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宽厚者昌     
谁也不会怀疑,当今蒙牛乳业在乳业市场举足轻重的地位,已与“光明”、“伊利”成三足鼎立之势。但在1999年初,蒙牛创业时,当时被伊利免职的牛根生,虽然“躲”在蒙牛的幕后,也没能逃脱继续受打击的命运。竞争对手为了封杀蒙牛,争夺奶源,蒙牛有的牛奶车半路被截,牛奶被当场倒掉。为了减少冲突和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牛根生很快制定了“收奶三不干”政策:凡是伊利等大企业有奶站的地方蒙牛不干(不建奶站);凡是非奶站的牛奶,蒙牛不干(不收);凡是跟伊利收购标准、价格不一致的事,蒙牛不干。同时,牛根生启动“中国乳都”的概念,通过公益广告的形式打出“我们共同的品牌——中国乳都,呼和浩特”的口号,在众多场合提到伊利时都把伊利放在自己的前边,在所有的口径上都将内蒙古所有的乳品企业打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大烙印。这样做的直接结果是,蒙牛赢得了政府的支持,使自己的命运和内蒙古的经济发展大局捆绑在一起,抬高竞争对手的同时保护了自己。  相似文献   

2.
宽厚者昌     
谁也不会怀疑,当今蒙牛乳业在乳业市场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1999年初,蒙牛创业时,当时被伊利免职的牛根生,虽然“躲”在蒙牛的幕后,也没能逃脱继续受打击的命运。竞争对手为了封杀蒙牛,争夺奶源,蒙牛有的牛奶车半路被截,牛奶被当场倒掉。为了减少冲突和不必要的麻烦,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牛根生很快制定了“收奶三不干”政策:凡是伊利等大企业有奶站的地方蒙牛不干(不建奶站);凡是非奶站的牛奶,蒙牛不干(不收);凡是跟伊利收购标准、价格不一致的事,蒙牛不干。  相似文献   

3.
翻开世界历史的篇章,我们惊奇的发现“牛奶运动”已成为一个国家“富国强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倡导“一天三杯奶”,印度政府掀起奶业“白色革命”,日本政府则以一杯牛奶强壮了一个民族。  相似文献   

4.
《东方企业家》2006,(6):35-35
2004年,当卢文兵在小肥羊力邀、请政府出面说情、并发函给蒙牛请其支持小肥羊发展的“三顾茅庐”之下.决定离开蒙牛加盟小肥羊时.牛根生对他说:“你什么时候想回来了,就可以回来。”  相似文献   

5.
如果用一句话来斛释牛根生的成功和蒙牛的超速成长,那就是:思路决定出路.无论是牛根生个人在事业上的每一步突破,还是蒙牛的诞生、发展和不断超越,这些成功故事的背后,我们都看到牛根生的超常思维方式所发挥的巨大影响和作用力.我们从牛根生身上,感受到了一个创造型人才的典型特征,可以说,正是他的创造性思维成就了蒙牛.  相似文献   

6.
“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牛根生的财富经历了一次轮回。2005这一年,牛根生凭借1.35亿美元的身价先后跻身胡润、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也是在这一年,牛根生宣布将在他有生之年,把其个人所得股息的51%捐给“老牛基金会”。在他百年之后,将其所持股份全部捐给“老牛基金会”。此举一出,舆论哗然。有媒体以《牛根生倾囊一捐富有远见》为题盛赞其淡泊名利的财富精神,也有媒体以《裸捐?作秀?》为题将牛根生此举认定为是继“超级女声”之后蒙牛的又一次事件营销。一时间,赞赏、猜疑的声音充斥了牛根生的生活。人们不禁要问:牛根生这样做追求的到底是什么…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草原得天独厚的条件使“蒙牛”牛奶醇厚浓香,不可替代。如何让它辗转九州而不失原有品质呢?“蒙牛”创造性地采取了两项举措:一是着眼“净”,在国内第一个建起了“奶车桑拿浴车间”,奶罐车从奶源基地每向工厂送完一次奶,都在高压喷淋设备下进行酸、碱及蒸汽和开水清洗,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杜绝了陈奶残留污染新奶的可能,最大限度地保持了草原牛奶的原汁原味;二是着眼“稠”,即着眼香浓,添加了“闪蒸”工艺,在百分之百原奶的基础上再去掉一定比例的水分,从而使草原牛奶闻更香饮更浓。仅仅在生产过程中注重产品质量是不够的,对于食用类…  相似文献   

8.
蒙牛     
邹蔚 《东方企业家》2011,(6):151-151
牛根生没有承认自己和团队对于三聚氰胺被添加到了原奶中一事知情,坚称那是无良供奶商为了牟利,加入三聚氰胺以催生蛋白质。蒙牛宣称没有对收购的牛奶进行三聚氰胺的检测是乳品行业的惯例。  相似文献   

9.
<正> “蒙牛”,经过短短两三年时间的发展,现已成为全国冷饮和乳品市场上与伊利、光明等齐名的著名品牌。然而在“蒙牛”成功的背后,却有着一段其创始人牛根生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1999年,身为伊利公司员工的牛根生被董事会免职后,与其他几个同时被免职的中层干部凑了100多万元,成立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两年  相似文献   

10.
“蒙牛”,经过短短两三年时间的发展,现已成为全国冷饮和乳品市场上与伊利、光明等齐名的著名品牌。然而在“蒙牛”成功的背后,却有着一段其创始人一一牛根生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1999年,身为伊利公司员工、事业蒸蒸日上的牛根生被董事会免职后,他便与其他几个同时被免职的中层干部凑了100多万元,成立内蒙古“蒙牛”乳业集  相似文献   

11.
1999年至2003年,蒙牛连续5年保持三位数增长;2004年,增速将近80%;2005年上半年,增速达到36.89%。牛根生说:“‘傍大牌’是蒙牛阶段性的战略选择,虽然蒙牛还很弱小,但我们选择国际合作伙伴要求对方必须是所在行业的全球前三名。”循着蒙牛的成长轨迹,我们发现“蒙牛速度”确实与“大牌”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2.
2003年1月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讲到他刚刚结束的内蒙之行,他说:“内蒙有一家生产牛奶的企业,老板姓牛,戴的领带也是牛。这家企业带动了当地农民的致富。”总书记提到的企业就是内蒙蒙牛乳业集团公司。2002年蒙牛年销售额达到21亿元人民币,其中7亿元发放了农民奶资。蒙牛创建之初,没有厂房、没有资金、没有产品。就是这样,一个品牌从无到有。牛根生认为,企业所需资源无处不在,它可以在企业体内,也可以在企业体外,关键是企业领导用什么样的方式将这些资源有效地聚合,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推动企业成…  相似文献   

13.
《经营者》2005,(1):40-40
<正>入选理由 2004年6月14日,牛根生带领刚过5岁生日的蒙牛终于在香港成功上市,融资近14亿港元,造就了最豪华富翁团队。 2004年中国神舟五号载入航天飞船上天,第二天满天都是蒙牛的广告,所有的街头的TOP大的牌子全部都被牛根生买下来,包括终端。蒙牛以3.1亿元当上央视2004年新“标王”。  相似文献   

14.
不管何时何地采访牛根生,他那句招牌经典顺口溜总能不失时机地冒出来:一家一户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一家一户两头牛,生活吃穿全不愁;一家一户一群牛,比蒙牛的老牛还要牛。”养牛挤奶,传统得不能再传统的产业,在老牛的“垦耕”下,变成别人遥不可及的神话,蒙牛销售额从1999年创立时的0.4亿开始,连续翻番,2.9亿;8.5亿;21亿;一直到2003年超过50亿。这背后带起的是近百万农户的小康生活,仅2003年一年,蒙牛支付农户的奶款就接近16亿。众所周知,牛根生曾是伊利公司的一个刷瓶工,从低层一直做到副总裁。1999年,事业蒸蒸日上的他被董事会免职了。但…  相似文献   

15.
俗话说“高手无招”。可蒙牛集团为代表的成长企业十强是如何实现高速成长的呢?我初见蒙牛集团老总牛根生是在人民大会堂的表彰大会上。他代表成长企业百强的亮相和发言就充满个性,令人耳目一新,一上台就有人小声感叹:“嗬!一头猛牛”。还有人笑谈:“一看就像喝蒙牛牛奶长大的”。一条强壮朴实的北方汉子,一腔雄壮、务实的肺腑之言。透着朝气,透着蓬勃,透着诚信,透着高速成长的活力,几分钟的发言,便成就了蒙牛大使的鲜活形象,也看到了成长企业十强的鲜活形象。本期的主打文章描述得很清楚,成长企业十强快速成长的背后都留下了…  相似文献   

16.
在牛根生为其铺设的轨道上,杨文俊屡出奇招,他看似继承者,实则变革者电视是杨文俊喜欢的媒体。2003年的“神五”、2005年的“超女”都成就了蒙牛。而过去三年的春节,他也是在央视春晚现场度过的。如果你细心,能从不时闪过的观众欢笑镜头中看到两个中年汉子,吃苦耐劳的样子,皆系绿底白点的领带,他俩就是来自内蒙古大草原的乳业黄金搭档牛根生和杨文俊。  相似文献   

17.
“老板娘!你过来!”一位顾客高声喊着。年轻的老板娘走过来了,顾客指着面前的杯子,脸色阴沉地说:“看看!你们的牛奶是坏的,把我一杯红茶都糟蹋了!”“真对不起!”老板娘一边陪着不是,一边微笑着说:“我立即给你换一杯。”新红茶很快就准备好了,碟子上的杯子跟前一杯一样,放着新鲜的柠檬和牛奶。老板娘轻轻放在顾客面前,耐心地说:“我是不是能建议您,如果放柠檬就不要放牛奶,因为有时候柠檬酸会造成牛奶结块。”那位顾客脸一下子红了,匆匆喝完茶,走了出去。有人笑问老板娘:“明明是他的问题,你为什么不直接说他呢?他那么粗鲁,你为什么不还以颜色?”“正是因为他粗鲁,  相似文献   

18.
参会、捐赠、演讲,众多名目繁多的活动让蒙牛集团的老总牛根生忙的不亦乐乎。虽然有些累,但牛根生却是来者不惧。曾因捐出自己的股份而轰动一时的他,现在依然在为这些事情忙碌着。“我正在寻找正确运营基金会的方法和制度,因为现在没有可以让我们借鉴的成功案例,所以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牛根生接受《中国新时代》记者专访时说。牛根生喜欢散财,他常说散财可以聚人,不仅如此,他还喜欢追赶流行趋势——赞助飞船上天,花巨资冠名风靡一时的“超级女声”,赞助中国第一个斯诺克台球世界冠军丁俊辉。眼花缭乱的赞助,让我们看到了追赶潮流的老牛,显…  相似文献   

19.
秦邦建 《经营者》2005,(2):54-59
<正>随着伊利集团高管层“郑俊怀”出事,与伊利同城的另一家企业“蒙牛”突然之间格外引人注目。郑俊怀出事之后,各种传言此起彼伏,更让蒙牛董事长牛根生不能容忍的一说,有人将“伊利”高管层出事跟“蒙牛”相提并论,传言是由于“蒙牛”挟“外资”紧逼所致,传言有板有眼。据说,传言的主要依据是:2000年《中国企业  相似文献   

20.
王文 《企业文化》2008,(10):55-56
现任蒙牛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的牛根生不惑之年开始创业,仅用短短6年时间,就创造了一个家喻户哓的“蒙牛品牌”,牛根生也获得了诸多荣誉和世人的瞩目。是什么神奇的力量使得牛根生和他管理的蒙牛企业如此牛气冲天?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牛根生的做人之道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