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研究目的:分析兰州市市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系统的熵变情况,剖析该系统的综合发展度与协调发展度,确定兰州市市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及变化情况。研究方法:采用耗散结构理论和模糊物元模型评价兰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研究结果:(1)兰州市市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系统有序性偏低,受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熵的影响很大;(2)系统综合发展度在不断提高,并且各要素层之间的协调度水平比较高;(3)对兰州市市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影响较大的指标是绿地比例、征用耕地比例、单位建设用地产值;(4)兰州市市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系统的欧式贴近度在不断增加,表明集约利用水平在不断提高。研究结论:运用耗散结构理论与模糊物元分析方法可以清晰地反映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系统变化、发展的规律及影响变化、发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武汉市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对整个湖北省以及中部地区都有非常强的辐射作用。它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和城市扩张十分迅速,目前已经全部实现了城区化。但"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方式有可能没有使中心城区与远郊区形成一个良好的有机整体。本文基于引力模型来对2009-2013年武汉市城区-郊区之间的空间作用力进行动态分析。主要对引力模型中的"质量"进行了扩展,选定若干因子以熵值法定权并评价"综合质量";结合当前的地图应用计算"时间距离";为了使结果在时间上具备可比性,对指标原始值做了时间序列上的无量纲化。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武汉市城区与各郊区在空间上相互联系的程度以及动态变化,为促进城郊一体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城市宜居性是当前社会大家生活就业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查阅资料、收集数据来研究评价宜居城市模型等问题,以淮海经济区8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对城市的宜居度进行分析并选取一些城市为例,对其进行宜居城市评价体系构建,运用spss19.0统计应用软件来提取因子并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出影响宜居城市主要评选指标,并阐述指标的合理性。从以上定量分析结果,评价徐州的宜居城市创建水平,并根据徐州市的具体情况,对各城市提升宜居水平提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基于互联网地图POI数据,从功能性视角出发,构建城市地下空间需求度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分析地下空间利用现状和潜在需求之间的空间异质性。研究方法:基于高德地图POI数据,以公里格网为评价单元,利用核密度估计法分析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现状,从社会经济、区位条件以及利用规划三个层面建立指标体系,对城市地下空间需求度特征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济南市中心城区地下空间利用现状呈现空间集聚与组团特征,而地下空间需求则表现出核心—边缘的圈层分布特征,应用耦合矩阵可将城市地下空间分为优先发展区、协调发展区、优化发展区、转型发展区以及保留发展区,对不同类型的分区应采取差异化的开发策略。研究结论: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应充分协调现状与需求关系,强调保护性开发,进行地下空间专项分区规划,构建"点—线—面"整体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5.
从"两型社会"的视角构建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常用的德尔菲咨询法和熵值法相结合的主客观组合赋权法计算指标权重,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武汉城市圈2000—2015年的土地利用进行定量评价,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并对其趋势发展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内部各城市间发展的差异性较明显,9个城市正经历4种土地利用阶段;受区位条件和地形地貌条件的影响,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具有典型的圈层效应和带状分布的特点;基于"两型社会"特征的建设成效显著,土地集约利用和土地生态环境效益均取得了较大的正向发展,但是城市圈内部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差异性趋向扩大化;预测结果表明,城市圈整体在2030年左右才能实现武汉市2015年的土地利用水平。针对研究结果,以提升土地利用水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提出了运用科技手段提高科学用地水平、加强环境治理力度以及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以形成可持续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黔东南地区人居环境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黔东南地区为例主要针对城镇化水平下人居环境的发展模式及优化策略展开研究。首先建立了AHP模型,按照指标体系构建原则,构建了适合评价黔东南地区宜居性的科学合理的客观评价指标体系,以经济建设、居住环境、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4个方面作为影响因子,用层次分析法得出综合权重以及各个指标所占的权重,根据得分分析影响黔东南地区宜居性的指标,其中影响黔东南地区宜居性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建设和居住条件,其次是生态环境和公共服务,根据数据分析得出黔东南地区目前存在经济、社会、环境协调系数不高、城镇化水平偏低、自然资源丰富的现状。根据数据分析和从黔东南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强化城市基础设施;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继承历史,构造文化底蕴;加强治安力度,提升宜居性等4种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构建基于可持续性视角的城市土地利用评价理论框架,探索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影响因子,为城市用地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模糊逻辑和因子分解分析。研究结果:2005—2013年武汉市城市土地可持续性利用水平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并以2008和2011年为转折点呈稳步改善态势,土地利用生态效能和土地利用资产价值成为限制城市土地可持续性利用的主要影响因子。研究结论:(1)从隶属度和障碍度角度看,要保持城市发展可持续性,须向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式转变,这种转变迅速而明显,表现出显著的转折点;(2)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式下,障碍度指标带有可持续性特色,其影响力也较传统要素驱动模式有很大提升,表现为土地可持续利用综合效益的更大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8.
生活便利度是评价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影响因素,当前利用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简称"POI")数据开展城市发展状态分析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为此,本研究综合了城乡规划思想、GIS空间分析方法以及POI等新数据进行武汉城市生活便利度指标评价体系建设和主城区生活便利度指数计算,比较分析城市公共服务配套建设空间差异特征,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提供了数据参考,同时,为利用开放数据进行规划应用探寻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城郊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之间存在耦合关系,对二者的协调耦合度进行研究,可以有效评价城市扩展的合理性。本文根据系统科学理论与方法,对1998—2011年武汉市远城区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综合值进行测算,分析了二者的耦合动态。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武汉市远城区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均呈增长趋势,但后者增速较缓且有波动性。从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度演化曲线来看,武汉市远城区土地处于协调发展阶段,但近年来耦合度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这意味着武汉市未来远城区土地利用效益可能进入极限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0.
由于地质环境影响土地利用的功能分区、用地选择与布局,为有效避免城市土地利用中可能因地质环境导致的损失,提高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性,采用GIS和层次分析法等技术方法,在全面分析地质环境诸要素的基础上,建立了地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肥城市中心城区地质环境综合质量进行了评价,分析了中心城区的土地利用适宜性,提出了针对性的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