化质量差距明显,省域内部城镇化质量各要素发展不均衡;城镇化质量空间差异明显,呈现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依次递减的特征;城镇化率不能反映城镇化发展质量。根据测算结果,我国各省域整体城镇化率和新型城镇化质量指数呈现“高—高”、“低—高”、“低—低”和“高—低”四种类型,其自身城镇化率和城镇化质量指数之间的协调程度分为质量滞后、协调和质量超前3种类型,这与区域间人口迁移流动规律密切相关。根据城镇化质量不均衡状况,文章提出“高—高”型区域关注城镇化可持续发展、“低—高”型区域重点在体制机制创新、“低—低”型区域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高—低”型区域关注城镇化的社会、生态效应以实现量变到质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基础上,从经济高质量、创新高质量、协调高质量、绿色高质量、开放高质量、共享高质量六个方面构建了包括30个指标的广西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权重,综合计算2008年—2017年广西14个地级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分值以及10年的平均分值;从时间变化和空间差异两个角度对比分析广西的高质量发展状况,综合分析表明,南宁市、桂林市高质量发展水平较高,柳州市、崇左市、钦州市、北海市、防城港市、玉林市高质量发展水平中等,贵港市、梧州市、河池市、贺州市、百色市、来宾市高质量发展水平一般;最后根据分析结果对14个地级市提出相应的高质量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