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永清 《魅力中国》2014,(17):181-18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这说明,在基础教育特别是小学阶段,如何指导好学生的作文,关系到学生的整个语文素养,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2.
王梅 《魅力中国》2014,(3):228-228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性质和地位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从中可以看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性。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相似文献   

3.
李贵安 《魅力中国》2013,(14):214-214
教育必须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儿童纯美的心灵在尚未遭到破坏前的卓越表现,应是一切教育和教学的出发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教育实质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鲜明个性、完善品格的人。  相似文献   

4.
备课构想 新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阐明: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落实“语用”是语文课程知识性与工具性统一的体现。西师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文《一只梅花鹿》讲述了梅花鹿一开始对美丽的角和光鲜的皮毛喜爱不已,却对细长干巴的腿心怀抱怨,可在面对凶猛的狮子猎杀时,美丽的鹿角不但对逃命...  相似文献   

5.
王富军 《发展》2010,(7):149-14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语文实践主要体现在阅读教学中,阅读是最主要、最基本的学习活动,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最主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同时指出:“阅读就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廖诗峰 《魅力中国》2009,(6):122-122
《语文课程标准》在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地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中也明确地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因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培养创新思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要采取多种方法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新煮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7.
时春光 《魅力中国》2011,(1):237-23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由此可见,写作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但同时却是一个难点。“老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的现象。可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怎么做,才能指导学生写出好文章来呢?下面我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相似文献   

8.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语文教学应“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与协调发展。”另外,从儿童学语文的过程来看,只有将语文学习置于现实生活的背景之中,才能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愿望,才能使语文教学变的生动有趣,扎实有效。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当回归生活,向生活拓展,实现语文教学生活化。那么,如何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孙艳玮 《魅力中国》2010,(31):303-303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0.
周克勤 《发展》2012,(6):153-153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而且要有比较丰富的知识积累;能够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感受到高尚情操与高雅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与此同时“新课标”还要求,阅读活动要使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还要关心当代文化,尊重文化多样化,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养分,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1.
课外阅读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母语写不好,其它谈不上,因此,要给时间、给机会,让儿童阅读进入课堂。儿童阅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方面,阅读要理直气壮走进语文课堂。依据《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教学建议“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氖围”,现结合我在一年级新学生班级开展的具体阅读指导,谈国家“新课程标准”暨重庆市“卓越课堂”视野下的有效课外阅读指导。  相似文献   

12.
罗建成 《发展》2007,(5):94-94
在以科技为导向的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教学创新与之相适应,新《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顺应了时代的潮流.语文教学的主体是阅读和写作,这历来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的主体.实践证明,语文教学做到读写融合、创设实践,的确是挖掘教材内在潜能、提升学生作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正>《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根据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一面镜子。教师在与学生相处过程中的一言一行,比如课上是否认真听取学生意见,是否宽容对待不同意见,是否愿意听取学生的合  相似文献   

14.
李小勇 《魅力中国》2010,(14):221-221
语文,一方面指语言,一方面指文章。语文的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根据表达的需要.对语言进行组合的知识和能力。作为教师,关键要在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学语文”方面下功夫,学生明白了学习语文的目的、作用和意义,就会产生愿学乐学勤学的态度。《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初中生的阅读能力的要求是:“读一般的现代文,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邵华 《魅力中国》2010,(10):190-19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近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阅读试题都强化了对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这是体现新《课标》精神的。命题者把一篇文章或语段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并且围绕材料的中心和主旨来设计试题。  相似文献   

16.
蒋艳华 《魅力中国》2009,(23):133-134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阐明,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语文素养的提高就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要提高语文素养,我认为,在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中,课堂教学是关键,因为课堂教学是传递知识、训练技能的主阵地,抓好它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怎  相似文献   

17.
周兴峰 《魅力中国》2010,(31):311-31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的功能,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隋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文学是人学,它表现人性、人道和人生,表现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感情。  相似文献   

18.
赵建立 《魅力中国》2011,(12):268-26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本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社会各界对现在中学语文教学不断进行着反思和总结  相似文献   

19.
张利红 《魅力中国》2011,(21):297-297
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小学语文课为学生审美体验提供了广阔的阅读空间,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其中的美育资源,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美好高尚的情操和审美素养。  相似文献   

20.
穆奇俊 《魅力中国》2010,(25):309-309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近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阅读试题都强化了对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这是体现新《课标》精神的。命题者把一篇文章或语段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并且围绕材料的中心和主旨来设计试题。考生具备了整体阅读的意识,方有可能答好每道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