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5 毫秒
1.
信贷过度扩张的动因、危害与疏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适度的信贷扩张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但信贷过度扩张就会对经济产生负面效应,包括增加通货膨胀压力,加剧经济结构失衡,累积金融系统风险等.我国金融机构近年来保持了较快的信贷增长,对宏现经济的稳健运行产生一定负面影响.遏制银行信贷的过快增长,已成为央行当前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流动性过剩、CPI上涨引发了通货膨胀之忧,银行信贷增长过快成为关注的焦点,为此,管理层重新采用了数量控制的手段.本文首先将我国银行信贷规模与国际银行业进行了比较,其次,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决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银行信贷规模处于合理水平,商业银行信贷决策并无明显非理性.本文建议不能将信贷规模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的直接工具,而应加强银行监管,继续银行业的市场化改革.  相似文献   

3.
通货膨胀造成资金量增加、物价升高等情况,给市场融资、银行信贷业务造成巨大的冲击。银行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准确认识面临的困境,如何采取有效策略突破困境、发展业务,文章就此问题就行了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4.
经过三年多的治理整顿,我国经济已开始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金融作为宏观经济重要的调控手段之一,随着治理整顿目标的基本实现,其货币信贷是否可以趋于松动,我们认为,治理整顿期间银行信贷货币供应仍然超常增长,紧缩并未真正到位,潜在性通货膨胀的压力很大,信贷货币紧缩仍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5.
银行信贷退出是银行信贷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关键环节,然而,国内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往往伴随着企业由成长走向衰退,信贷退出的意识薄弱,无形中增加了信贷风险和不良资产发生的可能性以及银行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国内商业银行信贷退出的有效实施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分析银行信贷退出中的银企博弈关系,说明国内商业银行实施信贷退出的必要性,并得出了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6.
信贷量经济效应的期限结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银行信贷和经济波动的关系一直是理论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过去国内的研究大多仅从信贷总量层面入手而忽视了结构效应,这不利于厘清信贷在经济中的作用机理。在将贷款按期限划分为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后,本文通过应用一个小型DSGE模型,发现短期贷款对经济增长虽有短期的促进作用,但却形成通货膨胀压力;而中长期贷款对经济增长有长期的促进作用,同时对通货膨胀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以我国1998-2010年的宏观数据为样本进行的FAVAR检验支持了上述观点。该结论一方面意味着信贷政策及其监管应加强对信贷期限结构的关注,另一方面结合我国近年来中长期贷款比重大幅上升的客观事实,也从一个新的视角解释了货币信贷加速扩张的同时,价格水平却较为稳定的"中国货币之谜"。  相似文献   

7.
银行信贷、经济周期与货币政策调控:1984—2011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鉴于银行信贷已成为现代经济波动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银行信贷与经济周期特征的Svensson扩展模型,考察了由贷款损失推断偏差等因素所导致的银行信贷扩张及其宏观效应。通过对我国1984年以来的季度数据分析发现,信贷扩张发生后产出缺口扩大的趋势仅持续4个季度左右,而通胀压力则会持续7个季度以上;信贷总量的适度逆周期调整有助于减少宏观经济的波动和福利损失;信贷总量还与存款准备金率变化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应继续密切关注信贷总量变动,并合理引导。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货币政策对实际经济变量是否有影响以及货币政策是通过什麽途径对经济产生影响的是我国金融界一直争论不休的两个问题。本文就这两个问题对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银行信贷量的变化反映了货币政策的松紧,且对国内生产总值有着显着的影响,我国的货币政策的效用发挥是通过银行信贷这一传导渠道来实现的,但是效用的发挥出现了弱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杨毅 《经济纵横》1998,(12):65-65
近几年,银行为保全信贷资产所收得的抵押物和偿债物呈上升趋势,使银行信贷资产蒙受很大的损失。然而,收入抵贷实物在变现前后如何缴纳税费问题,很大程度上困扰了银行信贷资产保全工作,进一步加大了银行资产的损失。一、问题的提出银行收得抵贷实物是为保全信贷资产不...  相似文献   

10.
将银行信贷和商业信贷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使用中国2000-2006年的企业—产品—目的地—年份的四维出口数据,研究融资约束与金融发展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结果发现:银行信贷和商业信贷均制约着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提高,而地区金融发展能够同时改善两种融资约束并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产生积极影响,并且金融发展对于私营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效应最为明显,国有企业其次,外资企业最小。研究结论不仅有助于理解中国出口长期锁定于低端产品的现状,而且为相关部门金融改革和对外贸易政策提供了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11.
信用贷款是中国银行长期以来的主要放款方式。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政策的相对宽松和微调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银行信贷供应能力,中长期贷款在新增贷款中的占比显现出进一步增加趋势,企业和个人信贷需求都有所增长,信贷市场正快速发展。以大连市信贷市场为例,根据目前平均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以经济快速发展为助推力对大连市信贷市场发展前景的预测。  相似文献   

12.
我国股票价格波动与银行信贷的关联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提出了银行信贷与股票价格波动关系的理论,其次分析了我国银行信贷与股票价格波动的总趋势以及我国股票价格在大幅上涨期间和大幅下跌期间与银行信贷的趋势联动,最后采用5变量VAR模型对我国银行信贷与股票价格的关联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我国银行信贷与股票价格存在长期稳定关系,银行信贷与股票价格呈正相关关系,我国银行信贷扩张是股票价格波动的格兰杰原因,但股票价格波动不是银行信贷扩张的格兰杰原因。  相似文献   

13.
货币政策的目标包括货币量目标和利率目标.在考察货币政策的信贷渠道机制上,本文对1999年1月-20l0年6月货币量和利率对信贷规模的影响进行分时段分析.SVAR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货币总量的效果比利率的效果更加显著,加入货币总量后,对信贷规模变动情况的解释力提高,银行信贷对利率的敏感性呈现显著提升.因此,我国货币政策操作应逐渐依靠利率引导,淡出总量调控,从而规避总量调控带来的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等负效应.  相似文献   

14.
关系型融资、意会信息生产与商业银行信贷决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行业是基于信息问题而产生的,银行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信贷决策的效果.中国作为转轨经济国家,其金融体系属于银行导向型.关系型融资能够有效解决信贷决策所依托的信息充分性和准确性.本文通过构建意会信息生产模型解释了银行对企业进行一定关系专用性投资并改善银企关系质量有助于银行信贷决策.与关系型融资相适应的银行组织创新可以提高信贷决策中的信息及时性并减少信息成本.  相似文献   

15.
程迅  付明明 《技术经济》2006,25(9):100-103
运用Bankscope全球银行与金融机构分析数据库,实证分析了银行信贷审批权的配置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银行信贷审批权限对其经营绩效没有显著影响。这意味着信贷审批权的上收并不一定会改进银行经营绩效。银行把信贷审批权上收,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代理人的道德风险,降低代理成本,但是银行信息成本可能会增加。因此,银行在进行贷款审批权的配置时需要综合考虑代理成本和信息成本.不应该搞“一刀切”,一味地把信贷审批权上收。  相似文献   

16.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要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张卫国  刘伊生 《技术经济》2008,27(12):109-115
从银行信贷项目全面风险管理概念的内涵出发,构建了银行信贷项目风险控制要素的概念模型,并对银行信贷项目风险控制要素对银行信贷项目风险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环境因素并不是银行信贷项目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对信贷项目风险有显著影响。据此提出如下建议:中国银行业在金融风暴中应通过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来加强传统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以保证银行业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7.
论信贷资产风险的形成与控制史忠诚,赵登山近年来,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低劣严重地困扰着金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影响了国家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的转化进程。防范与控制信贷资产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刻不容缓。一、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形成的原因目前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低,...  相似文献   

18.
信贷业务是银行的重要业务之一,对银行的发展影响巨大,因此其管理非常重要。本文主要就目前在银行信贷业务管理中出现一些问题进行简要总结,并分析了出现这问题的原因,为银行信贷业务的继续良好开展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不高,贷款风险问题日益突出,不仅严重影响了银行的正常经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也给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增加了难度。 形成贷款风险的主要原因不外乎这样几个方面:一是专业银行过多地承担政策性贷款,只讲社会效益,忽视自身经济效益;二是地方行政干预过多,银行缺乏决策自主权,使部分信贷资金变成了“摊派”或“救济款”,收回无期;三是现行的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和管理水平不适应,银行自身重贷轻管,信贷管理约束机制不健全,制度和办法滞  相似文献   

20.
毛锦  蔡淑琴 《经济经纬》2006,12(5):138-141
笔者以众多经济学家对信用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把银行信贷活动中交易双方的行为选择作为研究对象,将信息不对称本身作为研究的前提条件,并通过建立博弈模型及求解,分析了银行信贷交易的机理以及“逆行选择”、“道德风险”等相关因素对于交易双方的策略影响,并在此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改善和削减信息不对称对信贷交易活动影响的几点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