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作者认为,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关键,是要建立以硬化国有企业经营性产权即实现国有企业资产人格化为主线的经营机制。作者认为,现代职业型企业家阶层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生产方式内部经济主体多元化与财产社会化矛盾运动的产儿,其形成经历了承包→经理人→经营者这样一个客观过程。企业家阶层的形成使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即从经济法律关系上扬弃了财产所有权的绝对排他性,产生了财产的法律所有权与经济所有权这两种所有权形式。作者认为,深化我国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培养和造就企业家阶层,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要求的企业家经营占有制,形成“国家——企业家——职工”三元制衡的利益机制,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相似文献   

2.
我国全民所有制企业即国有企业的改革首先是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始,并提出了实行租赁、承包(包括资产经营责任制)等形式。前一个时期,部分同志又提出了国有企业股份化的设想。企业扩大自主权、租赁、承包的实践离不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理论,股份制实际上也是以两权分离为基础的。因此,要对我国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必须认真研究和正确评价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理论和实践。笔者仅以对两权分离理论根据的质疑为出发点,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对它进行分析。一、两权分离不是生产社会化的必然趋势国有企业为什么要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赞成两权分离说的同志是用这样的三段论来回答问题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生产社会化的必然趋势,社会主义生产是社会化  相似文献   

3.
推进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实现集体土地股份化,完善集体土地产权治理结构。(1)明确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层级范围。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采取地籍调查和就地核实办法,明确国家、乡镇政府、村委会和村民小组对农村土地的所有权边界,并通过核发集体产权证的方式加以确认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空间范围。(2)将承包经营权股份化,实现农民“按份共有”。按照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层级范围,将农民承包经营权转变为农民持有的集体土地份额,由此集体土地所有权明确界定为农民“按份共有”制,真正赋予集体土地所有者拥有选择自己财产代理人的权利。农民“按份共有”并没有违反集体所有…  相似文献   

4.
论国有资产信托管理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书印 《经济师》2002,(2):259-260
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要真正解决在国有资产终极所有权不可转让的条件下实现“政企分开”和国有产权的“人格化”等问题 ,就必须将“信托”———信托财产的法律财产权 (或其特定支配权 )相对转移而最终所有权并没有根本转让———这一特殊的财产制度引入国有资产管理中来 ,构建新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5.
蒋年云 《开放时代》2002,25(6):85-90
确立国有企业的利益主体地位不能单纯地注重在所有制的性质上,而应立足于财产的占有方式。由国有企业产权运动历史发展的四个特征规定,在再生产的过程中,其本身必然地会发生财产主体的背离。国有企业利益主体二重化是国有产权的异化,同时二重化的利益主体又是统一的,并对代表全民的国家利益主体进一步地规定。国有企业利益主体二重性跟马克思提出的“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建个人所有制”的预测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6.
王开国 《经济纵横》1993,(12):35-38
<正> 改革传统的国家所有权制度,使其成为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又具有可操作性的财产权利,就是要确立最终所有权和企业法人所有权制度。一、国家最终所有权的涵义及其意义国家最终所有权是指国家作为国有企业的出资人拥有国有企业的资本及其权益,但不直接拥有企业的法人财产,企业在存续期间内对国家投资和企业负债构成的全部法人财产,享有以其名义独立地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和权利。国家作为企业的最终所有者对企业的国有资本及其权益进行所有权管理,不直接干预企业依法支配和经营的法人财产。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承担民事责任,国家以其投入的国有资本承担有限责任。  相似文献   

7.
企业全员资产承包经营责任制是当前完善企业经营机制的一种理想形式。全员资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又称“二段式”承包,即资产承包和经营者经营承包。它是建立在完善的企业经营机制应是企业全体职工积极性、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理顺国家和企业财产关系是重构微观经济基础的前提,企业资产价格是由预期生产率决定,社会主义劳动者在企业中的主体地位等假说之上的。  相似文献   

8.
<正> 当时,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存在一些模糊认识,有人把改革以来形成的"企业自有资金"以及"分帐制"所形成的"企业资金"和信贷形成的资产当做企业拥有所有权的资产;也有人不加区别的对待上述资产,一概界定为国有资产,否定了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原则.对国有企业进行产权界定是第五次清产核资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必要搞清楚.一、国有企业对其经营的财产不具有最终所有权但拥有法人产权只要国家未放弃它在国有企业中的财产所有权,这个企业的资产无论采取何种形  相似文献   

9.
赵紫阳同志在十三大报告中指出“当前深化改革的任务主要是:围绕转变企业经营机制这个中心环节”。“按照所有权经营权分离的原则,搞活全民所有制企业”。“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具体形式,可以依产业性质、企业规模、技术特点而有所不同”。承包和租赁等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都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具体形式。在这种形式下的企业财会管理模式,我们设想是“两权分离,有偿占用,按章纳税,权责下放,用活资金,自负盈亏”的责任会计模式。  相似文献   

10.
我国在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资产流失现象时有发生,已严重影响了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因此,如何防止资产流失,保证国家利益不受损害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拟对此谈点粗浅看法。一、使股份制逐步成为一种新的有效的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计划体制下,中国国有经济几乎涵盖了所有领域,形成了中国特点的“大一统”结构。这样造成资本的直接占有是条块分割的,国有资产固定而不能流动。把资本在条块中封闭起来,搞“大而全”、“小而全”.自成体系,万事不求人,只能造成重复生产和重复建设,使国有资产不能有效运转。世界各国都普遍采…  相似文献   

11.
<正> 所有制改革主要包括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与国家所有制形式的改革。国家所有制形式的改革是所有制改革的重要问题。我国改革是沿着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思路进行的。目前已有四种企业模式:(1) 承包经营责任制;(2) 股份制;(3) 租赁制;(4) 资产经营责任制。这四种模式各具特色,向人们展示改革的力量然而,改革的理想和实践又对此提出了许多挑战。因此,有必要从理论上进一步分析、探讨我国所有制改革的理想模式。所有制改革关键是要解决产权问题。承包制虽  相似文献   

12.
为盘活国有资产存量,提高了国有资产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近年来我国尝试了多种不同的运作模式。TOT项目运作模式作为新兴的融资方式,近些年来,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被广泛应用。该模式是在转让主体双方利益双赢原则的基础上,使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将在特许期内的资产经营权作为转让对象,有效的平衡和协调了主体双方的利益关系。同时该模式兼具企业经营权转让的特点,因此应在我国国有企业经营权转让中积极引入该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13.
国有资产债权化模式不具可行性——兼与刘恒中先生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国有资产以股权形式投入国有企业运营,这是“国有企业”题中应有之义,迄今也是这么实践的。但是,由于国有资产委托代理问题异常复杂,所有权虚置现象普遍存在,致使国有企业效益低下,资产流失,缺乏活力。在这种形势面前,有一些经济学者认为国有资本要解决好委托—代理问题,在股权化模式下把国有企业搞活简直不可能。于是他们提出了国有资本债权化模式,主张让国有资本坐收固定利息。刘恒中先生的观点在这方面很有代表性。他在《经济研究》1995年第9期上发表的题为《国有资本雇佣制度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文章(以下简称刘文),对股权化的不可行性和债权化的好处作了相当详细的分析。刘文首先把股权化模式定性为“资本雇佣劳动制度”,认为在这种制度下,工人工资收入被当做生产成本事先固定下来,而资本收益成了经济学意义上的生产目的。因此,它与资本主义性质相符合,却与社会主义性质不相符合。此外,在资本国有制下,资本雇佣劳动的制度还遇到两个问题:一是国有资本的代理人不可能象私人资本所有者或其代理人那样高度关切资产利益,国有资本利益的被侵蚀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这个问题可以概括为“国有资本不可能有理想的代理人”。二是国有  相似文献   

14.
崔清 《经济问题》1992,(6):61-62,9
一、股份合作制是对合作制的发展,是对股份制的改造,是一种新型的经济运行机制 股份制,是一种现代企业产权关系的组织形式,本身有两大功能:一是把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运用于扩大再生产;二是多元化的财产关系促使企业资产所有权与实际占有使用权相分离,解决投资者经营能力不足的矛盾。这种形式具有一种复合、有效的内在制约机制,对经济发展起着催化剂的作用。谈起合作制,我们更熟  相似文献   

15.
<正> 所谓产权,即以财产的所有权为核心的财产权利的总称。所有权有法律上的所有权和经济上的所有权两种形式。国有企业法律上的所有权归全国人民,经济上的所有权归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应的主管部门。多数学者谈到所有权暨产权都是指后一种,  相似文献   

16.
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全国各地正在积极推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几年来的改革实践证明,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是企业改革的必由之路。承包经营责任制较好地实现了全民所有制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适当分离,使企业有了相应的经营自主权,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同时,承包经营责任制也打破了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不合理的分配格局,较好地解决了国家、企业、职工三者利益分配关系,使企业外有压力,内有动力,充分调动了经营者和广大职工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但是,由于承  相似文献   

17.
1992年颁布的《条例》第41条明确规定:“企业财产属于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企业财产的所有权”。显然,国务院主动承担了国有企业资产所有权总代表的身份,这个前提是无法改变的。当前需要认真探讨的是在这个前提下如何实现政企分离,如何从制度创新着手变“婆婆”为“老板”,如何切实剥离企业的累赘还原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 一、区别授权主体与投资主体,建立科学有效的国资委托代理体系 1.“婆婆”不等于老板,更不能“婆婆”加老板。  相似文献   

18.
一、乡村集体企业产权关系现状 所有权是法律确认的所有人对财产所享有的权利,是所有制在法律上的表现。由于人们对企业财产占有形式的不同,每个企业可以有不同的所有制,但对各个具体企业来说,所有权具有相同的内容,即所有者对企业财产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近几年  相似文献   

19.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对微观基础进行深层次改革的正确选择,也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实践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我认为,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首要的是认真正确地看待现代企业制度,明确现代企业制度才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正确方向。 现代企业制度作为一种企业组织形式,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情况下,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而产生和逐步形成的。它同单个资本经营的企业制度相比,发生了如下重大变化:①资产占有形式从出资者个人占有企业财产,发展为众多出资者联合占有企业  相似文献   

20.
<正>一产权制度是企业制度的核心,是社会绝大多数人对于财产权益的认可,是对经济组织、经营方式、交易行为中主体的财产权力、利益、责任所采取的某种安排,它把财产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等权利在当事主体之间进行划分,以巩固某种经济秩序和实现某种财产权力。 从理论上讲,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的产权关系是应该明晰的、理当属社区内全体农民所有。对于乡镇企业的法人代表而言,企业与个人的利益关系虽不如私有企业直接,但相对于国有企业却要直接的多。企业上缴乡村集体的利润,无论是用于“以工补农”、“以工建农”,或是从事文化、福利、基础设施建设;也无论是用于统一支付社区农民的税费开支,还是以红利方式直接分配给社区农民、企业的经营者及职工,作为社区内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己的权益,同时企业通过实行责权利相结合的承包经营责任制。经营者的积极性也可得到相当程度地激发和调动。然而,乡镇企业产权关系,现实远非理论上那样简单,实际上是处于模糊、分割和缺位状态。其表现在:一是土地资产占有权的模糊化。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规定,土地作为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使用应支付费用,计入成本并使其增值。目前,绝大多数乡镇企业对土地的使用都是无偿的,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