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王贤彬  周靖祥 《南方经济》2013,31(11):47-59
本文在一个具有微观基础的一般均衡宏观模型中考察了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行为。地方政府官员负有提供生产性公共品与非生产性公共品的责任,生产性公共品增进经济产出效率,而非生产性公共品直接增进居民效用。地方政府官员在提供两类公共品的效率与能力上具有异质性,这导致了地区之间的经济增长及公共服务供给绩效上的差异。这意味着,中央可以通过优化官员和地区之间的匹配,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福利改善。  相似文献   

2.
利益主体博弈与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瑞峰  陈彤 《科技和产业》2007,7(3):48-51,61
运用博弈论的分析框架,以农户调查资料为主要依据,剖析了农村税费改革以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民三个利益主体在农村公共品供给中的博弈关系,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当前农村公共品供给总量严重不足、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和同一地区的不同乡镇之间差异明显的严峻现实,并提出了进一步改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地方政府的财政竞争引起地方公共品供给效率的空间互动的理论与实证分析表明,我国省级地方政府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互补性,即一个地方政府效率及其经济发展水平、居民受教育水平、财政分权和对外开放度对相邻地区政府效率的提高均具有显著的正外部性。可从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官员交流与激励、建立服务型政府等方面着手,促进地方政府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发挥正外部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公共产品在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导致了公共产品市场失灵,这使得政府成为公共产品的供给者。地方公共产品是由当地政府根据本地区居民需要来提供公共品,但在实际中,地方政府不能有效地供给公共品。在这种情况下,地方公共产品供给的市场化就显得十分必要。在对当前地方公共品供给现状分析的前提下,结合经济学家提出的各种理论和模型,得出在一定范围内对公共产品进行市场化改进能够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大幅度提高社会整体的福利水平。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在当前分权背景下,县级地方财政自主权对非经济性公共品供给效率的影响.文章较为罕见的将研究主体定位在直接面对居民的县级政府,并首次构建了一个全面评价非经济性公共物品供给效率的综合指标.实证研究发现,地方财政自主权对地方非经济性公共品供给效率的负面影响并不显著.本文还梳理了一系列控制变量对非经济性公共品供给效率的影响机制,得出人口规模对非经济性公共品供给效率的影响以拥挤效应较为显著,以及加快城镇化率对非经济性公共品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等结论.文章建议上级政府不能期望通过限制下级地方政府财政自主权来改善非经济性公共品供给效率,而应通过控制人口规模、推进城镇化、压缩财政供养人口和建立健全地方民意表达机制等合理措施,来力求提高非经济性公共品供给水平.  相似文献   

6.
在财政分权的框架下,地方政府为了资本的流入而相互竞争,增加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而忽视公共品的投资。本文利用Tiebout机制建立的理论模型表明,在要素流动受限的情况下,带有配套条款的专项转移支付能够有效缓解中央政府在公共品提供方面的信息不对称,该转移支付分摊了地方政府投资公共品的成本,进而激励地方政府提高本地公共品的供给水平,但却间接使得地方政府的规模出现膨胀。我们随后利用1995—200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证实了上述假说,相对于其他形式的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更能提高地方政府的公共品支出水平,同时也显著提高了地方政府的支出规模和人员规模,为未来"吃饭财政"的困境埋下隐患。  相似文献   

7.
曾斌  秦川 《特区经济》2006,211(8):80-81
在中国渐进式二元制经济改革中,地方金融作为体制外经济增长重要变量,其作用日益凸现。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地方金融机构三者的博弈中构建一个有效的制度供给的地方金融变迁制度就显得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基于新农村建设的农村公共品财政供给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赵宇 《山东经济》2007,23(6):70-73,7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村公共品的有效供给。当前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现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这与政府主体缺位和不到位、财政资金投入总量不足、财政体制改革不到位、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在促进农村公共品供给地区间逐步均等化的力度不够等有关。财政在农村公共品供给中应发挥主导作用。文章提出建立农村公共品多主体、“三模式”分类供给体系,明晰政府财政职责,大幅增加财政在农村公共品供给方面的资金投入,明晰各级财政在农村公共品供给中的事权划分和财力分担,充分发挥财政转移支付作用,促进农村公共品供给地区间逐步均等化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公共品供给和社会选择存在效率难题.Tiebout模型通过在政府行为中引入竞争机制,完善群体偏好的显示性特征,是实现帕累托生产供给的前提条件.文章旨在通过理论模型及Besley动态博弈过程对居民、地方及中央政府的竞争行为进行模拟,分析公共资源达到效率化配置的长期均衡,进一步说明竞争机制能够限制政府行使权力造成的非效率.  相似文献   

10.
公共品博弈作为刻画人类社会协调与合作这两个问题的基本模型,成为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人类学等跨学科的研究热点和难点。通过分析引入激励制度的公共品博弈实验研究,比较奖和罚两种制度如何改变人们的信念并影响公共品合作供给行为。将已有公共品博弈实验研究分为外部激励和内部激励(决定赏罚规则、强度和执行方式的制度)、货币激励和非货币激励(道德劝说、训斥和社会排斥),考察不同制度对于提升公共品合作供给水平的实际作用,特别是惩罚制度的社会净效率。在此基础上,述评已有研究成果的一般性结论和启示,展望有关个体偏好、社会合作和制度发育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可能的创新。  相似文献   

11.
城乡公共品供给的差异是造成“三农”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政府应将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放在统筹城乡公共品供给上.进一步强化政府特别是中央和省级政府在农村公共品供给方面的投入责任,逐步加大农村公共品的投入力度,确保把政府增加公共品供给的重点放到农村去,使广大农民享受到最基本的国民待遇。  相似文献   

12.
正改革开放以来,基于分权而形成的政府间关系在激励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的利益博弈,并由此引发一系列问题,如地方政府之间的恶性竞争、中央政策难以落实、市场封锁、条块分割、行政低效等,成为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因素。因此,迫切需要加快推进政府权责关系优化的相关改革,加强政府间关系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我国政府间权责关系配置的原则思路政府间的权责配置是指在国家公共权力系统内,不同层级政府之间如何  相似文献   

13.
各级地方政府是中央宏观调控的执行者和地方微观经济的指导者,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该文从当前地方政府所处的利益格局出发,深入分析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与非政府主体、地方政府与其他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关系,得到一个理解地方政府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经济行为的理论分析框架,从中揭示出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驱动力缺失的原因,认为中央政府的外力干预是打破这种路径依赖的关键,并从中央层面进行激励约束分析,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中央和辖区政府之间公共品投入成本信息不对称的两阶段博弈模型,分析了以GDP为指标考核和任命辖区政府政治家的合理性及局限性,并解释了在财政分权体制下,辖区之间的财政竞争将促使辖区政府过多投资于生产性公共品,但同时削弱了中央政府对各辖区政府政治家考核任命的选择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发展》2014,(1):6-8
改革开放以来,基于分权而形成的政府间关系在激励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的利益博弈,并由此引发一系列问题,如地方政府之间的恶性竞争、中央政策难以落实、市场封锁、条块分割、行政低效等,成为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因素。”因此,迫切需要加快推进政府权责关系优化的相关改革,加强政府间关系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经济转型的进程中,财政分权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设计为地方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努力提供了激励,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如非经济性公共品供给不足等问题。采用各省市1994-2006年的资料,本文研究了财政分权背景下地方政府的科技支出行为。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地方政府的科技支出决策呈现出策略性行为特征。总体而言,财政分权促进了地方财政中科技的投入,地区间竞争的压力削弱了财政分权对科技投入的正向作用,而市场化的发展进一步强化了分权下地方政府提高科技投入的倾向。根据上述结果,本文认为应完善对于官员的考核制度,提高科技政策的权威性,加大对地方政府预算监督的力度,并积极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区域性公共品的最优供给:应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区域性公共品最优供给的需求模型与供给模型基础上,运用中国的省际面板数据对需求模型与供给模型在描述中国区域性公共品供给的有效性方面进行了检验,并对中国公共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公共品供给中中央政府财政补助的效果以及公共品供给的拥塞效应和网络效应进行了估计与测算。分析的结果表明,只有供给模型能够比较有效地反映中国各地区区域性公共品的最优供给决策。对参数的估计结果表明,中国各地区公共品的需求对价格缺乏弹性,在供给中则存在显著的拥塞效应,且地区人口增长将使当地人均公共品消费量快速下降;对中央政府财政补助效果的估计则表明,该项补助对提高区域性公共品的人均供给水平的效果虽然为正,但作用甚微。此外,考虑到地方政府可能会由于追求政绩的上升而使其在公共品供给方面的决策偏离社会福利目标,前期地方政府政绩对当期决策可以显著地解释人均公共品供给的财政支出。  相似文献   

18.
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的实质在于有关权力和利益的分配。财政税收制度是调整中央与地方利益关系的重要手段;财政税收制度变迁是中央与地方利益博弈作用的反应和直接结果。唐"两税制"和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是对中央地方博弈下的财政税收制度变迁的最好诠释。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地方民生性支出不足导致基本公共服务呈现失衡状态.文章建立一个简单的博弈模型,分析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偏好及财政资源的纵向不均衡对地方公共服务的影响.研究发现,GDP式的晋升锦标赛激励更多地发生在市、县等低层级地方政府,导致经济性支出挤占民生性支出;分税制改革后的中央—地方、上级—下级的财政制度安排导致越底层的地方政府民生性支出能力越弱.  相似文献   

20.
正本文的核心内容是清代的地方治理模式,首先明确了地方治理的内涵,即包括政府与民间力量在内的多主体参与地方公共事务,实现公共品供给、维系地方治安等任务。在此基础之上,本文构建了清代地方治理模式的理论框架,提出清代地方治理模式有多主体性质,基于产权制度的民间组织在传统中国普遍、持续地存在,超越了自然人的局限,成为推动地方公共品供给、维系地方秩序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各类民间组织还具有平台属性,能够为政府或士绅所用,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个突破"士绅(决定论)"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