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思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依靠财政的大力支持,更需要农民的自主建设。财政要按照“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原则,加强缺位,防止越位,为农民提供良好的环境,引导农民投入新农村建设;农民要主动配合政府的支持和引导,积极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使自己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运用财政杠杆,更为行之有效地实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快经济社会的健康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是新时期财政工作的重要课题。本文就朱家角镇实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实践作一分析和探索。  相似文献   

3.
刘枫 《山西农经》2023,(9):170-172
在当前我国社会快速发展阶段,民生问题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三农”方面,随着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战略等政策的推行,农村经济有了质的飞跃。在我国农村与农业发展中,地方财政向来是关键助推力量,尤其是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中,随着大量财政支农资金下发,有效推动了新农村建设步伐,逐步提高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然而,在新农村建设与县级财政资金使用积累大量宝贵经验的同时,出现了诸多问题,比如新农村建设中存在农民增收困难、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公共事业发展迟缓、项目收益达不到预期以及县级财政资金存在使用不合理、管理混乱、绩效评价与监督缺乏等一系列问题。基于此,文章对新农村建设与县级财政的相关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并提出完善策略,以期提高新农村建设中县级财政资金的使用实效,助推农村社会和农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4.
加强财政支农工作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更是客观要求。面对新农村建设这个主题,我国财政部门应适时调整支农政策,加大财政支农力度,进一步创新财政支农工作的思路。根据我国国情以及建设新农村的要求,创新财政支农思路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公共财政支出原则,本着纠正“越位”、弥补“缺位”的合理定位思路,财政支农范围要严格界定在非竞争领域,使财政支持的重点切实转到农业的基础性、公益性和服务性领域上来;二是财政导向性原则,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必须发挥其导向作用,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来;三是市场化、商品化…  相似文献   

5.
《农村财务会计》2006,(2):16-16
从最近召开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了解到。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预计将突破3万亿元大关,中央财政安排用于“三农。的支出将超过3000亿元。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继续是2006年财政工作的突出重点。  相似文献   

6.
鼓励和引导工商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机制,是扎实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工商企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它不仅弥补了政府投入的不足,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城乡融合,有助于改造传统的产业和村落。近年来,我县在引导和促进工商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也取得了明显实效。  相似文献   

7.
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是构建政府支持下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投入新机制的重要内容,是促进“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有效开展的重要举措,它有效地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村级公益事业的发展,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根据“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和我国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而作出的战略决策。为了推动新农村建设,必须充分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通过政策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制定具体措施办法。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近年来积极推进农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有力推动了全省新农村建设。据黑龙江省财政厅统计,截至去年末,省级财政累计下达奖补资金15亿元,实现了政府引导和支持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0.
转移支付应重点用于民生和支持欠发达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政转移支付是财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适时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合理安排财政转换支付项目,对增强中央财政宏观调控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礼会建设,推动农村改革发展,建设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财政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财政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分析了目前财政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财政对策。  相似文献   

12.
国家财政是政府履行职能的重要物质基础、政策工具和保障手段,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负有重要职责“。十一五”时期,各级财政部门将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放活”上下功夫,增加投入,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强化管理,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按照中央“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的要求,遵循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2006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将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  相似文献   

13.
《南方农村》2008,(3):34
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农业财政工作会议上,财政部副部长廖晓军指出,今明两年,财政部将进一步落实“反哺农业”方针政策,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使“三农”投入总量、增量、增幅以及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都明显高于上年。同时,深化农业投入机制创新,积极探索财政贴息、投资参股、以物代资、以奖代补等行之有效的投入激励机制,引导信贷资金、民间资本投入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量的投入。在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及农民自有资金投入相对不足的情况下,财政支农专项资金显得非常重要。因此,以县为主推进财政支农专项资金整合,不仅可以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放大支农资金倍增效应,更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业会计》2011,(4):54-57
2011年,农业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财政工作会议精神,围绕“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按照“大兴水利强基础,狠抓生产保供给,力促增收惠民生,  相似文献   

16.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十五”时期是我省财政支农惠农政策出台最多、资金投入力度最大、农民受益最实、资金使用效益最好的一个时期,农村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取得新的成效。一是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累计减轻农民和涉农企业负担59.8亿元,基本实现了“少取”的政策目标。二是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全省财政支农支出477.43亿元,比“九五”增长55.2%,财政用于教育、卫生、文化、广电等领域的支出也重点向农村和农民倾斜,较好体现了“多予”的政策导向。三是改进财政支农方式,有效探索了“放活”的政策路径。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小康、文明、生态、和谐的云南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按照“增加投入、引导放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规范管理、提高效益”的思路,努力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为全省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和政策保障。  相似文献   

17.
伴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进程,各级政府对村集体的财政补助大量增加。对财政补助资金,村集体应当加强管理、专款专用,同时要区别资金的性质,按照《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村会计制度”)的规定,设置会计科目做好账务处理。  相似文献   

18.
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很多地方都全面展开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奖补范围涉及村内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确立了“国家财政重点支农”的战略思路,根据“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不断增加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各地也积极组织实施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全方位、多渠道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基本现代化建设步伐。新农村建设,涉及到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方面,有关工作分别由几十个业务主管部门负责推进,为了有利于本部门开展工作,各部门尽可能多地争取财政资金,而对资金管理问题考虑相对不足,出现了重资金分配轻资金管理的现象,同时财政也没有统一的资金监管办法且资金分散,导致财政资金的使用产生了一些偏差,这就需要通过完善监管措施加强资金监管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20.
新农村建设进展的快慢,取决于资金、科技、人才等方方面面的支持,其中尤以资金最为重要。就海南省而言,新农村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三个渠道:财政、金融和社会。近些年,尽管各地都大幅度增加对“三农”资金的投入,但海南省的经济总量有限,能投入的财政资金对新农村建设庞大的需求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因此,主要资金还是有赖于社会和金融部门。而社会资本和商业银行大多是“嫌贫爱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