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调整后的偏离-份额法,将我国31个地区1978-2008年的劳动生产率分解为内部增长效应和反映结构变迁的转移效应.结果发现,结构变迁促进了各地区生产率的增长,而且随着时间推移,结构红利日趋明显,即劳动力自由流动限制的减少促进了结构效应.此外,结构效应对各地区的贡献强弱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2.
文章利用制造业企业微观数据,运用Levinsohn和Petrin半参数方法估计生产函数,并结合BHC方法和偏额份额的生产率分解方法,分析东中西三大区域内外资的技术进步和资源重新配置在区域制造业生产率变动中的作用。文章发现,东部与西部外资对内资产生的挤出效应大于其溢出效应,中部外资对内资的溢出效应大于其挤出效应,提出了以投入项目对区域内资企业的溢出贡献大小来调整外资地区分布结构和项目结构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张胜民 《财贸经济》2013,(9):16-27,66
本文在内生增长理论框架下分析税收结构与生产性支出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运用我国1997-2006年29个省份的数据,通过面板数据模型,考察了税收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在三大地区间的差异.本研究区别于其他研究的主要有两点:一是实证分析中考虑了政府预算约束;二是同时考察了收入不变和收入增加时的税收结构变动.研究表明,我国所得税和财产税份额的上升并没有阻碍经济增长率的上升,但税收结构变动的经济增长效应在三大区域间存在显著差异:所得税份额的上升扩大了东西地区间的差距,而财产税份额的上升却缩小了东西地区间的差距.为促进经济均衡增长,今后税收结构调整方向应为在不降低所得税份额的情况下提高财产税份额.  相似文献   

4.
全要素生产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内增长的重要指标。通过对我国医药制造业2001-2010年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曼奎斯特指数法分析,得到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情况并将其分解。通过对产生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原因进行分析,给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非参数的HMB生产率指数方法考察了1997-2008年间中国医药制造业研发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变动趋势,并把TFP的增长分解为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应和投入产出混合效应四项.结果表明:样本期内,我国医药制造业研发效率总体上呈现出轻微衰退,具有波动较大、区域增长不平衡的特点;全国范围内以及东部地区内部,HMB指数及各分解项均呈现显著的收敛趋势,但是中西部地区内部,收敛趋势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6.
李强  郑江淮 《财贸研究》2012,23(2):60-66,142
文献分析和收敛实证检验发现,中国劳动生产率在国家层面上和产业层面上存在相反的结论,可谓之"地区—产业收敛悖论"。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方法将1980—2009年各省份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分解成产业结构效应、纯生产率效应和配置效应,并利用统计数据检验每种效应的收敛性。实证结果表明,第一、二产业的纯生产率效应存在绝对收敛,但是产业结构效应和配置效应是发散的。这正是"地区—产业收敛悖论"存在的内在原因,即地区间生产率的收敛并不唯一地由产业的纯生产率决定,还要取决于产业结构效应和配置效应,而这两个效应在中国恰恰是发散的。  相似文献   

7.
文章按三个阶段对1978—2014年我国经济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进行了分解,第一、二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产业内部增长效应,即技术进步,而整体经济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却主要依靠产业结构转换效应,即资源配置。整体经济和三次产业结构转换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日渐减弱,但这并不表明结构红利已经消失,各产业间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差别的长期存在,使得我国依然可以通过推进改革来提升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8.
制造业人工智能技术替代劳动的同时也提高了产出,劳动需求结构会随之发生变化,因而人工智能技术对制造业就业的作用方向存在不确定性。本文构建两部门任务模型,分析人工智能技术的生产率效应和对就业替代效应的影响机制,考察人工智能技术生产率增长幅度和产品替代弹性对两种效应的作用方向;利用我国28个省份2003-2016年面板数据,实证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力产业结构的作用方向及强度,进一步利用面板门限回归模型考察不同人工智能技术生产率增长幅度上,对制造业就业非线性影响。理论模型说明,在多数情况下,人工智能技术会抑制制造业就业,其对制造业就业的替代将促进劳动力向服务业的流动;当人工智能技术存在较大突破导致制造业生产率有巨大提升时,产出增长对劳动力的需求效应会大于技术替代效应,劳动力回流入制造业。实证结果显示,我国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显著降低了制造业的劳动力占比,但其生产率增长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抑制作用。面板门限回归结果显示,人工智能技术生产率增长幅度不足0. 0282时,人工智能技术使用提升1%将减少制造业就业占比0. 124%;反之,当人工智能技术生产率增长幅度超过门限值时,人工智能技术使用提升1%将增加制造业就业占比0. 179%。研究结论的重要启示在于揭示了人工智能技术对制造业就业的挤出效应会随人工智能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而发生反转,促进制造业劳动力回流的机理。  相似文献   

9.
利用2000-2011年间中国物流相关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并估计了全国及地区水平的物流生产函数.在此基础上运用修正的Blinder-Oaxaca方法对地区间物流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进行分解,研究并分析了地区间物流特征禀赋造成差异的程度.结果表明:目前中国物流生产具有规模报酬递减的性质,物质资本与劳动力仍然是物流产出的主要源泉,但人力资本的产出作用在逐渐增强;物流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异中,东西部的条件均值差异最大,东中部最小;在特征禀赋差异中,物质资本对物流劳动生产率地区差异的解释份额最大;不同地区间其余部分的物流劳动生产率差异主要来源于特征禀赋市场回报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京津冀区域合作中河北省工业结构的偏离份额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京津冀区域合作的背景下.本文运用偏离一份额分析法将河北工业2003-2005年的工业总值变化分解为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考察河北工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和各工业部门在京津冀范围内的区位优势,以期为河北工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和京津冀产业合作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借助shift-share方法模型,分解了1992-2007年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构成因素,并检验了"结构奖赏"和"结构负担"假说的存在性.文章还利用面板模型,探讨了制度变迁与服务业内部就业结构变动的关系.本文的结论是:1992-2007年,整体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由各服务行业自身的劳动生产力提高引致,源自劳动力重新配置的"结构奖赏"和"结构负担"假说均成立,它们约构成整体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幅的10%;制度变迁是影响服务业内部就业结构变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分析湖北省产业结构现状,揭示湖北省产业发展的阶段特征,结果表明:湖北省产业发展显示第一产业发展滞后,保持平缓增长;第二、三产业具有相对优势,贡献集中在结构偏离分量;第三产业发展潜力巨大的三大总体特征。湖北省产业结构体现第二、三产业是主导,发展集中在2002-2012年,份额分量和结构偏离分量是主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湖北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湖北省1985-2008年三次产业演变过程描述基础上,比较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偏离度,对湖北省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湖北省产业结构存在不合理特征,但变化显著、二元经济特征明显;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产业结构由"二一三"模式已经转变为"二三一"模式;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稳定的协同关系,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呈互为因果关系。湖北省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应继续坚持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战略,积极推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拓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渠道;积极调整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发展现代制造业,提高其吸纳劳动力的比例,从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4.
彭晓  李源 《中国市场》2010,(18):90-93
本文在参考国外最新文献,对传统的转换份额分析(Shift-Share Analysis)进行改进的基础上,分阶段研究了上海市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要素在三次产业间转移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市就业结构变迁较为显著的推动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但这种"结构红利"在各阶段波动较大,且在未来有减弱的趋势;上海市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主要由第二、三产业推动,其中第三产业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在改革开放后稳固上升,如今已经超过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劳动力份额逐渐转移至第三产业是上海未来面向国际大都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如果不推动第三产业内部优化升级,消除第二、三产业在劳动生产率增长上的差距,这种就业结构变化将会对上海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5.
随着资本投入的增长和技术的进步,经济增长将大量未充分就业的农业劳动力向高生产率部门转移而导致就业结构变化,就业结构的变动又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增长.本文从生产函数出发,将就业结构变动从全要素生产率中分离出来,得出就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效应及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向第二、三产业的流动时经济增长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经济收敛文献总体上反映出一种忽视产业结构与收敛联系的趋势。产业结构变动的过程是劳动力从低效产业转向高效产业的流动过程,它会不断提高经济体的生产率,一个落后的经济体可以从滞后的产业结构变动中获得"后发优势",从而步入快速的经济增长阶段,并最终与发达经济体实现经济收敛。我国六区域在2002-2008年间总体上表现出了较强的经济收敛趋势,但从产业水平上看,第一、第三产业表现出了较弱的收敛趋势,而第二产业出现了很强的反收敛趋势。基于产业结构变动视角,本文对于六区域总体与各个产业增长趋势的不一致给予解释,通过使用偏离-份额模型发现如果缺乏产业结构变动的作用,六区域间总体生产率收敛速度平均每年会下降一半以上,这表明产业结构变动对我国区域间经济收敛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使用服务业分行业面板数据,对2004-2012年间中国服务业分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资本和劳动力要素的再配置效应进行测算和分析。发现服务业分行业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存在较大的行业异质性,且资本、劳动力要素的再配置贡献效应偏低。实证结果表明,服务业FDI通过资本要素再配置效应对中国服务业产生显著的正向生产率溢出;而劳动力要素在服务部门间配置的扭曲使得服务业FDI的劳动力再配置效应并不显著。此外,研发创新并没有推动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且人力资本也没有起到其应有的强化吸收能力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装备制造业1995年-2011年分行业的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综合考虑劳动、资本、能源消耗等投入要素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对装备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进行分解,发现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从分行业的角度看,17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最快的是电子及通信制造业。  相似文献   

19.
马琼  孙博 《商场现代化》2009,(33):53-55
变压器制造业是昌吉州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六大支柱产业。本文在发展潜力分析的基础上,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分别从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区域竞争力偏离分量、环比增长速度,五年平均增长值等方面进行定量化研究,以探讨昌吉变压器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对今后昌吉变压器制造业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刘艳 《江苏商论》2007,(8):135-138
本文采用空间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和理论假定,从产业集聚的角度来解释广东区域经济差距的持续扩大。通过对区域差距的结构分解,验证了广东区域差距主要是由制造业的高产值份额及其非农产业在地区间的不均衡分布引起的。珠三角地区的人口高密度、便利交通等初始区位优势导致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FDI向珠三角集聚,外省农村劳动力向珠三角转移是改革以来制造业向珠三角地区集聚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